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2.化学计量之间的转化关系(1)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

(2)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n=Mm=NA N =VmV =C B ×V (3)有关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守恒):C (浓)·V (浓)==C (稀)·V (稀)(4)溶质质量分数(W )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 )的转化:(注意其中的单位换算) 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及误差分析(1)容量瓶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仪器,其常用规格有50 mL 、100 mL 、250 mL 、500 mL 、1000 mL 等,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其规格,如500 mL 容量瓶。

并且使用前一定要检查其是否漏水。

(3)误差分析由公式知,凡是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或使溶液体积增大的操作,都会使c 偏低,反之偏高。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1.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化学变化进行分类:①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将化学反应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

③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2.电解质和离子反应 (1)电解质的相关概念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②电离:电离是指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③酸、碱、盐是常见的电解质酸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电解质;碱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为OH-的电解质;盐电离时产生的离子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或铵根离子。

(2)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①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

②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沉淀生成、有气体生成和有水生成。

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

③在溶液中参加反应的离子间发生电子转移的离子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3)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离子方程式更能显示反应的实质。

通常一个离子方程式不仅能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能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依照“写、拆、删、查”四个步骤。

一个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必须能够反映化学变化的客观事实,遵循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总数还必须相等。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3.氧化还原反应 升 失 氧 还,降 得 还 氧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化学反应,它的基本特征是反应前后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2)氧化剂和还原剂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是氧化剂;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还原剂。

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关系可用下式表示:(3)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必定相等,化合价升高、降低的总数也必定相等。

4.分散系、胶体的性质(1)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

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2)胶体和胶体的特性①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100nm 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

胶体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属于介稳体系。

②胶体的特性: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胶体时,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而形成光的“通路”,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

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根据分散系是否有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和胶体。

胶体粒子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可以吸附分散系的带电粒子使自身带正电荷(或负电荷),因此胶体还具有介稳性以及电泳现象。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按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盐进行分块对比整理。

与H2O 和CO2Na2CO3+CO2+H2O =2NaHCO3CO32-+H2O+CO2 =H CO3-不反应与盐反应CaCl2+Na2CO3 =CaCO3↓+2NaClCa2++CO32-=CaCO3↓不反应主要用途玻璃、造纸、制皂、洗涤发酵、医药、灭火器5、Fe2+与Fe3+的转化(1)Fe2+→Fe3+2Fe2++Cl2==2 Fe3++2Cl- (2) Fe3+→Fe2+ Fe+2Fe3+ == 3Fe2+ 对于某一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我们可按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纵向对比整理:6.钠及其重要化合物7.铝及其重要化合物8.铁及其重要化合物9.铜及其重要化合物请同学们回顾所学知识,写出4~7中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10.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一般来讲,阳离子的检验需选择合适的阴离子,阴离子的检验需选择合适的阳离子,并要求具有特别的明显现象。

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检验试剂及其添加顺序,以避免干扰离子的干扰。

(1)Na+:焰色反应:火焰颜色呈黄色。

(2)K+:焰色反应:火焰颜色呈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

(3)Fe3+:加入KSCN溶液反应,溶液显血红色;(4)Fe2+:①加入NaOH溶液,先产生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沉淀。

Fe2++2OH-== Fe(OH)2↓ (白色) 4Fe(OH)2+O2+2H2O== 4Fe(OH)3(红褐色)②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

2Fe2++Cl2=2Fe3++2Cl-(5)SO42-检验:①加稀盐酸,无变化②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Ba2+ + SO42-== BaSO4↓(6)Cl-检验:①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②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Ag++ Cl- == AgCl ↓(7)NH4+检验: 加NaOH溶液并加热,产生有刺激性气味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NH4++OH-=NH3↑+ H2O(8)CO32-检验:①加入酸,生成无色无味气体②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CO32-+ 2H+== H2O + CO2↑Ca2++2OH- + CO2== CaCO3↓+ H2O (9)Al3+:加NaOH溶液,先出现白色胶状沉淀,后逐渐溶解。

