动物生物学无颌类:指没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现存的类群只有圆口纲。
颌口类(有颌类):指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包括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
羊膜动物: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具备羊膜的脊椎动物,包括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
脊索:是位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的一条棒状结构,内部由泡状细胞组成,外围以纤维组织和弹性组织组成脊索鞘,坚韧而有弹性。
鳍式:鳍的组成和鳍条数目的记载方式。
鳞式:用来表示鳞片排列方式的公式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至背鳍前端的横列鳞)/侧线下鳞数(侧线至臀鳍起点基部的横列鳞)镰状突:硬骨鱼类调节视距的特有结构,一端中附着于盲点,另一端附在晶体腹面的晶体伸缩肌上,伸缩移动晶状体调节视距。
(在鱼类眼球中用于替代睫状体的镰状突起。
)韦伯氏器:鲤形目鱼类鳔与内耳之间依靠由舟骨、间插骨、三脚骨等骨构成的器官器,具有特殊感觉功能次生腭: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翼骨联合形成后延的腭,使内鼻孔后移,呼吸道与口腔分开。
潘氏孔:鳄类的心脏完全分为四室,但在左、右体动脉基部有一小孔称潘氏孔。
早成雏:在孵化时发育较充分,有绒羽,眼已睁开,脚有力,体羽干燥后即可随亲鸟觅食,如多数地栖性鸟类和游禽。
羊膜卵:卵外被有坚韧的外壳(卵膜)愈合荐骨:是鸟类特有的结构。
它是由少数胸椎、腰椎、荐椎以及一部分尾椎愈合而成,而且它又与宽大的骨盆(坐骨、耻骨)相愈合,使鸟类在地面步行时获得支持体重的坚实支架。
胎儿暂时性肺、肝、小肠、肾的功能,并能产生激素。
口咽式呼吸:因无胸廓,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并由口腔黏膜进行气体交换.双重呼吸:鸟类特有呼吸方式,气囊存在,使鸟类无论在吸气或呼气,通过d-p-v系统均在平行支气管内发生气体交换。
d-p-v系统(d-p-v system):鸟类的肺为缺乏弹性的海绵实体,内分中支气管→背(d)、腹支气管(v),借平行支气(p)管连接,气体流向为d-p-v,呼吸单位为平行支气管,因此无论吸气、呼气、平行支气管均发生气体交换,而称为双重呼吸。
胸腹式呼吸:通过外肋间肌的收缩,提起肋骨扩展胸腔,吸入空气进肺,当内肋间肌收缩时,可牵引肋骨后降,胸腔缩小,空气从肺呼出。
来进行肺部的气体交换。
反刍:食草动物食团经瘤胃发酵分解,粗糙物上浮刺激瘤胃前庭和食道沟造成逆呕反射,粗糙食物返回到口腔被再度咀嚼,咀嚼后的食物再经瘤胃与网胃的底部到皱胃.这种过程可反复进行,直至食物充分分解为止。
滑行学说:肌纤维的收缩是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的结果。
即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向暗带中央移动,结果相邻的各Z线都相互靠近,肌小节长度变短,出现了整个肌细胞和整个肌肉的收缩。
反射弧:从接受刺激到发出反应的全部神经传导通路。
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反射:在CNS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激素: 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经体液运输的,传递信息的,高效能的化学物质。
免疫:动物体识别自己、排斥外来的和内在的、非本身的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机能。
作用对象是非己的抗原物质。
突触:两细胞间相互接触并且能传递信息的部位。
红细胞比容: 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静息电位(RP):细胞在安静的条件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端的电位差,称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
膜内较膜外为负。
K外流>Na内流,内正外负。
