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校园媒体的现状与未来

浅析校园媒体的现状与未来

浅析校园媒体的现状与未来二零一一年十二月摘要在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的背景下,作为中国培养高端创新人才的高等学府,在校园媒体的开拓与应用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与劣势。

目前,由于多方面因素传统电视媒体已然无法影响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模式,然而我们可以看到有更加多元化的校园媒体途径在校园中传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由于校园传媒作为衔接社会与高校的媒介机构,它在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方面构成复杂多样,兼具独特之处,由其造成的传播效果也有所不同。

笔者也更加看重校园媒体的前景,在此提出一些发展趋势,并对校园媒体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意见,希望高校传媒能够做成有深度、有温度、有创意的校园媒体。

关键词校园媒体温度深度创意多元化在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各高等学府涵乾纳坤、中西同轨、旁求博彦,各家学者、学生都在传播领域有所建树,他们拓展了新的传播领域,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供了一种更舒适快捷、传播效果更好、影响力更大的传播模式。

同时,他们在校园媒体的构成、管理制度、经营模式、思想理念等方面有所创新和侧重,使得校园媒体的使用更符合大学生的一种消费理念(即对时间和金钱的消费)。

校园媒体发展迅速的时期难免出现诸多问题,以下将对校园媒体的现状做简单介绍与分析。

一、校园媒体的现状1、校园媒体的主要类型校园媒体主要分成了:纸媒、广播、电视、网络四种形式。

①纸媒中包括:报纸、杂志期刊、书籍三种主要形式。

报纸的生产周期短,资源需求量大,信息内容主要是校园新闻以及学生习作。

以四川大学《川大人》为例,一直坚持“深入学生生活,全面报道校园活动,反馈校园最新动态”的办报方向,不断履行着学生媒体服务学生和引导校园文化发展的职责。

20年来,共出版正报、子报和特刊百十余期,是西南地区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学生媒体。

杂志期刊在高校间多为月刊,主要信息来源是国内外有争议性的话题和学生习作,但由于筹备时间过长,往往存在时效性差的问题。

杂志主要存在两种形式:一是思想性强的刊物;二是文学性强的刊物。

以四川大学《川大共青团》刊物为例,它主要板块有青年研究、热点聚焦、理论前沿(大骨班学习)、翰墨(学生文艺习作)等。

校园媒体中的杂志更多起到新闻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它引领着读者的关注思考方向。

但是,由于编辑、笔者多为大一大二学生,很难写出有深度、思想性强的文章,因此大多做前瞻性研究。

高校间文学性强的期刊有:《青铜》(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主办)《艺韵》(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主办)等。

这些文学类杂志各具特色,广受学生喜爱。

书籍的形式多为学生、教师的个人著作和文章合集。

多见于图书馆。

但由于种种原因传播方式局限,绝大多数学生无法使用该种校园媒介。

②广播:绝大多数学校都有校园广播站,拥有绘声绘色的节目来适应各种需求的听众。

依据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关于冷、热媒介理论,广播是一种热媒介,它清晰而深刻地提供了大量高清晰度的听觉信息,它留给听众去填充的信息很少或者为零。

且由于它参与程度底,以及主播个人兴趣偏向、新媒体的冲击等因素导致使用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③部分高校也有属于自己的校园电视台。

如北京大学校园电视台是在高等学府中比较出色的一个,各节目的制作精良、选集合理,并且,凭借学校的品牌形象等邀约到各界名流进行的访谈讲座,突出起到意见领袖的作用。

④网络媒介系统在高校媒体的应用主要有即时流行的媒体,如网站、人人网、新浪微博、贴吧、点点网等平台。

多作为一种通知、宣传的方式,最主要的是学校官方网站,它的构建庞大、功能多样、权威性强,因此多为学生老师查询信息(教务、交流等)的主要平台。

2、校园媒体的人员情况(学生、教师)①学生:学生多为大一大二人员,他们给校园媒体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的业务能力随着工作时间的积累而逐渐提升。

一方面他们在校园媒体传播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积极参与其中,不断学习;另一方面他们的经验不足,对于各个方面还不甚了解,对于传播内容的把关还需要指导老师和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辅助。

在招新的活动中,根据学生的本身诉求和该媒介机构的需求,最终确定留在每一个部门的干事,各专业比例都有所操作化。

②指导老师:每个高校都会配备1—3名指导教师进行指导,绝大多数老师不同程度上具备新闻相关专业背景或实务经验。

211高校校园媒体的指导老师学历高于非211高校。

211高校中,32.1%的校园媒体指导老师是博士(含在读)学历;非211高校中这一比例为20.8%,211高校中这一比例有34.2%,这或许与211高校硕士、博士点更多、招生名额更多等因素相关。

[1]由实际情况可知,指导老师对于校媒体的管理、运作具有根本性影响。

他们的主要工作范畴是:组织任命、内容发布、资金使用、举办活动审批、选题策划、组织结构调整选择等方面。

其中主要是内容审核、发布。

这主要体现出他们作为把关人的主要职责。

整体而言,从指导老师工作范围多少来看,指导老师对校园媒体影响由强到弱依次是党宣、团委、学工部、新闻院系。

这也与指导老师管控程度相符。

[2]3、校园媒体的组织制度(例会、奖惩)校园媒体机构的组成,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组织制度与管理制度。

校园传媒系统中,客体是加入到这个机构的每个成员,他们处于校园这个系统环境中,各客体间存在着复杂多样的关系。

但是,根据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路德维希·冯·贝塔兰斐(Bertalanffy)的等级观点,每个机构都是按严格的等级和层次组织起来的。

