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保卫黄河(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
保卫黄河(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歌词: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游击靳呈英豪 端起了长枪洋枪 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欣赏歌曲
合唱 (齐唱、轮唱)
钢琴 (协奏曲)
作品体裁: 进行曲
速 度: 中速稍快 力 度: 强 旋律特点: 节奏鲜明有力,音乐情
绪高亢激越,振奋人心
保 卫 黄 河
欣赏视频
《保卫黄河》以跃动的、生机勃勃的音调,以
快速大跳的动机和逐步扩张的音型,生动地表 现了游击健儿前赴后继、英勇战斗,为保卫黄 河、保卫全中国而奔赴战场的壮丽情景。 作品演唱的声部不断的扩充、力度不断增强, 巧妙地隐喻了抗日武装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 强,终于汇成了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它犹如 黄河的滚滚洪流,势不可挡,将一切侵略者淹 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显示了英雄民 族的伟大气魄。
作者简介
冼星海(1905—1945) 作曲家。曾用名黄训、孔宇。 广东番禺人。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1945年10月 30日卒于莫斯科。1920年,先入岭南大学附中,后升 入大学预科,演奏过小提琴和单簧管,并担任过指挥, 在学习期间,他做过打字员、教员,以半工半读的方式 维持生活、保证学习。1926年到北京,在国立艺术专门 学校选学小提琴。1928年夏到上海,入国立音乐学院学 小提琴。1929年7月,在院刊上发表《普通的音乐》的 论文,提出“中国需求的不是贵族式或私人的音乐,中 国人所需求的是普遍音乐”。并认为“学音乐的人”要 “负起一个重责,救起不振的中国”,表现出强烈的爱
黄河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 发源于青海的巴颜口客拉山脉,流经青 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 陕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最后由 山东注入渤海。千折百弯的黄河,像一 条巨龙,成为古老中国的象征,在这里 有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有一望无垠的 肥土沃壤,有粗旷雄浑的黄土高原,有 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都。
主要作品 :《保卫芦沟桥》、《游击军》、《到敌人 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
《 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歌曲的齐唱为多乐句
的单乐段结构,后面采用卡农的形式写成轮唱,具有进行曲的风格。 《黄河 大合唱》作于1939年3月,由光未然(张光年)作词,冼星海作曲。1938年冬, 武汉沦陷后,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由陕西东渡黄河,到达山西吕梁山抗 日根据地。途中,光未然亲临险峡激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的险地,目睹 了黄河船夫与惊涛骇浪博战的情景,聆听了水手们高亢激越、深沉有力的船 工号子……这一切激起了他创作的激情和灵感,一首长诗——《黄河吟》应 运而生。1939年,光未然与冼星海在延安相见。在西北旅社的一间窑洞里, 演剧队举办了一个朗诵会,光未然亲自朗诵了这首长诗。冼星海听后,约请 光未然将其改成歌词,并激动地表示:“我有把握把它写好。”后来,冼星 海夜以继日地工作,仅用了六天的时间便谱好了《黄河大合唱》。1939年3月 31日脱稿,4月13日在陕北公学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这次演出引起巨大 反响,很快便传遍全国。同年5月11日,为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由冼星海亲 自指挥再次演出了《黄河大合唱》。毛泽东同志听后高度地赞扬了这次演出。 当年7月,周恩来同志听了这部合唱,随即为星海同志写下了“为抗战发出怒 吼,为大众谱出呼声”的题词。1941年,星海在苏联又对《黄河大合唱》进 行了加工整理,并使之更加完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