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4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4.1区域污染气象特征4.1.1资料来源本次评价气象资料来源于拟建工程附近的连云港市气象台,气象要素包括风向、风速、云量、降雨、气温、气压等,气象资料年限为1951〜1980年30年及 1982〜1996年15年,同时参考《新海电厂六期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能源部西南电力设计院, 1991 年 5 月)中的部分气象资料。

收集到的气象资料较为完整、丰富,完全可以满足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技术要求。

4.1.2区域基本气象特征连云港市气象台1951〜1980年30年及1982〜1996年15年的气象资料统计结果表明:连云港市新浦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4.0C,多年平均最高气温为19.1 C, 多年平均最低气温为9.7C; 1月份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为4.5C, 8月份气温最高,日平均气温为30.9C。

年主导风向为,次主导风向为,年平均风速为3.1,春季风速大,秋季风速小。

连云港市阴雨天较多,7月份平均连续降雨天数最长达14 天,年平均降水量为937,多集中在夏、秋季,冬季降雨量较少。

全年相对湿度平均为70%,年平均气压为1016。

4.1.3地面风况1、风向特征评价区内年主导风向为,频率为12%,次主导风向为,频率为10%,从各月风向频率分析,三月至八月以风为主,十一月至次年二月以风为主,九、十月为转换期,表现出明显的春夏为海洋性暖气流,冬季为大陆性气流的季风状况。

各月及年平均风频分布详见表4.1-1,此表中可看出:①在四季代表月一、四、七、十月中,冬季以风为主,出现频率为14%;春、夏、秋季多以风为主,频率分别为15%、 17%、 12%。

这将对位于施工现场西北()及南偏西()方向且紧挨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目标(主要居民区)产生较大影响。

但施工现场的地面扬尘受建筑物的阻挡后,其影响范围较小。

表4.1-1 累年各风向频率(%)②从各月静风频率来看,以秋、冬季较高,在16%~18%之间,其中以十二月最高,静风频率为18%,四月最低为7%。

年平均静风频率为12%。

静风频率越高,越有利于减少施工中地面扬尘的产生量,这样也将减轻施工粉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③从四季代表月及全年风向玫瑰图(图4.1-1)可看出,一月和七月的风频分布截然不同,基本处于相反的分布,而四月和十月风频分布较相似,近于全年的平均分布状况。

这说明冬、夏季施工粉尘可能对下风向紧挨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目标造成持续污染,而春、冬季由于风向多变,地面扬尘污染物将散布在较窄的范围内,不会对紧挨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目标形成持续的较高浓度分布带。

2、地面风速特征根据市气象台长年资料分析,评价区内地势平坦,受季风影响明显,平均风速较大,各月平均风速在2.6~3.8之间,年平均风速为3.1。

评价区域风速较大,说明评价区内大气输送各件较好,对大气污染物扩散较为有利,但对于本项目施工而言,风速大较易引起地面扬尘和施工粉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较大。

各月、年平均不同风向下平均风速见表4.1-2。

①从全年平均情况而言,以风速最大,达4.7,而风又是冬季主导风和其它各季的主导风向,同时评价区域中冬季又是干旱少雨的季节,易引发地面扬尘,会加重施工期粉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全年以风平均风速最小,为2.9,年主导风向平均风速3.2,风速较低,故从全年来看,风速较有利于减轻地面扬尘的产生。

②从各月各风向平均风速分析,一至三月均以风向平均风速最大,偏W风向风速较小,四、五月各风向平均风速相差不多,以及偏风向较大,表现为明显的海洋性暖气流加强趋势;六、七月海洋暖气流影响较强,偏风表4.1-2 累年各月各风向平均风速()较大,九月份之后又以风向逐渐增强。

总之在一年之中多以风向平均风速为大,夏季由于海洋气流的影响则以风向风速为大,各月中以W及风向的平均风速较小。

4.1.4大气稳定度对评价地区长期气象资料进行分类统计,按照修订的帕斯奎尔稳定度分级法4.1-3 评价区域各季及年稳定度频率分布和对应风速表表4.1-4 评价地区风向、风速、稳定度度联合频率表(%)(简称P S)进行统计计算,结果见表4.1-3。

表4.1-3表明,评价区稳定度以中性为主,各季频率均在50%以上,其中以春季频率最高,达63.1%,全年平均为57.3%,表现出明显的平原风速偏大,多趋于中性层的特征。

稳定类频率高于不稳定类频率,以冬季稳定类频率较高为38.1%,春季较低为21.9%,符合冬季风速相对较小而多辐射逆温,春季动力湍流较大的一般规律,全年平均稳定类频率为28%。

不稳定类频率以夏季较高为15.6%,冬季较低为8.8%,这与夏季动力湍流和热力湍流均较强相吻合,全年平均不稳定类为13.6% 4.1.5风速、风向、稳定度联合频率利用连云港市气象台近几年地面气象资料,参照使用长期气象资料的模式化处 理方法,得到评价区域稳定度、风向、风速联合频率统计结果,见表4.1-4。

4.2 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预测4.2.1预测内容1、 施工粉尘对环境空气中影响浓度日均值,并绘制出浓度等值线图;2、 施工粉尘对大气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浓度;3、 施工粉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

4.2.2预测方法施工中地面扬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预测采用数学模式和类比推定法,同时参考 类似的其它评价资料。

