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胞学说的发展历程

细胞学说的发展历程

學說:若試驗支持假說的合理性,再經由多次 試驗,累積足夠的研究數據,確立這些實驗結 果的正確性與重現性,假說就可以形成學說
生物(全) 互動式教學講義
18
1-1.4
科學方法的步驟
以細胞學說為例
觀察 提問 假說 試驗
學說
虎克與後續許多科學家對動、植物 體細胞的觀察
生物體是否皆由細胞所構成?
所有生物皆由細胞及其產物所構成
糖體、內質網及蛋白質構造等
掃描式電子顯微鏡 (1) 解像力不如 TEM,放大倍率可達 20 萬倍
(SEM)
(2) 適合觀察標本的立體表面
生物(全) 互動式教學講義
11
1-1.2
虎克的貢獻
出版微物圖誌(Micrographia) 將軟木栓切片所見的蜂巢狀小空腔
命名為細胞(cellulae、cell)
細胞由何而來?
許來登認為細胞是結晶作 用的產物
德國生理學家魏修提出: 「一切細胞皆由其它 細胞 產生」
細胞學說被修訂為:「生 物體由細胞及其產物所構 成,一切細胞皆來自原有 的細胞」
生物(全) 互動式教學講義
16
1-1.4
細胞學說的影響
課本 P14 講義 P8
生物學研究重點轉移到細胞
從細胞的活動可以更合理的解釋生理現象
互動式教學講義
生物 (全)
目次
第 1 章 細胞的構造與功能 第 2 章 遺傳 第 3 章 演化
生物(全) 互動式教學講義
2
第1 章 細胞的構造與功能
生物(全) 互動式教學講義
3
第 1 章 細胞的構造與功能
1-1 細胞學說的發展歷程
探討活動 1-1 顯微鏡下的世界
探討活動 1-2 顯微測量技術
1-2 細胞的構造與功能
1-3 細胞與能量
1-4 細胞分裂
探討活動 1-3 真核細胞的有絲分裂
生物(全) 互動式教學講義
4
1-1 細胞學說的發展歷程
生物(全) 互動式教學講義
5
1-1
課前三分鐘
國中知識 1. 科學研究步驟 2. 複式顯微鏡與解剖顯微鏡的使用 3. 細胞的發現與細胞學說 4. 動、植物細胞的觀察 高中知識 1-1.1 17 世紀顯微鏡的發展 1-1.2 虎克的貢獻 1-1.3 細胞學說的建立 1-1.4 細胞學說的發展與影響 探討活動 1-1 顯微鏡下的世界 探討活動 1-2 顯微測量技術
發現每一個細胞內均有一 球狀構造,即細胞核
課本 P12 講義 P6
生物(全) 互動式教學講義
13
1-1.3
細胞學說的建立
德國動物學家許旺
發現動物細胞的細胞核、細胞質 及細胞膜
動、植物細胞有共同的構造,細 胞的主要結構非細胞壁
植物細胞有細胞壁,動物細胞無
發現軟骨組織中軟骨細胞數量很 少→膠狀物質是細胞的產物
與發現
生物(全) 互動式教學講義
8
1-1
17 世紀顯微鏡的發展
課本 P9 講義 P5
雷文霍克
使顯微鏡的放大 倍率更加提升
發現各種不同形 態的細菌,開啟 人類對微生物的 研究之門
生物(全) 互動式教學講義
9
延伸
一般觀察細胞的工具 講義 P5
知識
觀察工具
肉眼
複式光學顯微鏡(LM)


約 0.1 釐米(mm)以上 約 0.2 微米(μm)以上
原始生物的形成與演化:從生物體具有共同的 基本構造,推想生物體是否具有共同的祖先?
生物(全) 互動式教學講義
17
1-1.4
示範科學方法的步驟
課本 P14 講義 P8
觀察與提問:科學研究始於觀察,由觀察衍生 出問題
提出假說:蒐集有關問題的資料後,提出對問 題的暫時性解說
試驗:設計並進行實驗以驗證假說,測試結果 是否與自然現象或實驗室經驗相符
註:測量細胞的大小單位為微米(μm)
生物(全) 互動式教學講義
10
延伸
電子顯微鏡
講義 P6
知識
以高速的電子束取代可見光,可達到約 0.2 奈 米(nm)的解析度,遠高於光學顯微鏡的 200 奈米(1 nm=10-9 m)
種類
穿透式電子顯微鏡 (TEM)
(1) 解像力佳,放大倍率可達 80 萬倍 (2) 適合觀察病毒、細胞內的微細構造,如核
生物(全) 互動式教學講義
講義 P3
6
1-1
細胞學說的發展歷程
課本 P8 講義 P5
肉眼看見的生物體如何組成
動物
植物
動物
生物(全) 互動式教學講義
7
1-1.1
17 世紀顯微鏡的發展
課本 P9 講義 P5
16 世紀末,荷蘭的詹森父子首創顯微鏡 17 世紀初的虎克
改善顯微鏡品質 透過玻璃球使油燈的光線聚集在樣本上 觀察礦物、紡織品及微小動、植物 1665 年出版微物圖誌,記錄顯微鏡下的觀察
多年來實驗室對各種生物的觀察, 得到生物由細胞所構成的結論
生物體由細胞及其產物所構成,一 切細胞皆來自原有的細胞
生物(全) 互動式教學講義
課本 P15 講義 P8
19
1-1
課後練功區
講義 P55
細胞學說 生物(全) 互動式教學講義
微物圖誌 細胞
20
1-1
問題與討論
生物(全) 互動式教學講義
21
重要假說: 「所有生物皆由細 胞及其產物所構成」
生物(全) 互動式教學講義
課本 P13 講義 P7
14
1-1.3
細胞為研究材料,得 到與許旺相同的結論
課本 P13 講義 P7
生物(全) 互動式教學講義
15
1-1.4
細胞學說的發展與影響
課本 P14 講義 P7
(1 mm=10-3 m)
(1 μm=10-6 m)
青蛙卵(直徑約 2 mm) 多數真核細胞(10∼100 μm)
一般原核細胞(1∼10 μm)
舉 例 巨大神經細胞的軸突 (直徑約 1 mm)
人類的紅血球(直徑約 7∼8 μm)
細胞內的構造: (1) 細胞核(直徑約 3∼10 μm) (2) 粒線體、葉綠體(長約 3∼5 μm)
科學界首次對細胞的觀察紀錄 當時虎克並不知道細胞在生命世界
的意義 後人知道軟木栓的蜂巢狀小空腔非
完整細胞,只是植物細胞死後殘留 的細胞壁
生物(全) 互動式教學講義
課本 P10 講義 P6
12
1-1.3
細胞學說的建立
「生物體是否皆由細胞所 構成?」
英國植物學家布朗:首先 發現細胞核
觀察蘭花花瓣細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