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化学序言:化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变化。
走近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变化:生成新的物质并伴有能量的变化的过程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石灰石或者大理石与稀盐酸的反应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CO2↑+H2OCa(OH)2+CO2=CaCO3↓(白色)+H2O现象:1.试管内有气泡产生.2.石灰石逐渐变少3.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澄清石灰水,即为氢氧化钙(俗名熟石灰)的澄清水溶液,呈碱性,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生成对应的钙盐沉淀)(2)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举例:碳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为化学性质物质颜色、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是物理性质(3)闻气体的操作用手轻轻的在瓶口扇动,仅使少量的气体飘入鼻孔。
务必不要把鼻子凑到容器口直接去闻气体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实验是学习化学额一条重要途径。
(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蜡燃烧有2个过程:受热熔化和生成别的物质蜡受热时熔化是物理现象;蜡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反应蜡燃烧是先受热熔化,当达到可燃温度后进行的化学反应,生成了别的物质※石蜡的物理性质是常温为固体,难溶于水,熔点低易熔化,较软。
其化学性质是:石蜡具有可燃性,燃烧时发光放热※.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硬度;嗅其气味。
现象:蜡烛是白色、较软的圆柱状固体,无气味,由白色的棉线和石蜡组成。
※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槽,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
现象:石蜡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
结论:石蜡是一种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的固体。
※点燃蜡烛,观察其变化及其火焰和其各层温度的比较。
现象:石蜡受热时熔化、蜡烛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
烛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最低。
结论:石蜡受热会熔化,燃烧时形成炭黑。
※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取下烧杯,倒入少量石灰水。
振荡,观察其现象。
现象:干燥的烧杯壁上出现了许多小水珠。
取下烧杯后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得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水和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两种物质。
※熄灭蜡烛,观察其现象,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白色棉线烛心变黑,易碎。
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会重新燃烧。
结论:石蜡遇冷凝固,燃烧时产生炭黑,棉线炭化,白烟由细小的石蜡颗粒构成,有可燃性。
实验结论:蜡烛在空气中能够燃烧,在燃烧过程中和过程后能产生许多新的物质。
三走近化学实验室(1)实验室化学药品取用原则“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品尝药品的味道,不要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气味(应用招气入鼻法)。
“最少量”原则:药品没有具体说明取用量时,一般液体取1ml-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三不一要”原则: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不放回原瓶;不随丢弃;不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
(2)固体药品的取用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应用药匙或纸槽。
操作时,做到“一送、二竖、三弹”。
(即药品平送入试管底部,试管竖直起来,手指轻弹药匙柄或纸槽。
)使药品全部落入试管底。
(3)液体药品的取用液体一般盛放在细口瓶中。
※倾倒法:接收容器瓶盖应倒置于桌面,防止异物沾染;标签应向着手心,防止淌下液体腐蚀标签;倾倒时,瓶口应紧贴试管口或量筒口,必要时应用玻璃棒引流。
※滴加法:胶头滴管不能倒置,防止液体腐蚀橡胶乳头;胶头滴管吸取液体后,在容器口正上方滴加,不能插入容器内,更不能碰容器壁,不用时应清洗干净;滴瓶的滴管则不用清洗。
※量取法:用倾倒法的规则量取一定液体;读数时,量筒平放,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或凸液面最高处(这种情况较少,因为一般液体都为凹液面)齐平,防止读数产生误差(4)酒精灯的使用:※酒精灯的灯芯要平整,如以烧焦或不平整,要用剪刀修正。
※添加酒精时,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酒精不少于l/4※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
※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或沙子扑盖※请勿将酒精灯的外焰受到侧风,一旦外焰进入灯内,将会爆炸(5)酒精灯加热试管※提前使试管底部均匀预热后固定加热,※用外焰加热。
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且不可对着人。
易逸出的固体颗粒要塞棉花团。
※试管外壁应该干燥,试管中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由试管底部套上,取下。
(6)连接仪器装置:检验气密性※有的采用微热(手捂或热毛巾捂)法。
其操作程序:将导气管末端插入水中――用手握住或利用热毛巾捂容器对该仪器装置微热——观察导管末端是否有气泡逸出——松开手后—-观察导管末端是否形成一段水柱,若是,则气密性好。
如图一、二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有的采用直接加热法。
当装置构成的密封体系较大时,用手捂或热毛巾捂不易引起空气体积的变化时,采用酒精灯直接对装置加热,若观察到导管末端有气泡逸出——松开手或移走热源后—-导管末端形成一段水柱,则装置的气密性好。
(7)洗涤玻璃仪器干净的标志是洗涤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留下。
