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1注射液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制度是我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而采取的一项举措。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面向社会公开发布以来,对推动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尤其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在提高对药品不良反应认知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用药的品种、剂量、疗程及特殊人群用药,更加积极地开展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收集和报告工作。
维生素k1注射液为黄色液体,主要成分为维生素k1,用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如梗阻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等所致出血,香豆素类、水杨酸钠等所致的低凝血酶原血症,新生儿出血以及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所致的体内维生素k缺乏。
后发现其具有松弛胃肠、胆道、泌尿道、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近年来又常用于支气管的解痉止咳平喘、胆绞痛等,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也日趋增多,甚至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现将近年来国内文献报道的维生素
K1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报告如下:
一过敏反应
1.心脏骤停:例[1]: 某患者,因“发热、咳嗽”给予维生素K1、头孢哌酮治疗,用药约3min时出现神志不清、全身发绀,心跳、呼吸骤停,立即给予吸氧,胸外心脏按压。
口对口人工呼吸,静注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停用维生素K1等。
约10 min后心跳、呼吸恢复,但心跳缓慢、心率在20-30次/min,呼吸不规则,呈抽泣样呼吸,神志不清。
频繁惊厥,约0.5h后再次出现心跳、呼吸停止,经抢救20min后,心跳、呼吸恢复,但心率仍缓慢、呼吸不规则,立即给予机械通气支持治疗,病情无好转,于第2天死亡。
2.过敏性休克:例[2]:男,5岁,因“发热”就诊,体温高达39℃ ,咳嗽气促4天,右肺闻及细罗音,胸透示:右下肺中外带絮状阴影,诊断“支气管肺炎”,外院予青霉素240万单位静点一天,咳嗽未见好转,第二天继续静点青霉素,维生素K1 20mg加入壶中,给药大约5min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细弱、血压下降。
有休克早期表现,院外误以为是青霉素过敏,更换吊瓶给予肾上腺素lmg后来我院,查体:体温36.9℃,血压50/30mmHg,呼吸40次/分,患儿精神弱,面色苍白,肢体冷甲床发绀,双肺呼吸音粗,右肺闻及细湿罗音。
心率140次/分,律齐心音弱,腹软肝脾不大。
无青霉素过敏史。
考虑为维生素K1所至的药物反应,予吸氧、平卧、保暖,静点654-2 5mg及氢化考的松80mg,补充2:1液350ml。
约30min面色好转,呼吸平稳,继续抗感染治疗,观察4小时后上述症状完全消退。
次日停用维生素K1继续用青霉素未见不良反应。
2.例[3]:女,29岁,“先兆流产、停经4个多月,下腹闷痛5h,阴道出血2h”就诊,T 36.4℃、P 90次/min、R 20次/min、BP 100/65mmHg,神志清楚,精神好.心脏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未闻及干湿性罗音,愎部稍膨隆,宫底U一2,胎位不祥。
胎心听不清。
腹部有轻压痛,无反跳痛。
阴道有少量出血,色鲜红。
人院后给予10%GS 10ml+ VitK1 10mg静脉推注射,约5min时,病人诉
胸闷气喘,头晕目眩,刚说完则出现两眼上翻,手脚抽搐,继而人事不醒,呼之不应,BP 120/70mmHg、P 120次/min、R 24次/min,立即停药,吸氧,按压人中穴,非那根25mg 肌肉注射,地塞米松5mg静脉注射。
约5min神志清楚,30min 症状消失。
3 过敏性皮疹女,44岁,因“腹痛、腹泻、发热”给予维生索K1 20 mg+5%葡萄糖500 ml静滴,约2min时,患者出现面红口干、胸闷不适,继而严重腹痛,额面部大片斑丘疹,全身皮肤出现瘙痒性风团,以大腿内侧、足背多见。
立即停药,经抗过敏治疗,0.5h后患者自觉上述症状减轻,皮疹逐渐消退。
4 迟发型过敏反应女,46岁,因“子宫肌瘤8年”拟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术前给予肌内注射维生素K1 20mg,1次/d,连续3d。
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第10天左右,右侧臀部出现皮肤红斑、肿胀,呈橘皮样改变,质硬,皮温高,直径约15cm,伴剧痒和烧灼感,考虑为“肌注维生素K1所致局部不良反应”。
