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市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重庆市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重庆市工业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10—2020)目录前言 (1)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1)(一)人才发展成就 (1)1、人才总量增长、结构优化 (1)2、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2)(二)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急需紧缺人才缺口较大 (2)2、人才资源分布不尽合理 (2)3、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尚待健全 (3)4、人才发展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3)(三)发展形势分析 (4)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5)(一)指导思想 (5)(二)基本原则 (5)(三)发展目标 (6)1、总体目标 (6)2、具体目标 (6)三、主要任务 (9)(一)造就三类关键核心人才 (9)1、突出培养一批高精尖关键技术人才 (9)2、大力培养一批领导与经营型高级管理人才 (10)3、加快培养一批知识型高技能人才 (12)(二)构建人才集聚发展的三大战略高地 (13)1、构建重点区域人才集聚高地 (13)2、构建重点产业人才集聚高地 (14)3、构建重点企业人才集聚高地 (15)(三)打造人才成长成才的三大基地 (15)1、打造高校高端人才储备基地 (15)2、打造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锻造基地 (16)3、打造一线娴熟产线操作人才实训基地 (16)(四)建立人才创新创业的三大平台 (17)1、建立重点产业科技研发平台 (17)2、建立高端人才创业发展平台 (18)3、建立人才发展公共服务平台 (18)四、保障措施 (19)(一)加强组织领导 (19)(二)加大经费投入 (19)(三)优化发展环境 (20)(四)完善相关政策 (20)重庆市工业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10—2020)前言为更好地发挥人才在重庆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核心作用,打造与重庆市重点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人才队伍,依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重庆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制订本纲要。

主要阐述规划期内重庆市重点产业人才事业发展的战略意图和政策取向,提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激励全市各级各类人才共同奋斗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本纲要是政府推进重点产业人才事业建设的重要依据和行动纲领。

本规划重点产业是指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业、石油天然气化工、材料加工、电子信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等“6+1”支柱产业,以及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一)人才发展成就1、人才总量增长、结构优化近年来,重庆市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加强了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重点产业的从业人员、人才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末,重点产业从业人员达189万余人,包括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各类技能人才等在内的重点人才93.3万人,占从业人员总量的49.4%,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33.3万人,占从业人员总量的17.6%,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才12.0万人,占从业人员总量的6.4%。

2、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重庆直辖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的决定》、《关于进一步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若干政策的意见》、《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从科研经费、收入、住房、户籍、子女入学等方面支持人才的引进与发展,为重点产业人才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1、急需紧缺人才缺口较大随着重庆产业规模的急剧扩大和结构升级,伴随而来的是一批高精尖人才和新型技能型人才的缺口不断增大,已经成为制约重点产业进一步优化提升的“瓶颈”。

如汽车摩托车作为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在紧缺技术、工艺、管理等方面仍需大量人才支撑;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未来重庆的支柱产业,急需大量技能型人才、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急需大量系统设计(SA)、项目管理(PM)以及桥梁软件工程师(BSE)等中高端人才。

2、人才资源分布不尽合理从区域分布看,重庆主城区高层次人才的密度大,主城区以外的各区县人才数量偏少。

从产业分布看,传统产业人才较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较少,全市重点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的一线人才严重不足。

从企业分布看,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多集中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部分外资企业,而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具有高学历、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才相对不足。

此外,有相当多的人才集中于高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与重点产业关联度不高。

3、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尚待健全长期以来,各级政府侧重于抓重点产业的技术项目和资金,对重点产业的人才建设关注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发展工作的领导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的重点产业人才工作机制。

二是人才发展政策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直辖以来重庆市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优化人才环境的政策,但还没有一个针对重点产业人才建设的政策文件。

现有养老、住房、医疗、户籍等配套政策不完善,导致一些紧缺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用不好。

三是现阶段人才培养对象、培养方式、培养内容等比较单一,适应重点产业发展的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培养任务还十分艰巨。

