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详解高中生走读和住校的利弊

详解高中生走读和住校的利弊

名校校长详解高中生走读和住校的利弊专家说:住校无谓利弊之争,关键在于三方沟通胡光伟说:“住校生一周只回家一次,与父母的沟通有限,所以学校、家长、孩子三方加强交流十分重要,家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要尽量抽出时间,到学校找任课老师和生活老师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

周末回家的时候,也不要只顾着给孩子吃好穿好,要淡化家长的权威意识,听听孩子内心的快乐和烦恼。

另外,家长提高自身素质也十分重要,如果周末把孩子接回家后还忙着打麻将和吃喝应酬,就很难在教育问题上让孩子真正信服。

”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外国语学校副校长肖华琴说:“实践证明,学校多组织活动把德育培养贯穿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是加强对住校生心理引导的有效办法。

现在的孩子个性和自我表现意识增强,如果一味说教,反而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名校校长详解初中生走读和住校的利弊寄宿制也有优势北大附中成都实验学校招办主任龚绍富认为,如果家长不能有效地管理孩子,住读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他分析了寄宿制学校的优势,比如:校园、教师等场所和资源为孩子提供了宽阔的教育空间,有利于拓宽学习环境;孩子全天候在校,学习时间相对充裕、安排紧凑,有困难还可请教同学和老师,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封闭式管理还有利于减少社会不良场所、不良习气对孩子的侵蚀;学校按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安排生活起居,指导孩子生活自理,脱离对父母的依赖,有利于孩子提高生活技能,培养自我管理和独立生活能力。

此外,对于工作繁重的家长来说,寄宿制学校能够让家长安心工作。

不少住校生家长担心孩子在校生活枯燥、亲情缺失,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对此,许多寄宿制学校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实施人性化的管理。

作为成都市较早开办住校部的学校,川师大附属实验学校多年来探索出一套科学性与人文性并重的住校生管理制度,除了在生活习惯、自理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培养孩子的能力外,更注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专门的心理保健室为孩子提供心理健康疏导,让孩子最大程度地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

双流中学实验学校周一至周五开设了棋类、球类、绘画书法、机器人项目等活动课丰富学生生活,针对周末不能离校的学生,学校还开展了周末大本营、老师陪同集体购物等活动。

北大附中成都实验学校每天专门有老师录制中央电视台中国周刊、百家讲坛、东方时空等专栏节目,放在校园点播系统里,每晚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

家长必读:哪些孩子适合高中住校自制力强的孩子适合寄宿家住丰台区的陈女士这几天一直忙着打听市区内哪所学校的寄宿班比较好,她想让儿子上了高中后住在学校,这样可以省下上学、放学路上的时间,把有限的精力全部用到学习中。

有的家长觉得孩子住在学校学习气氛比家里好。

“家里平时经常有客人来,进进出出地影响女儿学习。

孩子上高中后,我想让她住校,这样能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家长张女士说。

还有些家长打算送孩子寄宿是为了图省心。

张先生和妻子的工作都很忙,经常出差。

女儿读初中的三年时间里,夫妻俩一直在请钟点工照看孩子。

孩子上高中后,他们决定让孩子上寄宿班。

“孩子在学校里有老师监督和同学陪伴,我们做家长的既省心又放心。

”张先生说。

据了解,一般来说,学校对寄宿生的管理比较严格,学生的作息时间也更有规律。

与普通学校、普通班相比,寄宿制学校或寄宿班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都比较大,学生一天24小时都生活在学校里,可以统筹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受外界干扰也较小。

因此,不少家长想让孩子寄宿,但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上寄宿学校。

记者在采访中从一些学校了解到,每年都有寄宿生退宿的情况。

有的自制力差的孩子因为家长不在身边,少了层约束,就在学习上松懈下来,到深夜才匆忙赶作业。

时间一长影响了学习,甚至成绩下滑,家长不得不让孩子搬回家中走读。

还有些寄宿生因为和宿舍里的其他同学有矛盾,不能融洽地相处,导致在宿舍里呆不下去而退宿。

一零一中学教师熊永昌认为,是否选择寄宿,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寄宿生离开了家长的监督,在学习和生活上都要靠自觉,需要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

因此,学习习惯好、自制力较强的孩子更适合住宿,住校生活还能使这些优点得以强化,更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家长让孩子进寄宿班,不能只图方便或省心,而要从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出发。

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寄宿学校时,也要注意了解学校的环境、设施和管理是否到位。

孩子住学校家长别撒手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让学校进行监督和管理,一些家长认为这样就万事大吉了,自己不用再操心了。

有关老师认为,学生寄宿到学校后,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仍然必不可少。

家长要与孩子、老师多联系,及时掌握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陈先生的女儿圆圆上高中后就在寄宿班。

陈先生平时偶尔和孩子通个电话,但很少细心地沟通。

他觉得,孩子在学校有老师管着,肯定出不了什么问题。

圆圆每个周末回到家里,忙于工作的陈先生和妻子也没时间陪孩子,顾不上和孩子聊天谈心,经常留下圆圆一个人在家。

“现在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周末也不愿回家住,问她遇到了什么问题,也不愿跟我说。

”陈先生后悔地说。

家住宣武区的初三学生家长陈女士不太愿意让孩子住校,“儿子现在正处于青春期,是身心等方面比较容易出问题的时期。

如果在学校寄宿,我担心自己监督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不利于他的健康成长。

”一零一中学有关教师认为,家长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后,不能从此就不管不问了,不要让孩子“游离”出家长视线,家长要时常与孩子、老师联系、沟通,询问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情况、人际关系交往以及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早解决。