热敷3天后未见好转,右侧臀部红肿加重,面积约15cm×20cm,周围见粟米大小红色丘疹,无破溃。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1.9×1012/L,N 0.82,L 0.18,血小板401×109/L。
给予缓慢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20ml,口服氯苯那敏4mg/次,日3次,局部皮损处冷敷。
治疗5日后,患者突然出现胸闷、心悸、气急、恶心,面部高度水肿,睁眼困难;血压72/40mmHg,心率104次/min,心音弱,双肺呼吸音低,少量哮呜音。
考虑为“维生素K1致全身不良反应”,立即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d 及对症治疗。
6天后,无明显不适,皮损好转明显,无硬块,全身症状好转。
5 过敏性哮喘女,38岁,因“支气管肺炎”,给予维生索K110 mg+极化液250ml中静滴,滴入约50 ml时患者皮肤出现面色潮红,咽喉堵塞不适及咳嗽加重,大约5min后出现呼吸困难,双肺满布哮鸣音,立即停药,静推氟美松10 mg,喘定0.25 g,吸氧,约25min后上述症状完全消失。
6 其他女,28岁,在自然分娩过程中肌内注射维生素K1 10mg,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虽立即进行剖宫产手术,但仍旧导致新生儿死亡。
二腹痛
某患者女,3岁,因“支气管炎”在门诊治疗,给予0.9%NS 150ml+亦欧青0.25g静滴,维生素K1 10mg从滴管加入滴注20滴/min。
约2min。
患儿突发腹痛,面色青紫。
立即停止输液,吸氧,地塞米松5mg静推,山莨菪碱4mg静推,非那根12mg肌注。
患儿面色逐渐转红润,观察2h,生命体征平稳,出院。
次日维生素K110ml再次从滴管加入滴注时,患儿又出现与昨天相同的症状。
立即停止输液,盐酸肾上腺素lmg肌注。
患儿面色逐渐转红润,30min后生命征平稳,转儿科病房住院,6d后痊愈出院。
三严重心律失常
某患者,因“急性喉炎、喉梗阻”来院,查体:心率120次/min,心律齐,无早搏,给予维生素K1、地塞米松治疗,当静滴维生素K1约10 min时,患儿气急加重,烦躁不安,检查发现心率146次/min,心律不齐。
可闻及早搏20~30次/min,心电图示:室性早搏、二联律、三联律。
立即停用维生素K1,静注地
塞米松,吸氧,约0.5 h后病情好转,心电图示偶发室性早搏,观察1d。
心电图、心肌酶正常,1年后复查正常。
四讨论
维生素K1为脂溶性维生素,遇光易分解,是肝脏合成凝血因子II,Ⅶ ,Ⅸ,X所必须的物质,此外,也可通过内源性阿片样物质介导,有镇痛、解痉作用。
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加和用药范围的不断扩大,维生素K1发生的不良反应日趋增多。
从上述文献中可以看出,维生素K1发生的不良反应虽以过敏反应为主,但是临床表现呈现多样化,如:注射部位硬结、皮疹、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哮喘、恶心、剧烈腹痛,过敏性休克、抽搐、甚至死亡,其不良反应机制尚不清楚,但大多数学者认为维生素K1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与给药途径及速度有关。
五建议:临床密切监测维生素K1不良反应:
1 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临床应仅用于预防和治疗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新生儿出血症。
2 注意给药途径及速度:尽量选择肌肉注射或深部皮下注射给药,紧急情况下如必须静脉给药时。
可用5%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生理盐水或生理盐水为稀释液(禁用其他稀释液)有报道维生素K1与氯化钾有配伍禁忌,氯化钾可使维生素K1含量下降30%多。
应缓慢输注,开始10min只输入1mg,无明显反应后给药速率不超过1mg/min。
3 注意保存条件:维生素K1应避光保存,用前一定要查看药液颜色,如颜色变深,即表示维生素K1已氧化质,不可使用。
4 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给予对症治疗。
总之,随着临床广泛应用,维生素K1引起的不良反应日趋增加,并屡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临床医生和药师应多阅读文献及思考,密切关注患者用药后情况,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及时上报,切勿随意加大剂量和增加用药适应症,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药品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具有治疗作用的同时,必然存在不良反应。
因此,被通报了不良反应的药品并不表明是不合格的药品,也不应与“毒药”、“假药”、“劣药”、“不能使用”相提并论。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的内容属告知性质,旨在提醒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及广大公众注意药品存在的安全性隐患,尽量避免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从而为保障社会公众用药的安全。
勤劳的蜜蜂有糖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