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男女平等当写下这个题目时,心里暖暖的亦是淡然。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一名知识女性,我感谢时代的发展,制度的开明,给了我们无限自由的空间。
回首历史,“有作为才能有地位”当中国女子足球运动员用她们的双脚赢得世界喝彩的时候,或许她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多么伟大的表现。
因为就在数十年前她们的祖奶奶们还在用一条很长的布一层层地将脚裹紧,拥有一双“三寸金莲”的脚是当时妇女美丽的最基本标志。
“在家从父、出门从夫、夫亡从子”是当时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最准确地诠释。
100年前进入中国的西方人,曾感叹裹脚的中国妇女境地悲惨;而今天的西方女权论者却认为,现代中国女性较之其他国家的妇女,似乎有着更多的自主权。
据全国妇联统计,仅到2001年,中国政府中已有正副女部长14名,中国女干部占干部总数的36.7%,比10年前上升了5.8个百分点,其中党政群机关县处级以上女干部达8万多人,比10年前增加1.7倍;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以及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女性数量不断增加,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代表,女性比例比十五大提高了1.2个百分点。
正在召开的全国“会上”,妇女代表有604名,占代表总数的20.24%。
“妇女只有参政议政,才能代表广大妇女的意愿和利益,才能发挥亿万妇女在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著名妇女问题法律专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巫昌祯表示。
中国妇女今天地位不仅表现在政治上,经济地位的提高已是不争的事实。
一项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女企业家约占中国企业家总数的20%左右,个体和私营经济中的女企业家占女企业家总数的41%。
由中国妇女杂志社主办的2002年度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评选活动中脱颖而出的10位女性中,伊士曼柯达公司全球公司副总裁叶莺、香港富华国际集团董事长、全国政协委员陈丽华都是榜上有名。
“我们这里即将回到母系社会了,”北京的一家银行的职员赵晓辉说:“除了几个领导,我们这里几乎是女人的天下。
”如今,包括银行、保险、旅游等在中国最具经济增长潜力的第三产业中,女性正在越来越多地占距这个产业的主导。
尽管如同那句脍炙人口的“妇女能顶半边天”口号,“阴盛阳衰”在中国至今仍是一种夸张的结论,但在当今中国社会生活中时不时地听到“阴盛阳衰”的感叹却已是不争的事实。
从“女强人”回归女性的本质中国妇女有今天变化的境遇,与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的妇女解放密不可分。
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使广大人民生活走向富裕,医疗条件的改善,膳食结构的变化,更使女性的身材越来越高,身体越来越强壮,人也越来越聪明。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谛造者――毛泽东主席给女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更是都给予前无古人的至高评价:“妇女的力量是伟大的。
……世界上什么事情,没有妇女参加就不成功。
”毛泽东那句最著名的“男女都一样”的名言,更是成为上个世纪在中国最激动人心的口号,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
今年49岁在北京一家私人企业当业务主管的郭瑞芳说:“直到现在我还依稀记得,我的老奶奶解开缠脚布走出家门参与社会工作时音容笑貌。
你可以想象得出来,她们一旦从社会底层到当家做主,会产生一种多么的力量,尽管当时她们只是街道干部,但她们把权限无限发挥,甚至别人家庭的隐私也要打听。
到80年代后来她们甚至被称为‘小脚侦缉队’。
”随着新中第一批走出家门,进入社会当家做主妇女的出现,各种“第一”也相继出现:第一位女火车司机、女船长、女工程师、女飞行员以及女航海员,以后又出现了第一批女企业家、女科学家、女研究员以及党政领导人。
“新中国的妇女解放最大贡献是中国千年封建社会男权社会的崩溃。
当女性从‘裹脚’到大脚板,解放了的不止是双脚,而是整个身心。
”此间的社会学家这样评价说。
或许是物极必反,新中国建国后,在一个接一个充满斗争色彩的政治性运动中,翻身得解放的妇女们也义无返顾地投身于政治斗争中。
到了60年代,毛泽东那句“不爱红装爱武装”的经典语言更为风行,其直接后果是斗争观念替代了性别意识,阶级差别取代了性别差别。
而男女性别差异几乎被社会所遗忘。
当时出现的“铁姑娘”现象,使一些青春少女不顾生理局限像男人一样成为强劳动力,在“与天斗、与地斗”口号中用粗重的肩头顶起“半边天”。
即使到了今天,人们也还常常对那些成功女性冠以“女强人”的称谓。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社会才好像才突然发现女性男性化倾向的危害。
随着改革开放导致的人性复归,中国女性逐渐重新找到了自己,她们纷纷脱下只有大小胖瘦之差而无年龄性别之分的蓝色服装,开始穿着时髦、强调线条美的时装。
她们越来越多地光顾美容院,使用国际名牌化妆品,所有这些变化好像只是瞬间的事儿。
如今,几乎在中国所有行业中,都能看到中国女性们自信、勇敢、活跃的身影。
特别是都市中,用知识武装起来的“白领”女性,比起老一辈“半边天”们,她们更加开放地享受着个性发展的自由与欣喜。
她们被整个社会追捧,商家们围绕着她们转,推出的商品口号往往是“为现代知识女性、白领阶层女性而设计。
”在“知识就是生产力”的号召下,追求知识已成为今天越来越多中国女性的思想主流,由此也导致越来越多受到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在社会各个领域里,前所未有地展露她们个人才华和魅力,一步步逼视着以往属于男人们独享的天地。
据统计,2001年,中国妇女劳动力对中国GDP的贡献已超过40%,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到2000年,中国的女专业技术人员已达1.1亿多人,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0.6%。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张义山2003年3月3日在出席联合国妇女地位委会第47届会议时发言时宣布,女性在中国互联网用户总人数中的比例已经从1997年的12.3%上升到2002年的40.7%。
