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优质·精品·公开
12:14
12:14
一曲悲歌,曲终人尽……
12:14
12:14
12:14
【整体感知】 概括本文围绕项羽之死描绘了哪几个场景?
12:14
直夜溃围
四面楚歌 垓下之围 霸王别姬 慷慨悲歌 三次快战
—东城快战
乌江拒渡
—乌江自刎
绐陷大泽 决意快战
赠马亭长
赐头故人
12:14
【文 本 赏 析】 【垓下之围】
12:14
【问题· 1】 面对四面楚歌,找出描写项羽的句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 手法?刻画项羽怎样的形象? 1· 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 这五个动词,灵活、真实地再现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 粮绝,楚歌四起,英雄末路之失意、伤感、悲愁以及无可奈 何。 2·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莫能仰视。 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刻画了项羽多情善感的末路英雄 形象。 正面描写——语言描写;项羽“泣数行下”——神态描写 。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侧面烘托:“左右”的表现,从侧面烘托当时的气氛和霸 王的悲惨处境。(多情善感)
12:14
钱钟书评项羽: 钱钟书认为项羽在垓下之战中的心态是“认输而不服气”,你认为有 没有道理? 项羽在垓下陷入汉军重重包围,又夜闻四面楚歌,已意识到失败无可 挽回,这便是“认输”。但是,项羽不理解自己为什么会失败,他固执地 认为不是他仗打得不好,失败是天意,因而前后三次说“此天之王我”。 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在东城“溃围、斩将、刈旗”,进行了一场快战表演。 这便是不服气。 毛泽东评项羽: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2:14
12:14
【乌江自刎】
1、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品味人物。
12:14
2、对人物神态、语言、动作进行赏析。 ①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如何理解项羽的这一“笑”? 项羽已将生死臵之度外,这人生最后一笑,活现出项羽当时高傲、自负 的神态。 ②为什么项羽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却选择自杀了呢? 拒渡乌江,坚守自己的尊严、人格、血性,表现他知耻重义的性格。 ③“吾知公长者,……以赐公。”表现项羽的什么性格? 表现其有情有义、心地仁善的一面。
项 羽 之 死
12:14
【教学目标】
12:14
1、把握项羽的性格特点,把握纪传体散 文刻画人物的特点。
2、品味人物形象的人格魅力
提到项羽,不禁: 可悲、可叹、可笑、可哀、可怜 可悲:八千子弟渡江而西,如今只有寥寥数骑。 可叹:“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2:14
可笑:行将之死,却还言“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可哀:空有帝王之资,却王业未就。
12:14
王立群评项羽: 项羽的悲剧在于他不是用人之人而错据用人之位,他是可用之人而占 据了用人之位。项羽破釜沉舟的勇气,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忏悔意识,霸王 别姬的悲壮,自刎前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的豪爽,项羽的悲剧其实是 道德的悲剧,他之所以两千多年来一直令人感叹、追思怀念,多半在于其 道德力量和人格魅力,项羽在反秦、灭秦斗争中建立的功勋我们应当给予 肯定,同时对项羽在失败中间所犯的错误,包括政治军事及性格上的弱点 值得我们永远记取。
12:14
12:14
【名人名评】 由于项羽性格形象的丰富性。决定作者在塑造这个形象时 方法的多样。甚至就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是各不相同。正所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2:14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 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耶?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 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 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 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 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 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 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 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12:14
【东城快战】
12:14
【问题· 1】 项羽说“为诸君快战”,为什么说“快战”,而不是“决 战”?
