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金融学 第9章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金融学 第9章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吸收之存款,除保留少量“支付准备金”之外,剩余部分完 全
可用于办理贷款贴现。这种银行在吸收存款外,除保留少量
准备金,其余部分资金便可用于贷款或贴现的制度称为“部 分
准备制度”。
7
二、金属货币流通条件 下存款货币的创造
• 部分准备制度是信用结算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再加上转帐结算制度,使得银行由此具备了创 造存款货币、扩张信用的功能。
第9章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9.1 现代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9.2 存款货币的创造* 9.3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 过程* 9.4 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
1
9.1 现代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 纸制的信用货币取代金属货币的历史回顾
• 信用货币与存款货币的再释
–“信用货币”——是在信用基础上产生并可在流通中发 挥货币职能的信用凭证,包括银行券、铸币、存款货币 等。
事实上,除上述二因素外,前述多倍存款创造过程至少隐 含了如下假设:
– 银行所吸收的存款都是活期存款或支票存款(流动性强). – 客户将钱存入银行后,不再提现,任由银行使用。
结果:银行体系外无现金流通。
15
五、扩展的存款货币 创造模型和创造乘数
– 所有银行吸收存款、扣除准备金后,剩余全部用于贷款或 投资。故而,多倍存款创造公式可推导为: ΔD=1/rd·ΔR 实践中,考虑到上述因素造成存款货币创造的扣除。 故,多倍存款创造公式应作如下扩展、修整: ΔD=1/(rd+t·rr+c+e)·ΔR 式中:rr→为定期存款法定准备率;c→现金漏损率; e→超额准备率;t→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比。 【或简写为ΔD=1/(r+c+e)·ΔR】
28
六、关于“发行收入与铸币税”
见教材Page209······
29
9.4 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联结微 观金融与宏观金融的关节点
• 现代货币供给机制 ——双层次的货币创造结构
• 联结微观金融与宏观金融的关节点
30
现代货币供给机制 ——双层次的货币创造结构
由上述分析可知,现代货币供给机制是分别由存款货币银 行和央行形成和控制的“双层次的货币创造结构”。
11
三、现代金融体制下 的存款货币创造
• 此外,为准确认识存款货币创造,须注意:
– 对单个银行而言,吸收存款——扣除准备——发放贷款或 投资额度不可能超出扣除准备金后的余额。即单个银行不 可能进行多倍存款创造,但对无数个银行构成的银行系统 来说——可能。
– 无论是个别银行或是整个银行系统,只要是能够增加准备 金的存款都是原始存款,它们都构成银行贷款或投资扩张 的基础。
8
二、金属货币流通条件 下存款货币的创造
• 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的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准备金(10元)
准备金(9元)
准备金(8.1元)
铸币存款 100元 A银行
贷款(存款)
B银行
81元 C银行
······
贷款(90元) 新增存款(90元)
甲
支票支付 购买商品
乙
设准备金率(r)=10%
假定其它条件不变,上述过程不断延续下去······,直到准备金 趋于0,整个过程结束。通过计算,A银行吸收100元铸币存款,通 过贴现贷款等在各银行之间不断转移运动,可使整个银行系统形成
17
六、派生存款的紧缩 ······略
18
9.3 中央银行体制下 的货币创造过程
首先需注意:前述存款货币创造仅仅涉及商业银行和 社会公众。在加入了央行的金融体系中,存款创造基础发 生了变化。原因在于:
–第一,央行贷款形成的商业银行存款是原始存款的来源之 一;
–第二,原始存款的另一来源——社会公众手持现金,(最 初)源于央行的货币发行。
22
一、现金是怎样进入流通的
故而,要使存款准备金增加,必须有央行贷款等资产业务
的增加或扩张。这意味着只要央行不增加货币发行(供给),
则银行体系的存款货币创造必然会限制在一定的规模之内。
归纳而言,商业银行增加或补充存款准备金的渠道主要
有三面:
– 向央行申请再贴现和直接取得贷款; – 向央行出售自己所持债券; – 向央行出售自己所持外汇。
– IMF提供各个成员国参考的货币定义包括:
• M1=现金通货(银行券+辅币)+活期存款 货币
• M2=M1+储蓄存款+定期存款
准货币
– 按照IMF的要求:除去现金通货(钞票和硬币)外的信用 货币,皆为“存款货币”。
2
9.2 存款货币的创造*
一、现代银行创造货币的功能集中体现为存款货 币的创造
二、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的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三、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 四、存款货币创造的必要条件 五、扩展的存款货币创造模型和创造乘数 六、派生存款的紧缩
思考:央行 可否无限制 地为商业银 行补充准备
金?