(8)药品的称量:不能让药品直接接触天平的托盘,应在托盘天平的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干净的大小相同的纸片,然后把药品放在纸上称量;像氢氧化钠固体这样的腐蚀性固体或者具有潮解性质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等)里称量。
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如下:※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好标记,将标记以上的部分按体积分为5等份;※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橡皮塞;※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热。
集气瓶内水面上升约1/5. 方程式是:说明空气中的氧气约占空气的1/5.(2)正常的空气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是: 氮(N2)约占78%, 氧(O2)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39%(氦He 、氖Ne 、氩Ar 、氪Kr 、氙Xe 、氡Rn) 二氧化碳(CO2)约占0.031%,还有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0.03%,如臭氧(O3)、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水蒸气(H2O)等。
(3)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混合物没有固定的化学 式,无固定组成和性质,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 反应,将他们保持着原来的性质纯净物:只由同种化学物质(或分子)组成的一类物质 (4)氧气作用:提供燃烧氧气,供人体呼吸。
氮气作用:制造硝酸和氮肥;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以作为保护气,如食品中的氮气;医疗上可在液氮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稀有气体: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多用作如航标灯、闪光灯、霓虹灯等。
二.氧气性质氧气,化学式O2,式量32.00,无色无味气体,氧元素最常见的单质形态。
标准大气压下在熔点-218.4℃变为固氧为蓝色雪花状的晶体,在沸点-183℃氧气变为天蓝色液体。
不易溶于水,1L 水中溶解约30mL 氧气。
在空气中氧气约占21% 。
常温下不很活泼,与许多物质都不易作用。
但在高温下则很活泼,能与多种元素直接化合。
工业生产的氧气,一般加压储存在蓝色的钢瓶里。
与金属的反应与非金属的反应(5)化合反应: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为化合反应。
(6)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
氧气具有氧化性(有的氧化反应很缓慢,叫缓慢氧化,如食物的腐烂,醋的酿造等) 三.制取氧气实验室制备氧气有多种方法,例如:加热高锰酸钾制氧、分解过氧化氢(双氧水)制氧或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方程式:折叠操作步骤A.(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为例)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谐音牢记法口诀:【茶庄定点收利息】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装药品定----把试管固定到铁架台上点----点燃酒精灯加热(先预热,注意:一律先让试管均匀受热,防止试管骤冷炸裂)收----收集气体(可以使用排水法、向上排空法)移----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如果使用向上排空法,此步骤基本不需要,但是最好先取出导管在盖上玻片)熄----熄灭酒精灯注意点※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在管口冷凝水倒流回热的试管引起试管破裂※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之后可以将酒精灯外焰对准装有药品部位定向加热,不过还要不时均匀受热※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大约0.5cm)※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并堵塞导管,使所制得气体无法较好排出※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此时收集气体不纯)※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冷水倒吸进热的试管引起试管炸裂※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以便把空气排尽(2)(以过氧化氢(双氧水)H2O2制氧气为例)方程式:※氧气检验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则证明是O2,如果木条不复燃,则证明不是O2。
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如果木条复燃,则证明O2已满,如果木条不复燃,则证明O2未满。
※气体收集排水法:向上排气法(O2密度大于空气)(3)加热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制取氧气。
方程式:(4)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反应物的化学反应速率(既能提高也能降低)而不改变化学平衡,且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
催化剂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硫酸铜溶液对过氧化氢的分解也具有催化作用。
(5)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物质构成的奥秘一.分子和原子(1)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种物质的分子会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分子。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可以发生变化,而原子的种类不会发生变化。
二.原子的结构※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
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分层运动。
(1)原子的结构因原子整体不成电性,因此得知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具有不同的运动状态,离原子核近的电子的能量低,离原子核远电子的能量高。
※离原子核最近的电子层为第一层,次之为第二层、以此类推为三、四、五、六、七层等,离核最远的叫最外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