动作电位(AP):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RP的基础上产生短暂的可向四周传播的电位变化,此电位变化称为AP。
原尿:指血液经过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时,血浆中的水分和小分子溶质可以滤过到囊腔内形成肾小球滤液,而各种血液以及大分子的血浆蛋白则不能滤过,仍保留在血液中。
这样的滤过液称为“原尿”。
小管液:滤液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水和各种溶质全部或部分地被肾小管上皮细胞重新收回血液,这个过程称为肾小管的重新收作用。
由于滤液进入肾小管后即不断发生变化,故称“小管液”。
物种: 物种是生物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一个基本单位,以种群的方式存在,占有一定的生境,同一物种个体的形态基本一致,如有差别,其差别在遗传上是连续的,个体之间可以杂交并产生能育的后代,它们享有一个共同的基因库,与其他物种之间由生殖隔离分割开。
种群: 指的是分布在同一生态环境中,能自由交配、繁殖的一群同种个体。
群落:是一定的地区内所栖息的各种生物种群(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自然组合。
生物圈:地球表层的全部生物和适于生物生存的环境构成,可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即水圈、大气圈和土壤岩石圈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P349动物区系: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地理隔离和分布区的一致所形成的动物整体,也就是有关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和在现今生态条件下所生存的动物群。
生态位: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所占据的时空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大进化: 是指种和种以上分类群体的进化,以现代生物和古生物资料为研究依据,研究物种和物种以上的高级分类群在长时间内的进化现象。
小进化:是指种内的个体和种群层次上的进化改变,以现在的生物种群和个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短时间内的进化改变。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包含着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中物种多样性是基础。
二、问题1、脊索动物门的三大特征是:(一)脊索:是位于消化道背部的一条棒状结构,具有支持功能。
(二)背神经管:位于脊索背方,是一条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而成的管状中枢神经系统。
(三)咽鳃裂:为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的裂隙状构造,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在鳃裂之间的咽壁上充满毛细血管,具有呼吸作用。
脊索动物门分类:尾索动物亚门——海鞘(Ascidia)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脊椎动物亚门——圆口纲(七腮鳗)、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2、简述圆口纲的主要特征:(1)口为吸附型,没有上下领;(2)终生有脊索;(3)无偶鳍,只有奇鳍;(4)单鼻孔;(5) 鳃囊呼吸;(6)内耳只有一个或两个半规管.3、圆口类的原始性和特化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只有奇鳍,没有偶鳍。
是脊椎动物中唯一无成对附肢的纲。
(2)无上下颌,口为吸附型(称口漏斗)。
(故称“无颌类”)(3)独特的呼吸器官——鳃囊,囊内有鳃片。
(故称“囊鳃类” )(4)具有原始肌节,成<<<形。
(5)骨骼全为软骨。
(6)皮肤柔软、裸露,腺体发达,无鳞。
(7)终生存在脊索,无脊椎。
但脊索鞘上有分节排列的软骨弧片(相当于高等种类的脊椎)。
(8)集中的肾脏和生殖腺。
生殖腺单个,无生殖导管。
