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犯罪嫌疑人心理分析——讯问学课件PPT

第四章犯罪嫌疑人心理分析——讯问学课件PPT


(二)畏罪心理对讯问的影响 (三)畏罪心理的矫正方法
调压 触动 导行
忏悔吧, 我的孩子!
二、侥幸心理
是犯罪嫌疑人自认为可以逃避罪责的一种自信感。
(一)侥幸心理产生的原因
自恃作案手段高明,行动诡秘,没有留下痕迹,只要不 供认就不能定案治罪。
盲目相信攻守同盟,认为同伙不会也不敢出卖自己。相 信不会受到检举揭发。
问:“作案人拿走的是电影《十面埋伏》的光盘吗” 答:“不知道”。 问:“作案人拿走的是电影《卧虎藏龙》的光盘吗” 答:“我不知道”。 但测试图谱发生了强烈变化。
三、自欺欺人
美国俄克何拉马州案例 平托上校审讯德国间谍
四、有软肋
《度心术》里说:“狡吏恃智,其勇必缺, 迫之可也。悍吏少谋,其行多疏,挟之可也。 廉吏固傲,其心系名,誉之可也。” 人之软肋不外乎: 迷信、亲情、孝道、名节、风俗习惯。
第三节 犯罪嫌疑人拒供心理 (抗审心理)
一、拒供的主要形式
谎言 沉默
一、拒供(抗审)的心理基础
利益 条件 支点
心理现象的构成
心理是指人的心理现象的总称,人的心理现象包 括人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
心理是人的全部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在 反映,又对言行起着支配和调节作用。
二、心虚
姚柬之装鬼 摸钟抓小偷 目光读心术
测谎测试题
问:“是一个人作的案吗?” 答:“不知道。” 但测试仪的心理图谱上有了显著的变化。 问:“是两个人作的案吗?” 答:“不是” 问:“作案人是把光盘放在裤袋里拿走的吗?” 答:“你说呢” 问:“作案人是把光盘放在手提包里带走的吗?”
答:“…”嫌疑人没有说话。
认为某些领导或单位的疏忽大意和官僚主义造成的漏洞可 以利用。
藐视公安机关的侦破能力或自认为有对付讯问人员的哄 骗伎俩等。
过去有过违法犯罪行为而侥幸逃过责任追究的直接或间接 的经验。
(二)侥幸心理的类型
1.盲目型自信
2.分析选择型自信
(三)侥幸心理在讯问中的表现
1.表情: 貌似轻松自由自然,实则敏感戒备;
问:“谢某,今天是我们公安机关在诉讼程序上的 最后一次讯问,我们希望你不要错过这个机会,不然, 你会后悔一辈子。”
答:“我要说的都说完了,我没有犯罪,要认定你 们认定嘛。我相信人民政府会给我申冤的。”
问:“一个人违法犯罪并不奇怪,因为犯罪作为一 种社会现象,有社会和个人的原因。我们惩罚罪犯时, 往往还要看其有无悔罪表现以及认罪态度。在侦查中 如有拒不认罪的态度,不仅同样被依法作追究,而且 还会从重处罚。我们希望你不要执迷不悟。”
问:“你的要求,合理的我们会考虑,你现在 不可能冲上前线,只有坦白认罪、悔罪伏法。”
答:(沉默良久)“……我们一起自杀是事实, 但我补充一点,就是我们自杀之前还发生过两 性关系”
问:“你的补充是属实的,我们欢迎。但希 望你再明智一点,如实交代清楚全部事实 经过,我们可以告诉你黄某(被害人)当 天有无自杀的念头,我们已经从她给亲戚 的信里找到了证据,你在现场小树上哪只 手指留下了手印?你怎么下的河、上的岸, 我们都有证据证明,明人不用细指点,响 鼓不用重锤擂。何去何从,由你选择……”
答:“……我犯了罪,我今天全部交代清 楚。”
侥幸心理 1、含义:相信自己能混过去 2、类型 3、对策思路
成 长 需 要
基 本 需 要
审讯中应主要把握犯罪嫌疑人哪几项心理内容?
1.犯罪嫌疑人与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相背离的错误认识; 2.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需要层次; 3.犯罪嫌疑人的兴趣爱好; 4.犯罪嫌疑人的性格特点; 5.犯罪嫌疑人的能力水平。
一、拒供心理
拒供心理是指支配犯罪嫌疑人拒绝讯问,拒不如实交待案件事实 真相的心理意向。
2.语言: 态度蛮横,大喊大叫,或否认抵赖、谎供、乱供;
3.动作: 讯问一般问题时,自然放松;触及实质问题时,则动作僵硬。
(四) 侥幸心理的矫正方法 有侥幸心理的犯罪嫌疑人意志力差,疑心重,对证 据非常敏感和惧怕。 1、使用证据法 2、说服教育法 犯罪必留痕迹 无证不立案 早交待早主动 分清罪责
笔录节选:
心理现象内容图示
认识 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思 维、想象、表象
心理过程 人
的 心理状态 心
理 个性心理
情 感 过 程 情感、情绪、情操
意志过程
意志
个性倾向性
需要、 动机、 兴趣 信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世界观、态度
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示意图: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犯罪嫌疑人心理分析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犯罪嫌疑人心理弱点 犯罪嫌疑人拒供心理 犯罪嫌疑人心理变化过程 不同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 犯罪嫌疑人供述认罪的六大规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弱点
一、多疑、狐疑不决
狐疑不决出自《后汉书·刘表传》: “表狐疑不断,乃遣嵩诣操,观望虚实。”
这种心理意向既有其认识和情感基础,又有意志的成分。决定犯 罪嫌疑人对讯问的否定态度和抗拒行为。
一、畏罪心理 是指犯罪嫌疑人害怕罪行被揭露而受到刑罚处罚的 一种心理 。 (一)畏罪心理产生的原因 (二)畏罪心理在讯问中的表现
1.表情:精神恍惚,两眼无神,面色发白,口干 舌燥;
2.语言:吞吐,闪烁,推脱; 3.动作:坐立不安,手足乱动,身体发颤。
答:(沉默不语,埋头沉思)
问:“你的一贯表现,我们作为司法机关是非常清楚的。 例如,关于你在部队负伤评残的事情(谢某弄虚作假,被 评为三等甲级残废),整个经过和情况,我们和你一样清 楚,甚至比你还知道得更多,为了你的面子,我们不准备 说穿了……”
答:(沈默了两分钟后,抓着铁护栏。苦笑着说)“现在 社会上就是这么回事……”
问:“谢某(递给他《刑事诉讼法》 )你读读第四十六 条。”
答:“……没有被告人陈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 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问:“我们今天给你最后一次机会,也是你的最后一次希 望。下面,你是利用这个机会如实向我们讲清楚,还是让 我们收回这个机会把你审清楚?”
答:(又从凳子上起身,双手抓着铁护栏) “有机会我是要讲清楚……我以前说的基本上 是事实,另外,我有一个请求,让我重上前线, 我可以立功赎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