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门艺术吗?
艾里奇·弗罗姆爱是不是一门艺术?如果是,就需要知识和努力。
或者,爱是否是一种令人愉悦的情感? 那么一个人能否经历全看他的造化,只有幸运儿才能坠入爱河。
如今大多数的人都相信运气,这本小书却是以爱是一门艺术为前提的。
并不是说人们认为爱无关紧要。
人们对于爱总是如饥似渴,看浩如烟海的爱情悲喜剧,听数百首拙劣的爱情歌曲。
但很少有人认为关于爱还有需要学习的地方。
对爱的这种独特想法是基于几个错误观念,人们如果接受其中之一或者几个观念便会持有这种观点。
多数人认为所谓爱就是“被人爱”,而不是“爱别人”或爱一个人的能力。
所以,他们认为问题就在于如何被爱,如何变得可爱。
他们通过几种途径来达到这一目的。
其中尤为男士所喜用的是成为成功人士,在自己的社会地位许可的范围内获得最大程度的权利和财产。
其二,尤为女士所喜用的是尽力塑造体形,注重衣着,从而使自己更加富于魅力。
另外一些方式,则为男女所共同采用,如使自己举止得体,谈吐幽默,以及乐于助人、谦虚、内敛等,以便使自己更加具有吸引力。
很多让自己变得可爱的方式和使自己事业有成的途径相同,如“赢得朋友,影响其他人”等。
事实上,我们所处的文化中,大部分人认为要使自己变得可爱,必须既受大众欢迎,又要兼具性的魅力。
导致“爱不需要学习”这种看法的第二个错误观念是:人们想当然地认为爱的问题在于“对象”,而不在于“能力”。
他们认为去爱是件很简单的事,而找到自己要爱的对象或者说爱自己的对象却很困难。
造成这种态度的几个原因植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
其中一个原因是:在二十世纪,对“爱的对象”的选择出现巨大变化。
在维多利亚时代,同许多传统文化一样,一般说来,爱情并非那种最终导致婚姻的自然产生的个人情感体验。
恰恰相反,婚姻是按传统习俗约定好的,或为父母之命,或为媒妁之言,也可能无需这些媒介;婚姻是按社会习俗的考虑决定的,婚姻既成,爱情便自然应该随之培育了。
在过去的几十年的西方世界,浪漫爱情几乎成了永恒不变的主题。
在美国,虽然对社会传统的考虑并未完全消除,很大程度上人们却在寻找“浪漫爱情”,那是一种个人的爱情体验,其最终会导致婚姻。
这种自由恋爱的新概念一定大大增加了“对象”相对于“功能”的重要性。
同此因素密切相关的是当代文化的另一重要特征。
我们整个文化都是以购买的欲望和互惠交换的理念为基础的。
现代人的幸福在于看着商店橱窗时的兴奋,在于购买买得起的商品,或者用现金或分期付款。
于是,他(或者她)也以同样的方式去看别人。
对一个男人来说,有魅力的女孩子是他们要追求的对象,而魅力男性之于女人亦如此。
“有魅力”通常之意为觅偶市场上那些受到人们欢迎并努力求取的性格特质。
什么样的人有魅力,无论外表还是思想均由时代潮流决定。
二十年代,强壮又性感,喝酒抽烟的女孩子被认为具有魅力;如今,家庭型的羞涩的姑娘更合时代潮流。
十九世纪末本世纪初,雄心勃勃,敢作敢为的男人才能称得上有诱惑性的“包装”,而如今男人则必须宽容,善于交际。
无论怎样,只有当对方的这些商品化的特征与自身所具备特征对称的情况下,人才会培养起爱的感觉。
我一心要找一件划算的货物,其不但要有可观的社会价值,同时考虑到我本人的资质与能力,也就是说对方也会需要我。
这样当两个人考虑到自身交换价值的局限之后,认为自己在这一市场找到了力所能及的最好商品的时候,就开始恋爱了。
通常,和购买房地产一样,将会发展起来的潜能在这种讨价还价中起着显著的作用。
在一个以市场为导向,财富为重要价值的文化中,人类的爱情关系也遵从与商品与劳动力市场中的同样交换模式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个造成爱无需学习的错误想法是错误地将“一见钟情”这种初始体验与永久性的热恋(或者可以说“在恋爱中”)混为一谈。
生活中的我们,两人萍水相逢,突然彼此之间心灵的围墙坍塌,渐感亲爱,融为一体。
这个融和的瞬间是一生中最让人激动幸福的时刻。
对于那
些封闭,孤独,缺乏爱的人来说更是奇妙壮观。
瞬间亲近的奇迹若是能与异性之吸引和相互
结合相伴,或由其引起,会更加完美。
但这种爱情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其不会长久。
