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诊断标准新
3 诊断依据
3.1 流行病学史(2项) 3.2 临床表现(6项) 3.3 实验室检查(7项)
3.1 流行病学史
3.1.1 发病前14d内去过登革热流行区。
(旧标准为“15d内去过流行区,发病前5-9d有蚊虫叮咬史”)
3.1.2 居住场所或工作场所周围(如半径 100m范围)1个月内出现过登革热病。
5 诊断(四)
5.3 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5.2)具备3.3.5、
3.3.6、3.3.7(组织分离到DF病毒、IgG抗体滴度 之任一项。 恢复期比急性期≥4倍、PCR检出DF病毒基因)
6 鉴别诊断
登革热与麻疹、风疹、猩红热、药疹、 伤寒、流感、基孔肯雅热相鉴别;
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应与黄疸 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 败血症、流脑、恙虫病等相鉴别。
3.3 实验室检查(一)
3.3.1 白细胞计数减少。
3.3.2 血小板减少(低于100109 L )。
3.3.3 血液浓缩,如血细胞比容较正常水平增加 20%以上,或经扩容治疗后血细胞比容较基线水 平下降20%以上;低白蛋白血症等。 3.3.4 单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或IgM抗体阳性。
3.3 实验室检查(二)
(旧标准为“生活在登革热流行区”)
3.2 临床表现(一)
3.2.1 急性起病,发热(24~36h内达 39~40 ℃ ,少数为双峰热),较剧烈的 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骨关节痛及 明显疲乏等症状。可伴面部、颈部、胸部 潮红,结膜充血等。
(旧标准为“3.2.1,3.2.2,3.2.3”,但删去“3.2.4 表浅淋巴结 肿大。3.2.6 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脑炎样脑病症状和体征” )
5 诊断(二)
5.2 临床诊断病例: 5.2.1 登革热: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可诊断。 5.2.1.1 疑似病例同时具备3.1.2 (流病史:住 所或工场1个月内出现过DF) 、3.3.1和3.3.2 (实验室:
WBC↓, PLT ↓ ) 。
5.2.1.2 5.1.2(疑似病例)同时具备3.3.4 (IgG抗体
5 诊断(一)
5.1 疑似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可诊断。 5.1.1 具备3.1.1(流病史:发病前14d内去过DF流行区), 同时具备3.2.1(临床表现:发热、疼痛、充血等)。 5.1.2 无3.1 (流病史),但同时具备3.2.1 (临 床表现:发热、疼痛、充血等) 、3.3.1和3.3.2 (实验室: 。 WBC↓, PLT ↓ )
3.2 临床表现(二)
3.2.2 皮疹:于病程第5~7d出现为多 样性皮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 针尖样出血性皮疹)或“皮岛”样表现 等。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 有痒感,不脱屑。持续3~5d。
3.2 临床表现(三)
3.2.3 有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一般在病程 5~8d日皮肤出现瘀点、瘀斑、紫癜及注射部位出血, 牙龈、鼻等粘膜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 阴道出血等。 3.2.4 消化道大出血,或胸腹腔出血或颅内出血。 3.2.5 肝肿大,胸腹腔积液。 3.2.6 皮肤湿冷、烦躁,脉搏细数,低血压和脉压 小于20mmHg及血压测不到、尿量减少等休克表现。
或IgM抗体阳性)。
5 诊断(三)
5.2.2 登革出血热(DHF):登革热 (5.2.1),同时具备3.3.2、3.3.3(血小板 减少、血液浓缩)和 3.2.3~3.2.5(有出 血倾向、器官出血、肝肿大)之一。 5.2.3 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出血热 (5.2.2)同时具备3.2.6(休克表现)。
3.3.5 从急性期患者血清、脑脊液、血细 胞或组织中分离到登革病毒。 3.3.6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 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长。 3.3.7 应用RT-PCR或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出登革病毒基因序列。(旧标准无此项)
4 诊断原则
依据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 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 判断。
登革热诊断标准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王玉林
2009年6月
登革热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216-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8-02-28发布 2008-09-01实施
与WS216-2001相比主要变化
删去预防原则以及附录里的治疗、监测及 预防控制等内容
将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细化 补充标准术语“束臂试验” 细化鉴别诊断 IgM与IgG同为临床诊断指标,非实验室
诊断依据
WS216-2008诊断标准
范围
术语和定义
诊断依据 诊断原则 诊断 鉴别诊断
1 范围
规定了登革热的诊断标准 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
其工作人员对登革热的诊断及报告
2 术语和定义
2.1 束臂试验:前臂屈侧肘弯下4cm处, D=5cm,血压保持在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 8min,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计数圆圈内 的出血点,超过10个为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