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第五步: S=5,I=2,T={5,7} ①v2刚得到P标号,故考察v2。(v2,v5)∈A且v5是T
标号点,则修改为:
② 在 所 有 的 T 标 号 中 , T(v5) 最 小 , 于 是 令
P(v5)=13。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第六步: S=6,I=5,T={7} ①v5刚得到P标号,故考察v5。(v5,v7)∈A且v7是T
为点的密度,其中A为区域面积,n为区 域内点的个数。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二、点状分布的测度
l R对于点状分布类型的判断:
p R=1,随机型分布; p R<1,趋向于凝集型分布; p R>1,趋向于离散型的均匀分布。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l 2.服务区的中央点(P47)
p 正负荷:a(vi) p 总运输量的计算: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三、线状分布的测度-网络
• (四)运输网络
l 结点的直通性(P48) l 道路系统的里程(P48) l 道路系统的运输量(吨千米)(P49) l 考虑中转—运输费用的综合影响(P49)
1953:
1963 210 0.88 1973 271 0.89
1978 302 0.90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邻近指数练习
• 地理解释:
l 我国5万人口以上的城镇1953年的R指标为1.29,比 随机分布更趋分散。
l 在1953-1963年间,城镇发展迅速,由151个发展到 210个,增长了大约39%,R63=0.88说明城镇分布已 略呈凝集型。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 二、点状分布的测度
l 最邻近平均距离的测度 l 对中心位置的测度 l 离散程度的测度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二、点状分布的测度
• 1 最邻近平均距离
l 顺序法
基准点:i; 测定dih,dib; 找出满足dih≤ dib的距离; 若有p个,按顺序排列:
p R的数值一般在0.33-1.67之间。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邻近指数练习
我国1953年5万人口以上的城镇数为151个,至 1978年发展到302个,见下表。根据计算, 各年5 万人口以上城镇的最邻近平均距离如表所示。试计 算点状分布的R指标,并作简要的地理解释。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二、点状分布的测度
• 2 中心位置及其测度
l 区域重心的测度(补充)
p 在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对于一个较大的行政区域: ™ 可以将(Xi,Yi)取为各次级行政区域单元,譬如 省(市、区)的首府坐标; ™ Mi可以为不同的属性值(譬如,人口、产值等)。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l 区域重心的测度(补充)
p 假设某一个区域由n个小区单元构成,其中,第i 个小区单元的中心坐标为(Xi,Yi),Mi为该小区单 元某种属性意义下的“重量”,则该属性意义 下的区域重心坐标为: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二、点状分布的测度
• 2 中心位置及其测度
l 在有向图G=(V,A)中,给定一个始点v1和终点v9, 对每条弧(vi,vj)∈A相应的有一个权wij(称G为 赋权有向图)。
l 最短路径问题,就是要求从始点v1到终点v9的 一条路,使其在所有的从v1到v9的路径中,它 是总权最小的一条。
l V为点的集合,A则为弧的集合。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三、线状分布的测度-网络
• 例:求图中最短有向路径及其长度
开始,P(v1)=0,T(vj)=+∞,(j=2,3,…,7)。
第一步:S=1,I=1,T={2,3,4,5,6,7} •v •5 •v
①(v1,v2),(v1,v3),(v1,v4)∈A
①v4刚得到P标号,故考察v4。(v4,v3),(v4,v6)∈A 且v3、v6是T标号点,则修改其T标号为:
②在所有的T标号中,T(v6)最小,于是令P(v6)=5。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第三步: S=3,I=6,T={2,3,5,7} ①v6刚得到P标号,故考察v6。(v6,v2),(v6,v5), (v6,v7)∈A且v2、v5、v7是T标号点,则修改为: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二、点状分布的测度
l 采用指标R的优点在于:
p 可以把要讨论的点的空间分布图式放在一个从凝 集的、通过随机的一直到均匀分布的连续广阔的 定量范围之内,此尺度范围为:0-2.149。
p 对于一个固定地域来说,点的空间分布随时间而 变化,亦可通过R尺度分析去判断其空间分布比 原先的是更凝集还是更趋于分散,并且定量的表 达出其凝集或分散的程度。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 三、线状分布的测度—网络
l (一)网络的基本概念
p 网络图
p 与几何学中图形的区别
•e
•v 3 •e
•v •e2 •v1
1
•e •v 2 •e 3 •e
•e4 •v 5
3
•v
5
•v 4
•v •e2 •v1
1
2
•e
3 •v
4 •v •e •(4b)图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区域重心应用举例
• 中国人口重心的迁移
l 取Mi为总人口,采用1978-1997年期间各省 (市、区)的人口数据,计算出每年的人 口重心坐标;
l 将其表示在经纬网平面坐标系中,并依次 将各个坐标点连接起来便可得到20年来中 国人口重心的动态演化图。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标号点,则修改为:
②令P(v7)=14,计算结束。v1-v7最短路径长度为
1最4短。路线的推求—倒推法:
故最短有向路线为:v1→v4 →v6 →v7。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三、线状分布的测度-网络
• (三)服务点的最优区位问题
l 1.服务点的中心(P46)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三、线状分布的测度-网络
• 2.标号法求最短路径—计算步骤
l 开始,给v1标上P标号P(v1)=0。其余各点标上T标号, T(vj)=+∞。 ①设vi是刚刚得到P标号的点,考虑所有这样的点vj: 使(vi,vj)∈A,以及vj的标号是T标号,则修改vj的T标 号为min{T(vj), P(vi)+Wij}。 ②若G中没有T标号点,则停止,否则T(vj0)=min T(vj), vj是T标号点,则把点vj0的T标号修改为P标号。转入 ①继续。
di1≤ di2 ≤… ≤dip p=0,1,2,…,n-1
•di
b
•i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二、点状分布的测度
p n个点依次作为基准点,可得顺序化矩阵:
•1 •2 •… •p •顺序号 •1 •点 •2 号 •n
•…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二、点状分布的测度
•y
• 2 中心位置及其测度
l 平均中心(分布重心)
p 作x,y轴;
p 确定每一点的坐标;
p 计算坐标均值。
•x
•O
•即为平均中心。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二、点状分布的测度
• 2 中心位置及其测度
年代 城镇数 d1(km)
R
1953 151 160.31
1963 210
95.96
1973 271
83.79
1978 302
81.02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邻近指数练习
解:1.计算各年的理论随机分布的平均距离。 1953:
年代 城镇数 R
2.计算各年的邻近指数R。 1953 151 1.29
且v2、v3、v4是T标号点, •v
则修改其T标号为:
1
2
•9
•5 •v
•3
•7 •2
•2
3
•4
5
•11
•6 •9
•v
7
•v •3 •v
4
6
PPT文档演模板
空间分布的测度和时间序列分析
•§1 空间分布的测度
②在所有的T标号中,T(v4)最小,于是令P(v4)=2。
第二步: S=2,I=4,T={2,3,5,6,7}
l 区域重心的测度(补充)
p 若就属是性区值域的Mi几为何各中小心区。单元的面积,则空间均值P p 当某一空间现象的空间均值显著区别于区域几
何中心,就指示了这一空间现象的不均衡分布,或 称“重心偏离”。 p 偏离方向指示了空间现象的“高密度”部位,偏 离的距离则指示了均衡程度。
PPT文档演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