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1 引言 (1)1.1岩黄连简介 (1)1.2岩黄连化学成分研究 (1)1.3岩黄连药理作用 (1)1.3.1抗肿瘤作用 (1)1.3.2增进食欲作用 (1)1.3.3提高免疫功能 (2)1.4临床应用 (2)1.4.1民间利用 (2)1.4.2治疗肝炎 (2)1.4.3利胆作用 (2)1.5引种栽培研究 (2)1.6小结 (3)1.7研究前景 (3)2 实验部分 (3)2.1材料与仪器 (4)2.1.1主要仪器 (4)2.1.2试剂 (4)2.2提取与分离 (4)2.2.1提取 (4)2.2.2硅胶柱层析 (5)2.3分离工艺 (5)2.3.1氯仿萃取工艺 (5)2.3.2样品预处理 (5)2.3.3干法装柱 (5)2.3.4梯度洗脱 (5)2.4馏分部位柱层析 (5)2.4.1系统洗脱 (5)2.4.2取样 (5)2.4.3湿法装柱 (6)2.4.4梯度洗脱 (6)2.5结果与讨论 (7)2.6结论 (7)参考文献 (7)附录 (8)致谢 (10)岩黄连氯仿萃取部分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与结构解析1 引言岩黄连(Corydalis saxicola Bunting),又名石生黄堇,为紫堇科紫堇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黔桂高寒山区珍贵的中草药材,全草含脱氢卡维汀(岩黄连碱)等活性成分。
因其功效近似黄连且生长于石缝中或岩石旁而得名。
系罂粟科(Papaveraceae)紫堇属(Corydalis)植物石生黄堇(Corydalis saxicola Bunting)的全草及肥大的根茎部[1]。
本论文主要对岩黄连氯仿萃取部分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进行了研究。
1.1 岩黄连简介岩黄连为多年生无毛直立草本[2],高10-40cm。
主根黄色,木质,近圆柱形。
具有显著的抗菌、消炎、镇痛和强安定作用,并有抑制肿瘤细胞作用;主治流行性热毒病、瘟疫、毒痢、痈肿疮毒、急慢性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肝硬化、肝脓疡、肝腹水、胆囊炎、肝癌等症[3]。
目前己研制出相关的注射液和片剂等中成制剂和产品,主治肝炎特别是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疗效显著,产品供不应求。
到目前为止,国内有关学者对岩黄连在植物形态与分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引种栽培研究等方面已有一系列研究报道,国外学者还没有涉及相关研究。
1.2岩黄连化学成分研究柯珉珉[4]应用pH梯度分离,在强碱性部位分得小聚碱及脱氢卡维丁,弱碱性部位经硅胶低压柱层析及制备性薄层层析分得7个纯净物,经物理常数及波谱鉴定,分别为卡维丁、3-基刺婴粟碱、延胡索甲素、四氢非洲防己胺、白屈菜红碱、(一)斯库来碱、原阿片碱。
文献[5]还发现岩黄连中含有白蓬叶碱、berberine、dehydrocavidine、还含有沙明碱、黄连碱optisine、非洲防己碱等。
从紫堇属植物岩黄连中获得的生物碱,按化学结构大致可分为9种类型即:原托品碱类(protopines)、原小檗碱类(protoberberines)、苯酞异喹啉类(phthalideisoquinolines)、苯骈菲啶类[benzo(c)phenanthridines]、阿朴碱类(aporphines)、苄基异喹啉类(benzylisoquinolines)、螺苄异喹啉类(spirobenzylisoquinolines)、枯拉灵类(cularines)、其它生物碱类。
对岩黄连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不仅有助于发现岩黄连的有效和特征成分,而且对该类中药的质量分析具有一定意义。
1.3 岩黄连药理作用1.3.1抗肿瘤作用利用半体内法试验证明:岩黄连总生物碱在1∶300浓度下,艾氏腹水癌(EAC)对小鼠肉瘤(S180)、大鼠Walker-256癌及EAC实体瘤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6];并能较快产生抗体,增进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起到杀灭病毒作用[7]。
文献[8]报道岩黄连中的主要成分脱氢卡维丁(Dehydrocavidine)的毒性。
中草药抗肿瘤筛选的实验研究证明,岩黄连针剂对S180或艾氏癌实体瘤有较显著的抑瘤作用[9]。
1.3.2 增进食欲作用岩黄连碱通过清除肝细胞内病毒及对胆管消炎作用,可促进肝细胞再生及促进胆汁排泄,增加消化和增进食欲[10]。
1.3.3 提高免疫功能童鲲等[11]研究了岩黄连总生物碱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发现岩黄连总生物碱在体内增强溶血空斑值和增强小鼠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在体外增强同种异型小鼠脾细胞的混合培养反应和增强有丝分裂原刺激细胞的增殖反应,另外岩黄连总生物碱增强T细胞产生IL-2和IFN-R 的水平,因此认为岩黄连总生物碱在免疫调节中是一种增强剂。
岩黄连对中枢神经的作用黄燮陶等研究的动物实验发现全草生物碱具有较强的安定作用,岩黄连总生物碱15,25,50mg/kg sc,对苯甲酸钠咖啡因诱发的小鼠活动兴奋有抑制作用。
1.4临床应用1.4.1民间利用在民间岩黄连的临床应用较多。
如:岩黄连、龙胆草各一钱,上梅片五分,共研末,装瓷杯内蒸透,用灯草蘸药点入眼内,治火眼、翳子;岩黄连五钱,蒸酒二两服用治痔疮出血及红痢;岩黄连二钱生吃治急性腹痛等。
岩黄连对中枢神经的作用。
黄燮陶等研究的动物实验发现全草生物碱具有较强的安定作用,岩黄连总生物碱15,25,50 mg/kg sc,对苯甲酸钠咖啡因诱发的小鼠活动兴奋有抑制作用;12 mg/kg sc,可抑制用木棒笼内挥动引起的猴“激怒”攻击行为;10 mg/kg sc,河抑制用小狗逗引引起的猫“激怒”攻击行为;50 mg/kg sc,可抑制电刺激引起的小鼠“激怒”行为;70 mg/kg sc,可使大鼠产生僵住症;55 mg/kg sc,可延长小鼠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
说明岩黄连总生物碱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