一项调查还显示,按照目前国际通用衡量女性地位的6项指标(对待男、女婴的态度;男女青年入学比例;男女就业比例;女性在高尚职业中的比例;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女性个人财产在社会总财富中的比例),虽然中国排名并不在前列,而且从统计数字看,中国目前各行业处于高层位置的仍以男性为多,但在以中国知识女性的社会地位而言,不仅远过日本、韩国,也比大洋彼岸的美国更为优越。
这数据已充分表明,中国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的社会地位变化之快,地位之高,在世界上更是名列前茅。
同时表明,在今后社会发展中,中国的妇女们正在以其智慧的头脑赢得“半边天”制造“阴盛阳衰”。
“学习知识已经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种时尚,而是妇女改变生存状态、提高人生质量的重要手段。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者葛晨虹说。
刘姝威,中国中央财经大学一名普通的研究人员,2001年和2002年,她在调研中发现一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后,勇敢揭露造假的事实,却遭到了恐吓甚至死亡威胁。
但刘姝威没有退却,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
这位儒雅、文静女性在过去的一年让全中国刮目相看,她被人们称为“中国经济环境的清洁师”。
如今这位知识女性不仅让中国人称颂,也让许多男性汗颜。
北京一所大学男教师张和平说:“其实,许多人都知道此类问题,甚至比她们了解更多内幕,而只有刘姝威这样的女性做了,并成为公众的英雄女性的骄傲,当男人们向她翘起大拇指的同时,难道不该想一想我们这样的七尺男儿如何顶天立地。
”据北京市外企服务公司称,他们所管理的北京市近3万名外企职员中,男女的比例基本上是1比1。
女性在工作岗位任用和薪资方面与男性享有同等待遇。
这些女性绝大多数是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拥有学历,收入越丰厚。
不可否认,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也对妇女的社会地位构成挑战。
在中国进行的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中,许多妇女面临下岗再就业的严峻考验。
她们中的多数人年龄在40岁左右,所受教育十分有限,而且家庭负担很重,刘姝威: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 .媒体评价:《新闻周刊》:她是那个在童话里说“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一句真话险些给她惹来杀身之祸。
她对社会的关爱与坚持真理的风骨,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本分、独立、良知与韧性。
我国著名空调专业化企业——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董明珠女士来到新华网多媒体演播厅和广大网友见面。
董明珠女士就我国家电市场的情况以及国产品牌如何参与世界知名企业竞争等网友关心的话题进行讨论。
3月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妇女节,这一天里,中国女性可以明显感受到来自各种庆祝的愉悦。
当然,即使平常日子里,在中国各地的公共场所中,从妇女们昂首阔步的姿态和面带自信的微笑中也体味到当今中国男人们时髦议论:这个世界似乎正在变得越来越“阴盛阳衰”。
縱觀中國近代這一百多年來的女性歷史,從我們的祖母一輩到我們這一輩女性,中國女性的生活環境和地位的確有很大改變。
從晚晴的戒纏足開始,女性首先擺脫了生理上的制約,繼而女學堂、女報的興起又讓女性開始接受教育,提升了女子在知識及職業領域的參與。
民國時期,摩登女郎和新女性的出現進一步提高女性地位,她們追求經濟獨立,對自己的感情、婚姻有選擇的權力,出現在各種娛樂百貨的消費場所,不再需要依靠男性生存,她們中的一些也在各行各業有所作為。
而女性參與革命、抗戰是女性擺脫「家庭」這一限制走向公共空間甚至戰場的一大進步:辛亥革命時期,許多女性加入革命的隊伍,革命組織如同盟會中的女性參與大量暗殺等革命活動;抗日戰爭時期,成千上萬的女性通過各種組織參與支援抗戰,更有人加入女兵的隊伍走上前線。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在推進社會主義經濟集體化的過程中,許多女性走入家庭以外的勞動隊伍,「撐起半邊天」的女性改善了農村女性的處境;同時,城鎮「居委會婦女」的出現不僅幫助了國家管理社區推行政策,也改善了這些女性的社會地位;國家立法廢止多妻、納妾、買賣婦女為婢妾等千年陋習,讓女性有權選擇婚姻,墮胎、避孕等醫療制度的建立也提高女性對生育的決定權。
而改革開放下的大量中國女性從鄉村來到城鎮尋求就業機會,女性就業對改變傳統觀念和女性自身的價值提升都有較大幫助;城鎮女性則更多流向海外尋求更深遠的發展前景。
總的來說,20世紀以來中國女子跨出了深閨,不斷擺脫「家庭」的限制,走向公共空間甚至邁向國際。
儘管近代中國女性地位看似大幅提高,但若細細追尋這些現象背後隱藏的不易察覺的事實,分析它們背後包含的意識形態,我們便可發現中國女性地位的轉變仍存在相當多的制約和問題。
與西方女性解放過程不同,國家政策和歷史文化對中國女性的解放過程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中國女性的主體建構,與中國的歷史、國家、社會、文化等多方面都無可避免有聯繫。
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相對的人際關係,而不是個人的絕對權力,正因如此,中國女性主體性的建構比西方更加艱難。
而中國要求的「男女平等」或「婦女解放」的理由,與西方的「天賦人權」「人人生而平等」這些觀念和認知不一致,而必須放在中國特定的歷史社會背景下研究。
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中,女性面臨的格局是男女性徵的高度差異帶來的不平等;而社會主義背景下的中國,女性面臨的問題是男女無法發揮性別上的分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