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星空(节选)郭沫若美哉!美哉!天体于我,不曾有今宵欢快!美哉!美哉!我今生有此一宵,人生诚可赞爱!永恒无际的合抱哟!惠爱无涯的目语哟!太空中只有闪烁的星和我。

哦,你看哟!你看那双子正中,五车正中,W形的Cassiopeia(仙后座)横在天河里。

天船积尸的Perseus(英仙座)也横在天河里。

半钩的新月含着几分凄凉的情趣。

绰约的Andromeda(仙女座),低低地垂在西方,乘在那有翼之马的Pegasus(飞马座)背上。

北斗星低在地平,斗柄,好像可以用手斟饮。

斟饮呀,斟饮呀,斟饮呀,我要饮尽那天河中流荡着的酒浆,拼一个长醉不醒!【注】双子、五车、天船、积尸都为星座名。

(1)下列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A.我/今生有/此一宵,人生/诚可赞爱!B.惠爱无涯的/目语哟!太空中/只有闪烁的星/和我。

C.半钩的/新月含着几分/凄凉/的情趣。

D.我要饮/尽那天河中/流荡着的/酒浆,拼一个/长醉不醒!(2)诗人发挥新奇美好的想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咏物抒情。

请举例并作简要赏析。

(3)请认真阅读下面这节小诗,以“仰望星空”为题目仿写几句小诗,表达自己内心独特的情感。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答案】(1)B(2)诗歌第二节使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星星与诗人共舞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感伤。

(3)我仰望星空,它闪烁着爱与理想;那宽广的天河,让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遐想、追寻未来。

【解析】【分析】(2)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选择其中一方面结合诗句赏析即可。

诗歌把春芽写成孩童,如“一觉醒来/伸出/稚嫩的手”。

诗人的想象丰富将春芽沐浴阳光写成“抓住天边/那一弯/飘动的彩虹”,将春芽吮吸雨露写成“穿进/用美梦/磨成的针”。

故答案为:⑴ B;⑵诗歌第二节使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星星与诗人共舞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感伤;⑶我仰望星空,它闪烁着爱与理想;那宽广的天河,让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遐想、追寻未来。

【点评】⑴本题考查朗读节奏的划分。

清楚时局的内容诗关键;⑵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选择其中一方面结合诗句赏析即可;⑶做好本题要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写作方法,理解诗人的赞美、喜悦之情。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

(2)“剪不断,理还乱”以丝喻愁,写出了离愁怎样的特点?【答案】(1)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2)“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理还乱”写出了离愁的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运用比喻,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

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

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

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动的离愁别绪,是追忆荣华富贵、故国家园、帝王江山。

如今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

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

作者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故答案为:(1)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2)“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理还乱”写出了离愁的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

【点评】(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应注意,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或作者的情感。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王维这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2)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答案】(1)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

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以“人语”反衬其静,用“返景”反衬其幽暗。

《山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体味诗歌的意境。

《鹿柴》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

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鹿柴》“但闻”二字写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

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

《山居秋暝》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

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故答案为:(1)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

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以“人语”反衬其静,用“返景”反衬其幽暗。

《山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点评】(1)本题考查体味诗歌的意境。

答题时应注意,比较阅读是将两篇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诗歌,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

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鹿柴》和《山居秋暝》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

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答题时应注意,《鹿柴》写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

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

《山居秋暝》中间两联同是写景,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画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

(写出两点即可)【答案】(1)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或辽阔无边,或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①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②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

③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

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把握。

描绘时要抓住出景象和表达的情怀。

这四句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2)分析写作特色要从多角度考虑,把自己感受深刻的一面写出来。

由“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可知是虚实结合。

答案(1)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或辽阔无边,或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①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②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

③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

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点评】描述画面要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

写作特色包括:象征、烘托、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对比等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此诗中“___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____”一语则点明了暮春时令。

(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阴阴;残花落尽(2)通过描写春日的美景,又采用拟人手法,将无形的卷风化为可追逐之物,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诗的前两句“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叙写的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

其中的“阴阴”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残花落尽”点明了时令——暮春时节。

(2)诗句“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的意思是: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梦,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叙写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