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

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

不良临床事件:指对病人和医生来说发生于临床的 任何不良情况。
严重事件:指与死亡、需住院诊治、延长住院时间、 持久或显著性残疾或失能、威胁生命等相联系的 事件。
严重不良体验:提示药物的明显危险性、禁忌症、 不良反应或需加注意的任何体验。
非预期的不良体验:在性质、严重性 或频率等方面均未被指明的任何不良 体验。
ADR因果关系的评估
一旦临床上判断为药物不良情况,就应评 定其与药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及其程度。 从下列七个步骤进行系统鉴别: 1. 复习有关出版的文献 2. 其它原因的鉴别(诊断、治疗引起、
或原有疾病的并发症) 3. 事件的时间顺序 4. 药物的浓度
5. 去激发(撤药)
可疑药物被鉴别后,应终止药物治疗或减 少剂量后评价反映的强度及持续时间。如果 停药后反应消失或减轻,则因果关系的可能 性大。
变态反应(Allergic effect) 药物刺激机体而发生的不 正常的免疫反应。根据其变态反应发生速度不同,分为速发 型(Ⅰ、Ⅱ、Ⅲ型)和迟发型(Ⅳ型)两类。
继发反应(Secondary effect) 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 引起的不良后果,如二重感染、菌群失调。
特异性遗传素质反应(Idionsyncratic reaction) 指 少数病人用药后,发生与药物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反应。如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服伯氨喹啉发生溶血症。
6. 激发(暴露于药物)
除了反应严重的病例,对反应可能为剂量 相关性的,应尽量征得患者的同意后, 进行 激发试验, 或者慢慢地减少剂量。属于过敏 反应者, 可用皮肤试验来代替其它给药途径。 有些具有严重免疫反应的药物,再激发可能带 来更严重的后果,应避免用激发的方法。
7. 详细了解病人过去的有关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基本概念
副作用(Side effect) 是指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 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毒性作用(Toxic effect) 由于病人的个体差异,病理状 态或合用其他药物引起敏感性增加,在治疗量时出现的毒性 反应。因服用剂量过大而发生的毒性作用,不属于药物的不 良反应
后遗反应(After effect) 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有 效浓度以下,但生物效应仍存在。
不良事件或不良体验:使用某种药物期间出 现的任何不利的临床事件(包括偶发事 件),但该事件未必与药物有因果联系。
可疑不良反应:怀疑由药物引起的与防治 目的无关的任何有害反应,通常在未坑顶 因果关系之前, 药物不良反应均可视为 可疑不良反应。
非预期不良反应:性质和严重程度与文献标志或上 市批文不一致, 或者根据药物特性预料不到的 不良反应。
药物流行病学 pharmacoepidemiolgy
药物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 Reaction(ADR)
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
广义的定义:因用药引起的任何不良情 况。其中包括超剂量给药、意外给药、 蓄意给药、药物滥用、药物的相互作用 所引起的各种不良后果。
WHO定义: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 节生理机能过程中,给予正常只能感剂量 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害的和与作用目的 无关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 遗效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特异性遗 传素质等。
3. 给药方法 给药途径(导致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不同、
药效不同、不良反应也有轻重之别) 给药间隔、时间 给药剂量、连续用药时间 体外配伍和给药速度
4. 药物相互作用 吸收过程的相互作用 竞争血浆蛋白的结合 代谢过程的相互作用 排泄过程的相互作用
个例药物不良反应的判断
应严格遵循临床医学的诊断步骤和思维方法, 注重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分析综合与提出诊 断、反复实践与验证诊断。
评定标准: 7~10分
肯定
4~6分
很可能
1~3分
可能
≤0分
可疑
统计学分析方法
贝叶斯鉴别诊断法
泊松分布判断法
四、ADR的监测范围 1、我国ADR的报告范围
(1)、对上市5年以内的药品和列国 家重点监测的药品须报告其引起的所有可 疑不良反应。
(2)、对上市5年以上的药品主要报 告引起的严重、罕见和新的不良反应。
药物的分布:血流丰富的部位药物的分布和消除较快。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药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减少时,血中游 离药浓度高、药效增加。 药物与组织结合:药物与组织结合是引起A型ADR的原因之一。 药物的生物转化:由于遗传基因、个体差异而使药物在 肝内氧化、还原或水解受阻而发生ADR。 肾脏排泄:肾功差者,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易产生ADR。
美国FDA制定的程序系统

事件与药物的应用有时间联系吗?
因果关系不存在
是 撤药了吗?
是 撤药后事件减轻吗?
否 否
因果关系可能存在 因果关系可能存在

做过激发试验吗?