孩子双休日回家时,家长要尽量陪在他们身边,用面对面的交流代替电话联系,这样利于增进亲子感情,也利于孩子的成长。

住校让他学会照顾自己聂鸣(化名)是北京四中高一学生。

从去年上高中,开始校园寄宿生活。

他说,住校以前,衣服都是由父母洗,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少爷”生活。

上了高中,离开家开始宿舍集体生活,才知道自己什么都不会。

他告诉记者,一开始很不适应,觉得打水、叠被子、洗衣服等生活琐事很烦,不愿干。

他曾经对着一盆脏衣服束手无策。

可后来他想明白了,自己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不可能在父母的庇护下生活一辈子。

于是,他把寄宿生活当成一次体验和锻炼。

现在的他已经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住校的日子里不仅学会了照顾自己,还体会到父母的辛劳。

在学校,他还养成了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以前他在家一会儿想看电视,一会儿玩电脑,心思不能完全放在学习上。

住校比较有学习气氛,晚上有晚自习,别人学的时候,自己也跟着学,同学之间互相督促,不会做的题还可以互相讨论。

住校让他学会了很多,感觉每天生活得很有规律也很充实。

同宿舍的同学都是同龄人,能聊到一起去,很开心高中住校必读:对舍友要多一点包容心2008-08-27 来源:新浪博客圈虽然孩子已经跨过了中考这道“坎”,但不少家长的担忧还在继续:孩子升入高中选择住校,能适应集体生活吗?能与舍友友好相处吗?内向女儿住校能合群吗?金女士(高一新生家长)这几天,我们忙着为女儿打点行装,因为一开学女儿上高一就要住校了。

女儿选择住校,我们不反对。

因为家里离学校有一段不短的距离,住在学校,可以省下上学、放学路上的时间,把有限的精力多用一些到学习上。

另外,孩子住在学校,学习气氛可能会比家里好。

晚上有晚自习,同学之间互相督促,不会做的题还可以互相讨论,而在家里,孩子一会儿喝喝水,一会儿看看电视,容易分散精力。

另外,女儿长大了,我们也想借住校培养培养她生活方面的自理能力。

尽管决定让女儿“放飞”,但这两天我的内心还是很忐忑:在我们的三口之家,女儿拥有一个独立的房间,舒适自在,而住校,一个集体宿舍好几个人,女儿或许会很不习惯;女儿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离开过家,在学校她能吃好睡好吗?打水、打饭、叠被子、洗衣服等等,这些事情她自己能对付吗?我更担心的是:性格内向的女儿合不合群?能不能与舍友和谐相处?我曾经有一老同事的儿子上高中住校,因为和宿舍里的其他同学闹矛盾,不能融洽地相处,最后导致严重地影响了学习情绪,不得不选择了退宿,并且在孩子的心理上留下了难以消除的阴影,我也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会不会遇上这类问题。

有朋友安慰我,这种担心于事无补———“船到桥头自然直”,要相信孩子到了新的环境,具有重新调整和适应的能力,但我内心还是有些七上八下。

我心里甚至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如果女儿真的不适应集体生活,我们就举家搬迁到学校附近,租上一套房子,住上三年。

不过,我最希望的还是女儿能融入学校的大集体中……孩子发言对舍友要多一点包容心曾同学(厦门某高二学生)其实高中住校,舍友间的“摩擦”很正常。

每个人日常的生活习惯、个体性格都不尽相同,“相看两厌”导致的语言冲突也在所难免。

回头来看,我觉得与舍友之间最重要的是“包容”。

因为有同样的爱好,我曾和一位男同学在刚住校一段时间内相处得很好,但是后来因为一件小事,我们彻底决裂了。

因为那天,晚自习回到宿舍,我发现他又坐在我的位子上和舍友聊天,旁边还有几个其他宿舍的同学,我心里“嘎嘣”地不快了一下———他经常如此。

在我看来,这不仅打乱了我的日常生活,而且影响了我学习。

我放下书包后便坐在舍友的床上听他们聊天,希望他们一会儿就走,没想到他们越聊越起劲,一点也没有要走的意思,于是我下了“逐客令”,轻轻踹了他一脚说:“哎,滚啦(男生之间说话没有什么客气的,这是习惯)。

”他转过头来,半开玩笑地说了一句:“不要啦!”我突然火就冒上来了,心想:“你是我朋友,怎么一个劲烦我啊你!”我冲他恶狠狠地来了一句:“你再不走,我找生管!”他一愣,冷冷地回了句:“你去啊!我等着!”话已出口,我放不下面子,一个转头就冲下去找生管。

生管老师上来把他臭骂了一顿,这个过程中,他始终瞪着我,眼睛里充满着愤怒和仇恨,我也不示弱,一直用轻视的眼神冷冷地对着他……为此,我们有近一个学期没说过话。

冷静下来,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幼稚,当时其实可以换一种方式沟通。

班主任不知是因为知道了我们的关系还是为了学习互助,把他调回了我后排。

慢慢地,我们了解多了,过去的不快乐被“屏蔽”,我们现在变得很“兄弟”,即使他偶尔再和同学在宿舍里狂聊,我也没有不快,我会心平气和地去公共教室学习,或者戴上耳机看书。

我们都开始学着适应对方,把之前没上完的课“补上”,虽然有点迟,但效果却很好。

我想说的是,舍友之间的矛盾难免,关键还是要勇于面对,善于化解。

不要因为一些小小的不快就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当与舍友之间出现矛盾时要有两颗心:一颗平常心,平常看待这些事,在时间的帮助下,没有什么事情是过不去的;然后是包容心,对舍友多一些包容,有时,“忍耐和退让”能让我们获得海阔天空。

家长心经鼓励孩子发现舍友优点曾女士(高二学生家长)作为家长,我们也曾经在让孩子住校还是不住校之间摇摆了好一阵,但儿子的态度很坚决:住校!不然没有机会和同学交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