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 章节题库 (皮埃尔 布迪厄)【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 章节题库 (皮埃尔 布迪厄)【圣才出品】

第六章皮埃尔·布迪厄
一、名词解释
1.布迪厄
答:布迪厄是法国社会学家。

布迪厄认为社会本质不是想当然的,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帮助人们纠正认识错误,发现生活的隐秘。

场域和习性是布迪厄理论中的最基本概念,他将场域看做由客观限定的位置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形构,场域中存在着资本,多个相互联系的场域构成了社会空间,随着社会的分化,场域呈相对自主化,不同的场域有着不同的自主性的度。

习性是通过客观结构和人的历史的结合而创造的形式化了的一组意向,它在潜意识的层面上发挥作用,习性是个体在实践中形成的,又作用于人的实践过程。

对于场域和习性二者的关系,布迪厄认为,一方面场域构造了习性,另一方面习性又赋予场域以主观的意义和价值,由此消解主客观二元对立问题。

他在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宏观社会结构,并对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做了重新阐释。

2.惯习
答:惯习是指一种持久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

布迪厄用“惯习”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行为往往有一种非常直观的理解和把握,并且这种理解和把握既是当前实践的基础,同时来自于在此前的实践过程中经久形成的持久而又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

它存在于实践者的身体和行为之中,构成了一种“实践感”,即对实践的前认知把握。

3.场域
答: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

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对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制度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都是客观决定的。

决定这些位置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分配结构中,各种位置实际和潜在的处境;这些位置彼此之间的客观关系。

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场域:
①可以将场域设想为一个运作空间,场域的效果得以在其间发挥,并且由于这种效果的存在,任何与该空间有关的对象经历的一切事情都必须参照场域中的关系来理解,而不能仅凭研究对象的内在性质来解释。

②场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

场域中各种位置的占据者利用种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不断在场域中展开斗争。

③场域包含一种投入。

当一个人进入某个场域时,就同时进入了与场域相连的一套他本人很可能认识不到的前提预设。

因此,一个场域是由身体和信念两部分组成的。

4.文化资本
答:文化资本是指借助于各种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主要有三种存在形式:①身体化的形式,体现在人们身心中的根深蒂固的性情倾向;②客观化的形态,体现在文化物品之中(例如书记、辞典、机器等);③制度化形态,体现在特定的制度安排上。

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

5.社会资本
答: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种持久性的网络的占
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即这一网络是同某个团体的会员制相联系的,它从集体性拥有的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会员提供支持,提供为他们赢得声望的“凭证”,而对于声望则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社会资本是一种从中可以吸取某种资源的、持续性的社会网络关系;社会资本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关系,而不是那些靠亲属关系和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自然联系,是在特定的工作关系、群体关系和组织关系中存在的;社会资本具有潜在性和现实性;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网络资源,每一个被联系在其中的社会成员都可以从中受益,但受益的程度要依每个人实践能力的大小而有所区别。

二、简答题
1.布迪厄使用“惯习”概念来表述什么?有哪三方面的意图?
答:(1)“惯习”是一个传统的哲学概念,最早出现于中世纪亚里士多德道德哲学的阐释中,是指美德气质,包含了行为的客观表现以及内在的道德意识状态。

但布迪厄对这个概念加以改造,用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

(2)布迪厄运用惯习这个概念,有三个方面的意图:
①试图展示实践是如何从社会中构建出来,同时又怎样构建社会;
②试图展现客观的物质条件、人们的认知结构以及人们的身体本身是怎样相互构建出来的;
③试图展现人类社会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通过这几个方面,他企图弥合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心智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的鸿沟,在一定程度上,他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2.简述布迪厄的场域与惯习理论。

答:(1)场域
①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

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对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制度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都是客观决定的。

②决定这些位置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a.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分配结构中,各种位置实际和潜在的处境;
b.这些位置彼此之间的客观关系(包括支配关系、屈从关系、结构上的对应关系等)。

这两个方面是密切交织在一起的。

③可以将场域设想为一个运作空间,场域的效果得以在其间发挥,并且由于这种效果的存在,任何与该空间有关的对象经历的一切事情都必须参照场域中的关系来理解,而不能仅凭研究对象的内在性质来解释。