是否有同时存在的疾病

因果关系 可能存在


激发试验使反应加重了吗?
因果关系可能存在
是 因果关系非常可能
ADR的判断标准 中国卫生部ADR监察中心制定的原则:
ADR的判别诊断内容包括: 病因鉴别诊断:内因(免疫、遗传、代谢) 外因(环境、药物等) 病理形态诊断(病理解剖诊断) 病理生理诊断(功能诊断)
常用诊断方法:询问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以 及一些特殊诊断方法。
ADR判断的要点 1. 发生反应的潜伏期 2. 鉴别诊断:询问病史和用药史
是单种药物引起还是多种药物相互作用 患者原疾病引起的可能性 手术和诊断手段造成后果的可能性 治疗方法的可能影响 安慰剂反应的可能性 上述几项因素综合作用的可能性
三致作用(致癌、致畸和致突变)
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的不良反应
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部分,由于合并 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同时或间隔一定时间 内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机理复杂,药 理作用不能用单个药物的作用来解释, 而 是药物与药物、药物与机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虽然药商在药物说明书中会标出药物配伍禁 忌,但由于药物种类繁多,在临床试验中 无法全部进行试验,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将 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预想不到的不良反应, 所以应该加强上市后的监察。
五、我国ADR监测工作机构与 职责
我国2019年11月25日颁布实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 法》规定:
不良反应的分类
A型不良反应
由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与剂量有关。
特点:可以预测、发生率高、死亡率低。 过度作用、首剂效应、副作用、毒性反应、撤
药反应、继发反应、后遗小影、依赖性均属于A型 不良反应。
A型不良反应(量变型异常)的发病机理:
a. 药代动力学方面的原因
药物的吸收 :如脂溶性药口服后在小肠吸收多,非脂溶 性药吸收的不完全。
1. 开始用药时间与可疑ADR出现有无合理的先后关系 2. 可疑ADR是否符合该药品已知的ADR的类型 3. 可疑ADR能否用并用药作用、病人的临床状况或其
它疗法的影响来解释。 4. 停药或减量后,可疑ADR是否消失或减轻 5. 再次接触同样药品后, 同样反应是否重新出现。
ADR5级判断参考表


3. 从多种药物中找出致病药:
从药物的鉴定、临床病理类 型的引证、排除法、去激发与再激发, 特殊试验方法着手。
不良情况
药物不良情况
药物不良反应
ADR的发现与判断程序
可疑ADR的发现与评价
为了提高ADR评价的质量,近年来应用一种详 细的单列病例报告,内容包括:
病例报告的鉴定、病人特征、反应、药物信息、 时间、对病例的综合评价分析、原始资料、报 告发送人资料。
2、WHO药品不良反应分类及报告范围 (1)分类:量变性异常(A类);质变 性异常(B类);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 应;迟现性不良反应(“三致”作用) (2)报告范围:WHO监测中心要求医务 人员和药品生产与供应人员报告药品不良反应 应监测的范围主要为:未知的、严重的、罕见 的、异乎寻常的、不可预测的;医生认为值得 报告的;对新药则要求全面报告,不论该反应 是否已在说明书中注明。
B型不良反应
与正常药理作用完全无关的异常反 应,
特点:难于预测,用常规毒理学筛选 难于发现,发生率低,死亡率高。
特应性反应、变态反应、致癌、只致 畸属于此型不良反应。
B型不良反应(质变型异常)的发病机理
a.药物因素——药物有效成分的分解产物、杂质等
b.病人因素——特异性遗传因素
B型ADR使一种与正常药理作用安全无关的异常反应, 一般很难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低,但 死亡率高。大多数药物过敏反应,包括Ⅰ型(过敏性休克 型)、Ⅱ型(溶细胞型或细胞毒型)、Ⅲ型(局部炎症或 坏死反应)、Ⅳ型(迟缓型细胞反应)。
药物杂质: 如在青霉素的生产过程中,可 产生青霉烯酸和青霉噻唑酸,它们是引起 过敏性休克的物质。
药物生产利用度改变
其它原因
2. 机体因素 种族差异
性别
年龄
病理状况(疾病可使机体生理状态发生一系 列的改变导致药物的吸收、结合、分布、转化、 排泄都发生改变)。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药物的影响有: 药 物代谢动力学缺陷,反映在药效学上的变 异、药物动力学的缺陷使机体对药物的反 应产生量和质的变异。
世界各个国家在引用药物不良反应监 测有关术语定义方面不尽相同,我们 可以通过种种对ADR的解释加深对药 物不良反应的认识和理解。
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特点与分类
过度作用:使用推荐剂量时出现的过强的药 理作用。是由于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而引起 的(如降压药引起血压过低)。
首剂效应:反应较强烈类似过度反映, 多为 一过性。
+1 0
0
4.再次给药后ADR又重现吗
+2 -1 0
5.有其它原因曾在同一人身上引起此种ACE吗
–1 +2 0
6.给安慰剂后,此种AE会重复吗 7.血液或其他体液中此可疑药的水平会中毒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