23
二、基础货币
• 基础货币——又称货币基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Monetary Bace or High-Powered Money),指创造存款 货币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准备金存款+库存现金)与银行 体系外通货之和。由于其是银行体系存款创造、扩张的基 础,因此而得名。
20
9.3 中央银行体制下 的货币创造过程
一、现金(钞票和硬币)是怎样进入流通的 二、基础货币 三、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 四、央行资产业务规模与基础货币量的关系 五、货币成数 六、关于“发行收入与铸币税”问题
21
一、现金是怎样进入流通的
• 央行货币发行与现金通货形成的关系图示: 贷款 准备金增加 贷款
3
一、现代银行创造货币的功能集 中体现为存款货币的创造
• 作为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的银行,在调剂货币资金余缺和 组织客户结算的基础上,同时发展了发行银行券和创造存 款货币的功能。央行一章中指出: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 早在20世纪30年代,已集中了货币(银行券)的发行权。 所以,现代商业银行只是创造存款货币,而不是发行货币。 也正是居于这一原因,商业银行被形象的称为“存款货币 银行”。
16
五、扩展的存款货币创 造模型和创造乘数
• 存款货币创造乘数 在上述存款货币创造中,存款总额ΔD与原始存款ΔR
之间明显存在一个倍数扩张关系,即1/rd或 1/(rd+t·rr+c+e),[或者1/(r+c+e)。]其称为“存款货 币创造乘数”,通常用K来表示:
K=1/rd或1/(rd+t·rr+c+e),而且它是理想的或最 大的扩张倍数(或K=1/(r+c+e))。
26
四、央行资产业务规模与 基础货币量的关系
小结:现代央行体制下,央行可通过资产负债业务 活动,影响基础货量,从而调控商业央行的信用创 造功能,进而调整流通中货币供应量,影响一国经 济运行,达到货币政策目标。
27
五、货币乘数
• 由上述存款货币创造全过程可知,基础货币可引出 数倍于自己的可为流通服务的信用货币,这一过程 理论界称之为“信用创造”。如果把信用创造后形 成的货币量设定为货币供给量,则它与基础货币之 间存在如下关系(公式——通常称为“货币供给模 型”): Ms=m·B 其中:Ms→货币供给量;B→基础货币;m→货 币乘数,它是前述“存款货币创造乘数”的引申。
– 第一层次:通过存款货币银行与这会其它经济单位之间的 相互往来,创造出派生存款。
– 第二层次:通过央行与众多存款货币银行及其分之机构的 往来,形成存款货币创造的基础(央行供应基础货币)。
第二层次 中央 银行
第一层次 商业
社会
银行
公众
31
联结微观金融与宏观金融的关节点
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
企业、居民个人
货币发行过程
由上述分析可知,增加现金发行的前提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 金的增加。而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增加必须有央行的支持。当 然,就金融体系中的某一个银行而言,除央行贷款直接增加存款准 备金之外,还有其它途径,如从其它银行借入。但是,就向其它银 行借入而言,此银行增加,彼银行减少,结果是银行体系中的存款 准备金总额不变(向社会公众吸收现金存款也是如此)。
10
三、现代金融体制下 的存款货币创造
• 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存款货币创造原理与金属 货币流通下相同。但条件有两点变化: – 一是“部分准备制度”变为“法定存款准备金 制度”; – 二是随支票结算的日益盛行,加上其它转帐支 付结算工具的不断创造使用,转帐结算的程度 加深、范围扩大、数量增加。从而使银行的信 用创造功能进一步扩大。
5
二、金属货币流通条件 下存款货币的创造
•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金属货币流通后期,为适应经济发展 之需银行创造出一种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银行券。这使得银 行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可以扩大货币供应,增加贷款、 扩大信用,也即银行具备了”创造信用或信用创造”的功能。
• 这一信用创造的意义在于:“银行在更大的程度上打破了金 属货币对交换扩大的限制,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对信用的 需要”,尤其是在银行券停止兑换黄金成为“信用货币”之 后。
存款,银行体系总共创造出900元的新存款。该过程可用 如下公式表述:
ΔD=1/ rd·ΔR=1/10%×100=1000元 其中:ΔD→存款总额; ΔR→原始存款; rd→法定准备率
由公式知,限制存款总额的因素有二:一是法定准备 率(rd);二是原始存款(ΔR)。
14
五、扩展的存款货币 创造模型和创造乘数
– 对个别银行,原始存款既可能来自于银行体系外经济主体, 也可能来自于其它银行;但对整个银行系统来说,它只能 来自体系外。
12
四、存款货币创造的必要条件
• 存款货币创造的必要条件 – 法定准备金制度 – 转账(或非现金)结算制度。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