文献为探讨其产生中枢抑制作用的机理,研究了岩黄连总碱对大鼠不同脑区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岩黄连总碱50,100 mg/kg sc,能显著降低纹状体二经苯乙酸(DOPAC)、高香草酸(HV A),5-羟色胺(5-HT)和5-羟吲哚乙酸(5-HIAA)含量,对多巴胺(DA)水平无明显影响,但使DA/DOPAC,DA/HV A比值升高,亦使边缘系统5-HT/5-HIAA比值升高,提示岩黄连总碱对这些脑区DA和5-HT代谢有一定抑制作用。
1.4.2 治疗肝炎由15个单位试用岩黄连注射液治疗肝炎464例,临床基本治愈146例,好转232例,总有效率81.47%,能使转氨酶和黄疸指数迅速下降;对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显著,有效率达93.88%;对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有效率为87.5%;慢性活动性肝炎有效率87.1%;迁延性肝炎有效率为69.2%;慢性肝炎肝硬化有效率为81.0%;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率为17.9%;岩黄连注射液对肝区疼痛、纳差、失眠、腹胀等症状有较显著的效果,注射液使用时,除局部有刺激性疼痛外,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广西民间将其全草用于消肿、止痛、拔毒、治疗疥疮肿毒,也用于治疗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孙兆翠运用岩黄连注射液配合介入疗法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亦有较好的效果。
治疗结果表明:岩黄连注射液联合介入疗法对缓解肝癌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尤其提高患者血清白蛋白有显著的疗效。
1.4.3 利胆作用对豚鼠静脉注射岩黄连总碱20 mg/kg,胆汁分泌在给药后30 min内似有短暂减少,但逐渐恢复。
保持胆汁肠肝循环的动物似恢复较快,但都不见有明显增加。
岩黄连注射液治疗高胆红素血症54例,临床疗效显著,总有效率达91.47%,能显著改善患者消化道症状,也具有显著的抗菌消炎、解毒、止痛、抗肿瘤作用,也具有较好的保肝退黄作用,用药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1.5引种栽培研究。
岩黄连植物分布局限于石灰岩山区,属石山特有种,生于石缝、石穴,资源稀少且濒于枯竭,资源蕴藏量十分有限。
岩黄连一直依靠采挖野生资源供药用,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通过引种栽培才能满足岩黄连生产的需要。
蒋水元等[12]自1998年起,对该物种的资源分布、生态环境等进行了调查,继而又开展了引种栽培研究,引种栽培研究结果表明岩黄连对丘陵区酸性土壤亦有较强的适应性,能正常生长发育,种子发芽率可达40%~50%,药材产量(干品)900~1200 kg/hm2;并报道了其生物学特性和主要的栽培技术。
韦目阔等[13]于2000~2003年对野生岩黄连进行引种驯化栽培试验,获得成功,平均667m2产干草78.9kg;并总结了一套岩溶山地岩黄连高产栽培技术。
何金祥[14]根据人工大面积栽培岩黄连病害严重的特点, 因岩黄连植物分布局限于石灰岩山区,属石山特有种[15]。
对引起药用植物岩黄连茎基部腐烂的病原进行分离,获得纯的活体病原,然后进行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确定致病病原,根据病原形态,初步鉴定为:无性态属于半知菌类葡萄孢属(Botrytissp.),有性态属于子囊菌门葡萄核盘菌属(Botrytiniasp.)。
陈祖强[16]通过对广西栽培与野生岩黄连全草的性状、组织构造、化学反应、薄层层析、紫外吸收的比较,表明栽培岩黄连与当地野生岩。
由栽培研究引发环境农药的开发的思考。
从天然植物筛选出高活性的物质直接开发新的生物农药,或是以其为先导化合物合成新安全高效的农药都是未来农药的发展方向[17-20]。
20世纪70年代初,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诞生引起整个农药界的高度重视,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环境友好型的植物源农药的研究开发[21],21世纪的农药将成为一种“环境和谐农药”。
1.6 小结综上所述,岩黄连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药用资源,有着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岩黄连作为传统的药用植物,民间已积累了丰富宝贵的利用经验,但是并没有充分的化学成分或药理活性研究作为证据,不能反映出这一药用植物的真实情况。
迄今为止,人们对植物岩黄连的有效成分知之甚少。
从国内外研究动向看,对于岩黄连的化学成分的研究在逐步深入,而对其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也涉及不多,近年来的文献报道多数是临床上的应用研究,而对于抗肿瘤方面的药理试验,包括体外和体内两方面的药理实验均少见报道。
今后如能在追踪其活性部位的基础上进行分离研究,将很有希望发现岩黄连的有效成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经济意义。
1.7 研究前景岩黄连是罂粟科紫堇属植物,分布于我国西南及甘肃、湖北、广西等省。
因为有关岩黄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而药物化学成分研究报道较少。
因此我们对岩黄连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
本论文对岩黄连氯仿萃取部位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方面的研究,以期从中分离得到一些新化合物,或具有生物活性化合物,为岩黄连中药的开发提供依据。
岩黄连作为一种民间草药,其潜在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近年来逐渐被人们认识并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