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丹尼森的实证分析
丹尼森对美国从1929—1969年国民收人增 长率的分析得出结论知识进展的作用在明显增强, 资本等其他因素也在发挥重要作用,但要素总投 入所起的作用趋于下降。
库兹涅茨等人的横向比较分析
根据对7个较发达国家从19世纪下半叶到 20世纪上半叶一百多年统计资料进行的分析, 发现在这个期间,可再生资本增量和产量之比, 可再生资本与国民产值之比都有所提高。 但是,由于土地和自然资源随经济增长和 工业化的发展在总投入中的比例显著下降,使 得要素总投人在国民收人增长中的贡献率下降, 而要素生产率在国民收入增长中的贡献明显上 升。
新增长理论
把技术进步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 认为技术进步与其他经济变量间存在着相互 影响的关系。罗默提出了一个具有外溢性知 识的增长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罗默假设技 术进步是通过投资的外在性来实现的,由于 知识的这种中间产品性质,使技术具有了外 部性,因而整个经济中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增。
卢卡斯则通过引进人力资本积累因素(主 要是人力资本的外在性与人力资本生产中的正 反馈)来解释经济增长的内生性。
希克斯的中性型技术进步,是指在资本-劳 动比率K/L一定时,使资本边际生产力对劳动边 际生产力比率保持不变的技术进步。
每增加一单位的资本所增加的产量是递减的, 因此OP、OP’都是呈递减趋势的曲线。
希克斯的技术分类
技术进步后,等产量线I向原点内移,表 示相同的产量仅需较少的资本和劳动。
(二)哈罗德的中性技术进步 哈罗德的中性技术进步概念在经济增长 分析中应用也比较广泛。他的分析是把技术 进步前和发生技术进步后的两个生产函数中 具有相同的利润率的两个点进行对比。
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首先是农业中游离 出的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然后又从工业中游离 出来向服务业转移。
配第-克拉克定理 指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
第一产业劳动者比重不断减少, 而向第二、三产 业转移。
从需求方面来看 技术进步会不断创造出新的生产和生活 需求,从而推动满足这些新需求的行业的发 展。
技术进步对需求结构的改变: 首先,技术进步引起成本下降, 需求随之 变化。 其次,技术进步使资源消耗强度下降,使 可替代资源增加,这样就改变生产需求结构。
第三,技术进步使消费品升级换代。
需求结构对技术进步的反作用:
需求迫切的产业部门较容易技术投资、 技术人员等各种技术进步的条件,可以说, 需求决定着技术进步的方向。
两者的相互作用
需求结构和技术进步两者互相制约、相 互促进,共同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技术进步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最重 要因素,但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技术进 步的作用必须与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其他 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考虑,如经济体制、资 源条件、与世界市场的联系等等。
技术引进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意义:
第三,技术引进有利于培养本国的人才。 并且在此基础上还能够形成开发和创新能力。
但是长期依赖技术引进反而会使发展中 国家在技术上始终处于不利地位。
二. 技术选择与技术引进
(一)技术选择的经济分析
一方面要考虑技术的可行性,另一方面 要考虑经济的合理性。
所谓经济的合理性,就是要根据一国的 资源相对稀缺程度和比较优势,选择既保证 生产效率而成本又是最低的要素投入组合方 式。
(1)向国外购买新设备. 新产品并加以复制。 (2)从国外购买专利权或生产许可证 (3)接受外国政府和企业进行的技术援助。 (4)通过引进外国公司投资。
三. 技术引进与中国经济发展
首先,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国际技术转移 的趋势因时因地实行技术引进。 第二,引进与创新并重。
第三,不仅要引进先进的科研成果和生 产技术,而且要注意“软”技术,如现代管 理技术. 教育和培训技术等等的引进。
第八章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第二节 技术引进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一. 技术进步的含义
二. 技术进步的类型
三.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四. 技术进步的途径
一. 技术进步的含义
技术的含义:
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中运用 科学知识所形成的物质改造能力、劳动经验、知 识和操作的技巧;
新古典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首先把技术引入了模型中, 新古典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看作是外生的,即 技术并不受经济系统中变量的影响,只随着时 间的变化而变化。其代表性理论是索洛——斯 旺模型,其中一个基本结论就是:在平衡增长 的路径上,人均产出的增长率等于技术进步的 变化率。
依据新古典增长理论,采用相同技术的 国家其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将会趋于一致,但 是亚洲. 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的发展 却与该结论不同。
4.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来自这是知识和技术进步的一个极其重 要的来源。
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显著 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节 技术引进