这正是关系论基本立场的反映。

④场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

场域中各种位置的占据者利用种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不断在场域中展开斗争。

布迪厄特别强调,场域中斗争的焦点在于谁能够强加一种对自身所拥有的资本最为有利的等级化原则。

从场域的这一特征来看,行动者的策略正取决于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即特定资本的分配,同时取决于他们对场域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依赖于他们对场域所采取的观点,即从场域中不同位置出发所采纳的不同视角。

⑤场域包含一种投入。

当一个人进入某个场域时,即同时进入了与场域相连的一套他本人很可能认识不到的前提预设。

因此,一个场域是由身体和信念两部分组成的。

人们深陷其中的实践信念并非一种心灵状态,也不是武断遵从一套外界灌输的教条,而是一种身体状态,是被各种社会秩序加以系统利用的体现在身体上的性情倾向,即布迪厄的“内在性的外在化”。

这正是布迪厄十分关注的符号权力运作的核心。

(2)惯习
①布迪厄用“惯习”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

实践过程中持久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就是惯习,它存在于实践者的身体和行为之中,构成了一种“实践感”,即对实践的前认知把握。

②布迪厄认为,惯习是一种生成性结构,它塑造、组织实践,生产着历史;但惯习本身是历史的产物,是一种人们后天所获得的各种生成性图式的系统,正因为这一点,布迪厄称惯习是一种“体现在人身上的历史”。

但由于人们将它内化为一种“第二天性”,以至于人们已经完全忘记它是一种历史。

③惯习是一种“外在性的内在化”。

个体行动者只有通过惯习的作用,才能产生各种“合乎理性”的常识性行为。

所以,惯习是“所有选择所依据的不被选择的原则”。

④在理解惯习概念时,不能将它与意识哲学、主体哲学中的“主观”立足点混淆起来,不能将它等同于相对比较被动的“习惯”,不能将它视为一种“无意识”。

必须同时考虑惯习概念的生成性和历史性。

(3)场域与惯习的关系
①布迪厄认为,场域与惯习的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a.制约关系:场域形塑着惯习,惯习成了某个场域固有的必然属性体现在身体上的产物;
b.认知建构的关系:惯习有助于把场域建构成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一个被赋予了感觉和价值,值得社会行动者去投入、去尽力的世界。

②布迪厄提醒人们,在了解这两种关系时要注意两点:
a.知识的关系取决于制约的关系,后者先于前者,场域的结构塑造着惯习的结构;
b.社会科学必然是一种“知识的知识”,必须包括一种具有社会学基础的现象学,用以考察场域里的那些基本经验。

3.布迪厄怎样反对“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他在什么意义上超越了二者的对立?
答:(1)在传统的社会科学中,面对初级客观性和次级客观性形成了不同学科或不同思维方式,布迪厄称之为“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的对立。

①社会物理学的代表是孔德和迪尔凯姆,他们把社会世界看成是外在于主观意识的,可以用外部观察、测量和统计的方法加以研究的物理现象,并自誉为采取了一种纯客观的、确实可信的科学原则。

②社会现象学的代表是萨特和加芬克尔,他们强调社会世界的主观性,把个人的意志选择、价值理想和情感体验看成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像叔本华和尼采那样从个人的表象和意志出发来解释社会生活。

(2)布迪厄认为,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表现了学术界对社会生活的分裂性认识。

①社会物理学方法所把握到的物质关系和社会现象学所把握到的精神关系,是从不同的原则分析出来的两种层面的客观关系,但二者在现实生活中是统一在一起的。

布迪厄认为,社会物理学关于社会生活客观性的理解是简单的,其重要失误在于它未能在形成过程中来理解社会客观性,而无论何种类别的社会客观性都不是离开主观性独立自生的,都是在各种主观因素的参与中才生成的,社会物理学方法否认了这一点,把具有客观性的物质关系或经济关系中的主观因素完全“物化”了。

②社会现象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社会物理学的直观机械性。

强调了社会生活中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它未能把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放到具体的社会条件中去考察,缺乏对主观性要受到种种外在条件限制的理解,所以陷入了欧洲哲学史上目的论的旧辙。

(3)布迪厄从关系主义方法论超越主观和客观二元对立,要把主观和客观各种层面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