在校园媒体机构化、集团化的趋势下,超系统、系统和子系统的层级关系愈加明显,同时不断完善着例会制度、奖惩制度等管理制度。

①从总体上看,大多数校园媒体机构的例会制度为每周一次,在例会期间讨论的主题主要有一下几方面:选题会、工作会与总结会。

由于笔者是《川大共青团》刊物的编者之一,以下以《川大共青团》为例作出具体分析。

选题会(编前会)一般讨论时间为2—3小时,形式主要是由主编、副主编为主要指导者进行头脑风暴,主要内容是:对下一刊的内容搜集、热点讨论,并讨论一些新增设的板块效果、特辑内容等。

工作会(普遍意义上的例会)一般时间为一小时,由执行主席(或副部长、或副主编、或副主任)主持,主要内容是:任务的分派、工作的注意事项与细节确定或对所做工作的具体阐释与引导。

总结会一般时长为一小时,在总结会上由主席(或主编、或部长、或主任)进行某一特定阶段工作的总结,并由各干事(编者)进行总结陈述(对所做工作的体会)。

在该系统中,多进行自我调控,以控制系统可以对自己的行动作出调节以达到目标,因此对于任务、例会周期和时长自由控制度较大。

②由于校园媒体是社会和学校的过度产物,对于奖惩制度方面做的并不完善。

奖励:多为评选形式,且多数为校级评选名额。

惩罚:多为批评和除名两种形式。

③当然还有其它制度:如值班制度、管理制度等。

4、校园媒体的把关审查从调查中不难发现,涉及文字内容的媒体(纸媒、网站、通讯社),其审核比例远高于其他媒体(审核比率在60%左右),这说明各个学校尤其重视媒体中文字内容产生的影响。

与其他类型校园媒体相比,广播类校园媒体的主管部门审查比列最低;10.5%的广播类媒体的主管部门不审查内容。

55.3%的广播类媒体的主管部门审查部分内容,34.2%的广播类媒体的主管部门审查全部内容。

[3] 校园媒体的把关人一般为指导老师。

把关的内容主要有:活动选题、策划、内容确定方面以及最终发行后的效果等方面。

通过怀特的把关研究,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所表示: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的信息以《川大共青团》为例,在我们的初编过程中,有副主编和文字校对的编辑对文本内容进行校对和把握,在初级阶段就已经将不合适的语句(病句、错别字、不规范的表述以及个别内容)等进行了修改和删除。

在编辑的后期由专业老师进行审核,在审核之后,我们可以透过把关过滤掉的信息得知,在后一次的过滤后,多数删除了一些(过激、不合适的言论),并且将文章所表达的观点更具体化、深刻化。

在审核完毕后,会出现替代、修改等现象,因此往往在采编的初期会有多余文章的储备,防止因内容缺失、时间紧张等原因而造成滞期现象的发生。

5、校园媒体的信息内容根据各个校园媒体机构的组办宗旨,对于不同类型的媒体、不同发展方向的机构和不同类型的稿件来源会造成输出信息的多样化和差异化。

一般情况下校园生活是校园媒体采编的主要信息。

新闻类:主要是一些校园发生的近期事件的报道,如川大打开水事件、长桥告白、迎新晚会等学生活动。

且有少部分的学术成果介绍、校内人物(人物志)、重大社会事件。

习作类:多数校园媒介机构都会选登一些来自本校的学生习作,因此在媒介中也往往有此类板块:《川大人》报纸的文艺版、《川大共青团》刊的翰墨等等。

在校园媒介的信息中,一直存在着报道现象化,不够深刻,因此大多出现在纸媒上的文章只是做前瞻性的探究,而不能深刻的表述和研究。

通过2010高校联盟的调查报告,其中的数据反映出受众所乐于接受的信息:校内重大新闻事件、校园生活等服务性信息、学生组织(社团)等开展在校内的问题活动等。

表1:选自《2010校园媒体发展报告及2010中国高校校园媒体论文集》6、校园媒体的合作交流①校内媒体的交互传播:由于校内信息有限,针对同一校园事件多数校园媒体会争相报道,因此在报道和评论方面应注意两点:一是及时性;二是特色性。

例如在2011年下半年名辩盟来四川大学的辩论赛活动,针对这一事件《川大人》报和《川大共青团》刊都在最近的一期中有所报道,但是他们的侧重面不同,一个是整体事件和深入研究;另一个是针对三所大学的辩论队进行的采访报道。

既显示出了各纸媒的办刊宗旨和特色,也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求。

②在高校与高校间存在媒体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校园媒体的发展。

③校内媒体与社会媒体间的合作。

多数情况下,会邀约传媒界知名人士举办讲座活动,提升校内传媒者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提供实习和就业的机会等。

表2:选自《2010校园媒体发展报告及2010中国高校校园媒体论文集》从上面的图表中,可知校园媒体与社会媒体的合作尤为密切,在交流与合作中促进了校园媒体各方面的发展。

二、校园媒体的未来1、校园媒体的严峻挑战①资金缺少。

学校资金有限,用于校园媒体发展的资金也有一定比例。

在校园媒体大力高度发展的阶段,所需资金严重不足,还需要学校和社会企业的赞助。

②传播者业务素质低。

由于专业、阅历等因素,导致传播者业务素质较低,能力不足,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锻炼。

③校园媒体内部各媒介发展不均衡。

随着社会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致使网络平台迅猛发展,而导致纸媒、广播电视媒介门庭冷落。

因此在平面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方面的创新有待探究,在各媒介的融合方面也有待探索。

④传播内容不吸引受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