一. 技术引进的必要性
二. 技术选择与技术引进
三. 技术引进与中国经济发展
一. 技术引进的必要性
技术引进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意义:
首先,技术引进能够大量节约发展中国家 的研发成本。 其次,技术引进能够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
(二)中间技术与适用技术
舒马赫(Schumacher,E.F.)的“中间技术”理 论。
在发展中国家,最适用于发展的技术是中间 技术,即介于先进技术与传统技术之间的技术。
“适用技术论” 在确定技术选择标志时,不仅考虑资源禀 赋和比较优势,而且将技术选择与社会物质文 化全面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联系起来,主张一 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因时因地选择和 开发适宜技术。
(二)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技术进步是影响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关键 性因素。
首先,技术进步决定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深化, 社会分工的发展和深化是引起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前提。 其次,技术进步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推 动力,以及社会生产效益提高的主要源泉。产业结构在 此过程中形成和发展。 最后,技术进步影响各种生产要素,而生产要素的 变化正是社会生产宏观结构变化的重要基础。
广义的技术是指科学知识和生产相结合的物 化形态以及知识形态的总称。
技术进步的分类: 狭义的技术进步 一般是指在生产. 流通. 信息交流等方面 所使用工具和程序水平的提高,也就是在“硬 技术”应用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如采用新工艺, 开发新产品,提高劳动者技能。
广义的技术进步 指产出增长中扣除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增 加的作用之后, 所有其它因素作用的总和, 除了“硬技术”上的进步以外,它还包括了 包括管理水平的提高、改善新的组织与管理 方法、采用新的决策方法、改善资源配置方 式等“软技术”方面的进步。
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
技术革新——渐进式的技术进步(量变)
当技术革新进展到一定程度,技术或技术体系发 生质的飞跃性变革时,这就是技术革命(质变)
二. 技术进步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经济学家将技术进步 分为不同的类型。 希克斯 哈罗德
(一)希克斯对技术进步的分类
希克斯(Hicks,J.) 《工资理论》(1932年) 根据技术进步对资本和劳动的影响程 度的差异,将技术进步分为: 劳动节约型 资本节约型 中性型技术进步
四.技术进步的影响
(一)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产要素的产 出效率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途径。
早期发展经济学观点 早期的发展经济学并没有认识到技术进步对 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他们普遍认为资本才是经济 发展的决定因素。 但是人们逐渐发现很大一部分经济增长仅仅 用资本是难以解释的,于是经济学家们逐渐把经 济增长的重心转移到技术进步上来。
两者之间的区别:
与“中间技术论”相比,“适用技 术论”所涉及的范围更广泛,它不仅仅追 求技术选择的经济目标,而且包括社会、 文化、环境和价值观念方面的要求,是一 个含有多重目标的综合评价体系。
(三)技术引进的方式与途径 曼斯费尔德:
垂直技术转移 是指将A国关于基础科研
成果转用于B目的应用科学中,或将A国的应 用科研成果转用于B国的生产中。
哈罗德所谓的中性技术进步,是指发生技 术进步后,使利润率保持不变的增大的资本— —劳动比率K/L,其相应的资本——产出比率 K/Y也保持不变。
哈罗德的中性技术进步
三. 技术进步的源泉
(一)需求拉力与技术推力 熊彼特:技术推力 施姆克勒:需求拉力
三. 技术进步的源泉
(二)诱致性技术创新 在经济系统中,技术是利用特定的生产 要素组合生产产品价值的决定因素,而资源 禀赋的变化会诱发技术变迁。 希克斯 速水佑次郎、拉坦
五. 技术进步的途径
1.通过本国的研究和开发 这是一国取得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来源。
2.通过技术引进。
封闭的经济中,创新是技术进步的必要条
件。
开放经济中,技术落后的国家可以通过 引进技术先进国家的技术。
3.通过“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
它是指在生产实践中,工人、管理者通过 不断的积累经验,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从技术 进步的过程来看,相当数量的技术创新和技术 改进都是产生于“干中学”。
(二)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从供给方面看
首先,技术进步能够创造出新的产业,也能
够使资本和劳动在产业间发生转移;
原有的产业在技术进步的情况下会发生分化, 分离出的某些生产阶段能够形成新的产业;
原有的产业部门进行改造,产业结构就不断 得到改善。
其次,技术进步能够使资本和劳动在产业 间发生转移,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水平技术转移 是指将A国已被应用于生
产的新技术转用于B国的生产领域。
米拉· 维尔金斯 简单的技术转移是指某项先进技术由A国 转移到B国,而不管B国采用该项先进技术后 能否复制出来。 技术吸收是指某项先进技术由A国转移到 B国,并且能被B国复制出来 技术吸收又被称作“真正的技术扩散”。
技术引进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