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周敦颐
【人物介绍】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
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全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重点注释】
1、可爱者甚蕃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
枝:长枝节。
4、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5、陶后鲜有闻。
鲜:少。
6、宜乎众矣。
宜:应当。
7、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译文: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常考点】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答: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
答: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1、作者要赞颂莲花,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答:写菊和牡丹的目的是衬托莲的高贵品质,写菊是正面衬托,写牡丹是反面衬托。
【整体把握】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本文章法极为严密。
开篇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是总提,是入题的准备。
接下来,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作者心意,这就是入题了。
循此继进,自然说到莲的种种可贵之处。
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总括莲的品格。
莲既有此品格,菊和牡丹又如何呢?由此又引申出一层新意:“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三者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
到篇末,作者再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本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
本文由索罗学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