4、人才发展平台建设相对滞后与发达地区相比,重庆专门为重点人才发展搭建的平台层次低、数量少,相应的硬件配套设施还比较落后,对重点人才的吸纳能力有限。

全市重点产业需进一步加强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资源的结合,需进一步加强资源共享、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科技创新服务等平台建设。

(三)发展形势分析“十二五”开局,重庆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通过实施“大投资、大支柱、大基地、大企业、大项目”发展战略,重庆着力打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天然气化工、材料工业、能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2009年出台的《重庆市贯彻落实国家九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6+1”重点产业的定位,明确了“6+1”重点产业今后要重点发展壮大的53条产业链。

到2015年,重庆“6+1”重点产业将实现总产值2.5万亿元,到2020年,重点产业将实现总产值4万亿元,力争突破5万亿元。

未来五至十年,全市“6+1”重点产业将进一步扩张和提升,所需要的产业人才也将成倍增长,特别是对掌握产业链高端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研发等方面人才,以及中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将大幅增长。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的不断深入,人才已成为支撑产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构筑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国际国内市场的产业竞争已经演变为产业人才的竞争。

面对外部激烈的竞争与挑战,重庆市重点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夯实人才基础,以世界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产业人才队伍,以人才的创新、技术的进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314”总体部署,按照“重统筹、抓两端、建机制、增投入、筑高地”的总体思路,坚持人才知识化、专业化、实用化方向,全面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加快推进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充分发挥各类各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作用,为我市重点产业振兴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为实现新阶段重庆发展的战略目标探索出一条人才资源开发的新路。

(二)基本原则——党管人才,形成聚才合力。

加强党对重点产业人才的统一规划和领导,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加快重点产业人才发展的整体合力。

——依托基础,突出发展重点。

在重点产业现有人才基础上,根据各行业人才发展需求,突出重点,着力抓好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协调发展,合理配置人才。

统筹兼顾,合理配置区域、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资源,协调推进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优化环境,健全成才机制。

加大资金投入,落实鼓励政策,优化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围绕重庆重点产业发展要求,立足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实际,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为核心、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技能人才为基础的总量增长、结构合理、布局优化、素质优良,能够充分满足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和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发展局面。

2、具体目标——人才总量充实,结构合理。

到2015年,全市重点产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65万人,占重点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51%;到2020年,全市重点产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65万,占重点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55%,各类人才基本能够满足重点产业发展的需要。

——人才素质和水平显著提高。

到2015年,重点产业中高级管理人才本科以上学历比重达到90%以上;专业技术人才本科以上学历达到90%以上;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结构为1:3.5:5.5。

到2020年,中高级管理人才本科以上学历达到95%以上;专业技术人才本科以上学历达到95%以上,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结构为1:4:5。

加强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设。

到2015年末,新增急需紧缺人才8.7万人,急需紧缺人才总量达15.8万人;到2020末,新增急需紧缺人才4.5万人,急需紧缺人才总量达20.3万人。

表1:重庆市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建设预测——人才布局合理,协调发展。

人才逐步向重点优势产业、向非公有制企业、向工业园区、向主城区以外尤其是区域性中心城市流动,基本实现人才分布与产业布局发展相协调的目标。

——人才开发多样,满足需要。

采取培养、培训、引进等方式,打造人才队伍,满足全市重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充分发挥高校和各类职校的主体作用,加快产业与教育资源的紧密结合,培养产业人才,到2020年培养100万名高技能人才,培育500名左右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的优秀企业家;开辟“人才绿色通道”,引进一批国内外高层次、高技能、懂市场规则的重点产业人才,到2020年新引进1000名以上能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层次留学人才和外国专家。

——人才发展环境优化,机制创新。

到2015年,重点产业吸纳当年高校毕业生50%左右就业,吸纳年度留学回国人员增长率达18%,引进国外专家数达到0.78万人次。

到2020年,重点产业吸纳当年高校毕业生的52%左右就业,吸纳年度回国人员增长率达18.5%,引进国外专家数达到1.26万人次,人才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人才使用效能提高,贡献增长。

到2015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3%,人才贡献率达到3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到2020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8.2%,人才贡献率达到38.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