(10)Ag+:加盐酸或可溶性的氯化物,生成不溶于强酸的白色沉淀。

(11)Ba2+:加硫酸或可溶性的硫酸盐,生成不溶于强酸的白色沉淀。

(12)Ca2+:加可溶性碳酸盐,生成白色沉淀;加强酸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一)硅及其化合物1、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碳比较2、硅以及硅的化合物的用途3、硅酸(H2SiO3):酸性很弱(弱于碳酸)溶解度很小,由于SiO2不溶于水,硅酸应用可溶性硅酸盐和其他酸性比硅酸强的酸反应制得。

Na2SiO3+2HCl == H2SiO3↓+2NaCl 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硅胶多孔疏松,可作干燥剂,催化剂的载体。

4、硅酸盐:最典型的代表是硅酸钠Na2SiO3:可溶,其水溶液称作水玻璃和泡花碱,可作肥皂填料、木材防火剂和黏胶剂。

常用硅酸盐产品:玻璃、陶瓷、水泥(二)氯1、液氯、新制的氯水和久置的氯水比较2、Cl 2的用途:①自来水杀菌消毒Cl2+H2O == HCl+HClO 2HClO ===(光照) 2HCl+O2↑ 其中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泊性,起消毒漂白作用。

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稳定,光照或加热分解,因此久置氯水会失效。

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制漂白液:Cl2+2NaOH=NaCl+NaClO+H2O ,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稳定多,可长期存放制漂白粉(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应有效氯70%)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3、氯气的性质(三)二氧化硫的性质:S+O2 ===(点燃) SO2(四)、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一氧化氮在自然界形成条件为高温或放电:N2+O2 ===(高温或放电) 2NO,生成的一氧化氮很不稳定,在常温下遇氧气即化合生成二氧化氮:2NO+O2 == 2NO2一氧化氮的介绍:无色气体,是空气中的污染物,少量NO可以治疗心血管疾病。

二氧化氮的介绍:红棕色气体、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3NO2+H2O =2HNO3+NO(五)、氨气、氨水与铵盐的性质:N2 + 3H2催化剂高温高压2NH3氨气的检验: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

观察试纸是否变蓝(六)、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性质其它知识1、固体颜色:淡黄色固体:Na2O2, S2、颜色反应:Na元素:黄色;K元素: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3、沉淀颜色:Mg(OH)2白色;F e(O H)2白色;F e(O H)3红褐色;C u(O H)2蓝色4、离子溶液颜色: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5、气体颜色:NO2红棕色;Cl2黄绿色6、Al 、Fe在冷的浓H2SO4、浓HNO3中发生钝化。

7、漂白性物质:SO2(化合漂白,暂时性);新制氯水、Ca(ClO)2、HClO、O3(氧化漂白,永久性)8、常见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OH-与NH4+、Al3+、Fe2+、Fe3+、Cu2+、Mg2+、Ca2+;H+与CO32-、HCO3-、SO32-、SiO32-、ClO-Ag+与Cl-;Ba2+与SO42-、CO32-;Ca2+与SO42- CO32-、CO32-9.实验安全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是避免或减少实验事故的前提,然后在实验中要注意五防,即防止火灾、防止爆炸、防止倒吸引起爆裂、防止有害气体污染空气、防止暴沸。

10.实验中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1)创伤急救用药棉或纱布把伤口清理干净,若有碎玻璃片要小心除去,用双氧水擦洗或涂红汞水,也可涂碘酒(红汞与碘酒不可同时使用),再用创可贴外敷。

(2)烫伤和烧伤的急救可用药棉浸75%—95%的酒精轻涂伤处,也可用3%—5%的KMnO4溶液轻擦伤处到皮肤变棕色,再涂烫伤药膏。

(3)眼睛的化学灼伤应立即用大量流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

如为碱灼伤,再用20%的硼酸溶液淋洗;若为酸灼伤,则用3%的NaHCO3溶液淋洗。

(4)浓酸和浓碱等强腐蚀性药品使用时应特别小心,防止皮肤或衣物被腐蚀。

如果酸(或碱)流在实验桌上,立即用NaHCO3溶液(或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洗,再用抹布擦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