1、数学预测模式为:施工扬尘的粒径一般大于15 ^m ,故采用倾斜烟羽修正模式,即:C 八 C i .......................................... (式 4.2-1)i式中:地面日均浓度值,3;某粒径尘粒子地面日均浓度,3; 污染物(地面扬尘)排放源强,;某粒径尘粒子的质量百分数,%;由表2.3-2查出;C i(1 :i )PQ二「2y•exp[ 2(He -V gi X/U )2(式 4.2-2)V gi 二d :P i g 18u(式 4.2-3)a 某粒径尘粒子的地面反射系数,由表4.2-1查出;某粒径尘粒子的沉降速度,; 平均风速,;地面横向、纵向距离;m; (T y,。

扩散参数;m; 污染源(扬尘点)有效高度;m;某粒径尘粒子的平均粒径;^m ,样见表4.2-1;P 粒径尘粒子的密度;3;根据粒径分布和粒径范围;确定其 真密度 为 2.5X1063; 重力加速度;9.82;空气动力粘性系数,为1.81X104。

表4.2-1某粒径尘粒子平均粒径及地面反射系数 粒度范围1(血 15"30 31 "4748s 75 76 s100平均粒径(am)2238 60 85 反射系数 0.8 0.50.32、有关预测参数的确定① 地形修正。

评价区域地属平原城市,扩散参数应按稳定度提级后查算,即 D 、E 类大气稳定度分别向不稳定方向提一级。

② 面源修正。

6、*采用点源后退法处理:(式4.2-6)(式4.2-7)③ 时间修正。

扩散参数的时间修正模式为:y .2 y 2八1) (式 4.2-8)(式 4.2-(式 4.2-CJy o二 2y/4.3 .....................式中:二y.2、匚z.i分别为取样T2、T1时横向扩散参数;q为时间扩散参数,本次评价取0.3。

上述扩散参数均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2.1〜2393)中的规定选取。

④扬尘有效高度。

根据对施工现场的调查和参考类似资料,确定物料堆场扬尘有效高度为0.5米,物料装卸扬尘有效高度为5米。

4.2.3评价点评价点选择大气环境现状监测点位及本次评价大气环境保护目标,各评价点相对于拟建工程位置列于表4.2-2中,评价点的具体位置见图4.2-1。

表4.2-2 评价点相对位置(以拟建工程为原点)4.2.4预测结果及评价1、评价点的日均浓度选取四种代表性污染气象条件,即B类、静风和E类静风以及D类,U为3.1 和D 类、U为5.2, 二种排污状况,即对起尘环节不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和对起尘环节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分别计算施工中地面扬尘的扩散浓度。

具体预测结果见表4.2-3 和表4.2-4。

表4.2-3 评价点日均浓度评价结果表表4.2-4 评价点日均浓度评价结果表(起尘环节采取污染防治措施)2、施工地面扬尘影响范围的确定利用上述数学预测模式计算出的结果,加上区域本底日均浓度后,考虑两种排污状况,计算出不同风向的下风向距污染源(施工中地面扬尘起尘点)不同距离处日均浓度值,见表4.2-5、表4.2-6及图4.2-2、4.2-3。

表4.2-5 距污染源不同距离处日均浓度预测值(各起尘环节未采取污染防治措施)表4.2-6 距污染源不同距离处日均浓度预测值(各起尘环节采取污染防治措施)3、影响评价表4.2-3及表4.2-4的计算结果表明:各评价点日均浓度预测值(表中的迭加浓度)与3095-1996二级标准限值0.30相比,均没超标,施工粉尘对距离最近的1# 评价点(盐业供销公司宿舍区)影响最大,全年影响无数为11天,对3#评价点(商住楼)影响最小;全年影响天数为15天。

施工现场各起尘环节未采取污染防治施工时, 1#评价点的影响浓度只占迭加浓度的10.40%;在对施工现场起尘环节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后,影响最大的1#评价点影响浓度只占近加浓度的3.73%。

故总的来说,施工现场地面扬尘对评价点影响较小,在各种气象条件和不同排污状况下,都不会致使评价点的日均浓度超标,并且较二级标准小得多;影响浓度占迭加浓度的份额也较小,各评价点的污染水平基本保持在现状水平。

表4.2-5及表4.2-6的计算结果表明:未对施工现场地面扬尘采取污染防治措施时,施工扬尘最大影响范围为70米内,米取措施后,最大影响范围为40米左右,影响范围较小,均在施工现场内。

但在影响范围内日均浓度预测值均较高,从表中可看出,未采取防治措施时,距扬尘点10米处日均浓度预测值为6.6603,超标准 21.2倍;采取防治措施后,距扬尘点10 米处日均浓度预测值为2.523,,超标准7.40 倍,由此可见,对施工现场地面扬尘采取污染防治措施是必要的,可减轻施工扬尘对施工现场大气环境的影响。

参阅类似施工现场的监测资料可知:对施工扬尘未采取污染防治措施时,正常情况下在施工作业场地处近地面总悬浮颗粒物()最大日均浓度可达0.58s 11.563, 而在距施工现场下风向500米处,近地面总悬浮颗粒物()日均浓度在0.12"0.293, 基本满足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同时根据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在建筑施工现场的实测资料,在一般气象条件下,平均风速为 5.0时,施工现场空气中的日均浓度为其上风向对照点的2s2.5倍,建筑施工扬尘的影响范围在其下风向可达120米,影响范围内日均浓度平均值可达0.493(相当于空气质量评价标准的 1.6 倍);当施工场界有围墙时,在同等条件下,其影响距离可缩40%(即缩短近50米);当风速大于5.0,施工现场及其下风向部分区域空气中日均浓度将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3095-1996)中的三级标准,而且随风速增大,施工扬尘的污染程度及其导致的超标范围也将随之增强和扩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