4、为什么说圆口类是最原始的脊椎动物?皮肤裸露,无鳞片,身体主要支持结构任为脊索,背神经管分化为脑和脊髓,脑又分化为大脑,间脑、中脑和延脑,但依次排列在一个平面上,有集中的感觉器官(位于身体的前部),嗅觉(内耳有前,后半规管),有心脏的分化,由1心室、1心房、1静脉窦组成,单循环,具有集中的肾和生殖腺,无生殖管道。
5、鱼鳔有哪几种类型,有什么作用?(1)通鳔类(鳔管类,喉鳔类):鳔有一细的鳔管与食道相通,借此调节鳔内气体。
(2)闭鳔类:无鳔管的鱼类。
主要依靠鳔内层的一部分微血管组成的红腺和鳔的后背面的卵圆窗来分泌和排出气体。
注:鱼鳞有哪几种类型?楯鳞、硬鳞、骨鳞6、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身体多呈纺锤形(侧扁型),常被保护性鳞片,富含粘液;由软骨或硬骨组成完整的内骨骼系统,中柱骨愈合,附肢出现成对的偶鳍;终生水生,鳃呼吸;具鳔,调节身体浮沉或静止;具上下颌,加强了主动捕食能力;中肾排泄,调节渗透压;7、脊椎动物从水生过渡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有哪些?生活介质与气体交换器官的矛盾:如何呼吸空气中的氧?浮力减小:如何支撑身体、完成运动?空气湿度减小:如何防止体内水分蒸发?陆地温度变化大:如何维持体内生理活动所须的温度?如何在陆地上繁殖?陆地复杂环境与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矛盾.8、两栖纲动物对陆生生活的适应性及不完善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皮肤裸露但有轻微角质化:【功能:(1)保护身体。
(2)具呼吸机能(但不利于保持体内的水分)。
】五趾型附肢可以支撑身体,并适宜于在陆地上运动。
多样呼吸;出现颈椎,间椎和原脑皮不完善性:生殖离不开水;幼体以鳃呼吸、成体以肺呼吸,并附以皮肤呼吸;体温调节;皮肤。
9、爬行类比两栖类进步的特点有那些?具陆上繁殖能力,(体内受精和产大型的羊膜卵);覆以角质鳞的干燥的皮肤;完全的肺呼吸,主要为胸腹式呼吸;躯干肌复杂化,出现了肋间肌(包括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和皮肤肌;消化系统进一步复杂化(1、口腔与咽区分明显。
2、由于次生腭的出现,使消化道和呼吸道分开——取食和呼吸两不误。
3、口腔腺发达。
);不完全双循环,但心室中出现隔膜,多氧血和少氧血在隔膜的分隔下有所分流;从爬行动物开始,成体以后肾排泄;出现了新脑皮;头骨发达,出现了鼻甲骨,表面有嗅上皮,分布着嗅神经和嗅觉细胞;少数种类保留顶眼10、从各器官系统的特征论述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体内受精和产大型的羊膜卵覆以角质鳞的干燥皮肤骨骼多数为骨化程度较高的硬骨,具有五趾型附肢肋间肌和皮肤肌出现,躯干肌复杂消化系统进一步复杂化,口腔和咽明显分化,消化管和呼吸道分开呼吸系统进一步完善,是完全的肺呼吸,呼吸方式为胸腹式呼吸血液循环仍为不完全双循环,但心室出现隔膜具羊膜动物式排泄器官11、爬行类分为几个目?各举一例代表动物。
(一)喙头(蜥)目:喙头蜥;(二)龟鳖目:甲鱼;(三)蜥蜴目:蜥蜴。
(四)蛇目:眼镜蛇。
(五)鳄目:扬子鳄。
10、简述羊膜卵的结构特征及其在演化史上意义①卵壳:具保护作用——防止卵的变形,防止水分蒸发,使卵“只透气,不透水”。
②绒毛膜:紧贴于卵的背面,具保护胚胎的作用;③尿囊:外壁与绒毛膜紧贴,其上富血管。
有“肺”的作用;④羊膜: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得以在液体环境中发育,能防止干燥及机械损伤,羊膜和羊水是陆上繁殖的保障,使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它们在个体发育初期对水的依赖。
⑤卵黄囊:含大量卵黄,供给胚胎营养。
意义:羊膜卵的出现,使脊椎动物完全摆脱了在个体发育中的依赖,从而真正适应了陆生生活。
11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特征: 1体呈纺锤形(减少阻力),具有流线型的外廓。
2、皮肤薄、松而且缺乏腺体; 3、骨骼轻而坚固,大骨腔内充满气体(蜂窝状结构); 4、背部肌肉退化,与飞翔有关的肌肉发达; 5、消化系统:直肠短,不储存粪便(减轻体重),且具吸水作用(减少失水)。
6、呼吸系统:十分特化,具发达的气囊—双重呼吸; 7、完全双循环,两心房两心室,循环迅速,代谢旺盛。
8、无膀胱,尿连同粪便排出体外——减轻体重。
9、生殖系统:非生殖季节生殖腺显著萎缩——减轻了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