项羽已知自己必死无疑,快战表明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 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痛快淋漓地展示自己的勇猛无敌, 保住一世英名,是落幕前最后的演出。
12:14
【东城快战】
【问题· 2】 三次行动之前,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请赏析!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 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 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语言描写。 说明项羽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暗示了项羽自负和不醒悟,没有 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
12:14
12:14
12:14 【问题· 3】 在“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作者主要运用什么表 现手法来刻画项羽形象的? 第1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 汉军——皆披靡 对比,渲染了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一个 “遂”字写出了 项羽于千军万马中取敌将首级的神威。 第2次:项羽——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 里 不仅是人,连马也惊退数里,通过对比和夸张,凸显项羽 气势迫人。 第3次:项羽——弛,斩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 “杀数十百人”与“亡两骑”相对比,展现出项羽的满身 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超群武艺。 小结:快战中的三次行动,都通过对比的手法,从不同的 角度正面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塑造了项羽 勇猛无敌的英雄形象。
一个“能”字,表现了左右的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 看项羽哭泣,写尽了将士们的不忍之心和霸王的悲惨处境。
12:14
【附件· 2】 想象一下,曾让所有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盖世英雄, 现在却唱着悲壮哀婉的《垓下歌》,此情此景怎能让人不平添 几分感伤?但也有人据此说项羽此时所心痛的只女人和宝马, 你们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 曾经号令天下的霸王,现在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 所心痛的绝不只是女人和宝马,更有自己的英名、霸业还 有和自己并肩作战的江东子弟。 多情自古伤离别,何况别的又是最爱:江山、美人、霸业、 英名等,崛起于垅亩、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征战八载未尝一 败的西楚霸王此时的心情应是极其沉重复杂的。
可怜:纵有爱妾生死相依,却无法庇得红颜一身之安。
12:14
12:14
【文学常识】
12:14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自称“太史公”。西汉伟大史学家、文学 家和思想家。 《史记》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 传体通史,共130篇,分为:12《本纪》、30《世家》、70 《列传》、10《表》、8《书》。 鲁迅曾赞誉《史记》是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④“若非吾故人乎?”……“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表现项羽的视死如归。故人追之、认之、欲杀之以取赏,项羽却出人意 表慷慨赠头,两相对比,何等鲜明!用吕马童的逐利反衬项羽的知耻重义。
12:14
12:14
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 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 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 五人共会其体,皆是。 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 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 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12:14
12:14 韩信评项羽: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人有疾病,涕泣 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 所谓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 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刘邦评项羽: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 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 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 擒也。
12:14
项羽的悲剧,给了我们什么?
12:14
【拓展延伸】
12:14
【拓展· 1】 本文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等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 等手法描写了项羽的性格。其实项羽的形象是很丰富的,本文 只是展示其中的一面。为了更全面的了解他的性格。《鸿门宴》 中用了哪些手法?展示的项羽什么样的性格呢?
启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通过矛盾冲 突,也可以通过人物的言行。采用的手法除了常见的描写手法 之外,还可以运用对比、渲染、侧面烘托等手法。
12:14
在《史记》中司马迁运用多种手法来塑造项羽这个形象, 那么我们来看看在诗歌中古人又是如何塑造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的呢? 《项羽之死》(司马迁)与《乌江》(胡曾)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同是写项羽在一生的最后阶段,因战事失势而自刎乌江的 情景,都塑造了项羽这一英雄形象。试分析二者在塑造形象时 的不同。 前者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以及正面、侧面 等衬托方法,勾画出了一个大英雄形象,给我们具体逼真的感 受。 后者作为诗歌,更多的则是跳跃、省略,更注意语言的提 炼,能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正所谓创造形象,诗文有 别。
12:14
12:14
【附件· 3】
12:14
本文写作 “泣数行下”,而《汉书》中则写作“泣下数 行”,试比较那个效果好?
“泣下数行”只是一般陈述,如同一个远镜头。
“泣数行下”则是个特写镜头,更能表现项羽的英雄之泪, 更好地渲染了英雄末路悲壮的气氛
12:14
12:14 【项王慷慨悲歌】 一首《垓下歌》唱出了英雄的末路悲情。 这首《垓下歌》我们应该怎么读,才能再现项羽当时的心 境呢? 不舍、伤心、痛惜、无可奈何…… 项羽这个豪爽勇猛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 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人, 为项羽的形象增添了一段柔情。展现了他多情善感的一面。也 将他有心保护心爱之人和心爱之物却又无可奈何的痛苦表现得 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