两个人相
互熟识了,亲近也就越来越失去了其神奇性,直到最后两个人相互敌对,失望,彼此厌烦,
最初将残存的激情也扼杀掉。
然而开始阶段他们对此结果一无所知―事实上,他们是认为彼
此极度迷恋和为对方疯狂,恰证明了爱情的强烈,而事实上这也许只会证实他们从前是多么
的孤独。
没有比爱更简单的事了——这种错误想法一直很盛行,尽管大量的证据说明事实恰恰相
反。
几乎没有什么活动,什么事业像爱情那样带着如此巨大的希望与期待展开,而通常却以
失败告终。
如果从事任何一件其他的活动出现这种情况,人们会积极探寻失败的原因,怎样
才会做得更好——或者他们会干脆放弃。
因为爱情不可能选后一条路,看来只有一种方式可
以解决爱情失败的问题——研究失败的原因,继而探讨爱情的意义。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正如生活是一门艺术,“爱情”也是一门艺术;如果我们希望学习如
何去爱,我们就必须像学习其他任何一门艺术,如音乐、绘画、木工手艺或者医药学、工程
那样,采取同样的方式。
学习任何一门艺术的必要步骤是什么?
学习艺术的过程可以非常容易地分成两部分:一、掌握理论;二、精于实践。
如果我需
要学习医学,我必须首先了解人体和各种疾病。
但即使我掌握所有这些理论知识,也绝不表
明我就能熟练操作了。
只有当经过大量实践,直到最后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结果融合在一起,
形成直觉了,我才能称得上这门艺术的专家,直觉是艺术掌握的精华所在。
但是除了学习理
论知识和进行实践外,掌握艺术还必须有第三种因素,即对这门艺术的掌握必须是其最终关
怀;世上再无比这门艺术更重要的事。
音乐、医药、木工手艺都是这样,爱情也是如此。
我
们这个社会中的人们,尽管显然已经失败却仍很少去学习这门艺术,其原因也许就在于此:
虽然内心深处都渴望爱,却认为其他任何事都比爱重要,如成功、名望、财富、权力;我们
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消耗在对这些目标的追逐上,而几乎不花费任何精力来说明这种爱的艺
术。
所有这些或许都基于以下原因:人们认为只有那些能带来名利的东西才值得去学习,而
所谓爱,因为“仅仅”能够愉悦精神,却不能带来现代意义上的收益,因此我们就视之为一个
无法企及的奢望,没有必要为之耗费精力。
A.
学习艺术的过程可以很方便地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精通理论;二是善于实践。
如果我想学习医学,我必须首先了解人体结构和各种疾病。
当我具有了这些理论知识以后,我并不能胜任医学工作。
只有经过大量的实践,我才能掌握这门学科,直到最终我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收获结合起来,并融合为一体——即成为我的直觉知识,这才是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的本质。
然而,除学习理论和实践以外,在任何一门学科上想成为专家还必需有第三个因素——那就是,掌握这门艺术是你最关心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肯定没有比这门学科更为重要的东西了。
这一点适用于音乐、医学、木工——也适合于爱情。
这也可能正是问题的答案所在:为什么在我们的文化中人们即使已遭遇显而易见的失败,但人们很少去尝试学习爱这门艺术。
虽然人们内心深藏着爱,但他们几乎把所有其他的东西如成功、名誉、金钱、权力都视为比爱更重要,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学习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了,几乎没有人去学习爱这门艺术。
只有那些能赢得金钱和荣誉的东西才值得学习,而爱只是一件我们无权为之浪费许多精力的奢侈品,它只能使心灵获益、而毫无现代意义上的好处可言。
难道果真如此吗?
(何静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