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 文言文23篇分主题整合及训练

初中语文 文言文23篇分主题整合及训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个人成长谈到治理国家,属层层递进式。
《鱼我所欲也》:先引出论点,再分别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属并列式。
《北冥有鱼》:文章以引人入胜的开头交代了鲲化为鹏的现象,第二段引用《齐谐》,与首段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第三段借雾气和尘埃,深刻地揭示寓意。
表现手法
托物
言志
《陋室铭》:借给自己的陋室作铭,表达一种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怀。
《爱莲说》: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正直高尚的气节,鄙弃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托物
寓意
《马说》:(托物寓意)借千里马遭受屈辱,比喻奇才异能之士沉沦下僚,慨叹封建统治者不能对其加以识别和任用。
五、劝谏治国篇
篇 目
《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出师表》
相同点
①都表达了治国的思想。《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与城北徐公比美的故事说明了广开言路对治国的重要;《曹刿论战》则说明了取信于民对国家的重要;《出师表》直接提出三条治国主张: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②都使用类比或衬托、对比的手法,使文章更有说服力。《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以自身经历设喻,再类比到国事上,巧妙劝谏君王;《曹刿论战》中将曹刿与鲁庄公的形象进行对比,突出各自的人物特点;《出师表》中先汉兴隆与后汉倾颓的对比,表现了“亲贤远佞”的重要性,将后主与先帝进行对比,以此劝告后主,应以先帝为榜样,效法先帝,完成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
社会
环境
《桃花源记》:平和、宁静;百姓安居乐业、热情、淳朴;和谐,无战乱
《醉翁亭记》:山水之乐、宴饮之乐、禽鸟之乐、滁人之乐、太守之乐

《记承天寺夜游》:包含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旷达。
《小石潭记》:“心乐之”,作者流连忘返,但他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因此“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所以才“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余和同舍生、太学院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环境)
《河中石兽》:对比(僧人、讲学家和老河兵对待问题的反应和解决的方案)
行文
特点
《〈论语〉十二章》:语录体形式,给人一种真实感、亲切感和节奏感;句式丰富,表达多样。富有哲理,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使用顶真手法,前后相接,别具一格;“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运用比喻,把抽象的哲理形象化,富有诗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富有哲理,明确地揭示了“学”与“思”的关系,富有深刻含义。
《送东阳马生序》:博览群书、勤奋学习、专心刻苦、尊师重教。
《河中石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断。
写作特点
表现
手法
《虽有嘉肴》:比喻论证引出话题,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再引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再进一步提出“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最后提出论点,属于递进式论证。
《北冥有鱼》: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借助外力,没有绝对的自由。
《伯牙善鼓琴》:交友建立在了解和欣赏的基础上,且要学会珍惜友谊。
写作特点
写作
思路
《富贵不能淫》:文章以景春的言论开篇,提出“什么是大丈夫”的论题,接下来对公孙衍、张仪的观点进行反驳,并以事实论证提出大丈夫不应该顺从,再以道理论证从行为、态度、修养进一步摆明关于“大丈夫”的观点,属层层递进式。
《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国破
《湖心亭看雪》: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遇人之乐。其中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
语言
《桃花源记》:运用白描手法描写桃花源的景色,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给人朴素、自然之感。
写作特点
表现
手法
《三峡》:①写山——正面与侧面描写;②写水——侧面描写、对比(夏季);俯仰结合、动静结合(春冬);听觉(秋)。
《桃花源记》:虚实结合,作者写虚构的桃花源的故事,又将真实人物刘子骥写进去。文章既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
《小石潭记》:①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既写水又写鱼、石、树;②动静结合中,运用拟人的手法写鱼儿的活泼与自由。
《岳阳楼记》:运用对比手法,将不同天气下的景象与心情进行对比,与下文古仁人之心再进行对比,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观点。
中考语文专题文言文
一、借景抒情篇
篇 目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
相同点
通过描写山水景色表达作者的情感。
思想感情
自然
环境
《桃花源记》:优美、恬静、惬意
《醉翁亭记》:地理位置优越、朝暮变化、四季变化
《三峡》:①山——连绵不断、高峻挺拔;②水——湍急(夏)、清澈(春冬)、凄凉(秋)
《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①相同点:作者触景生情,都体现了作者心系天下,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的思想。②不同点:欧阳修的乐是与民同乐,有山水之乐、宴酣之乐,表明他心中以百姓安居乐业为重;范仲淹的乐则是心忧天下、先忧后乐,立意深远。
热爱
自然
《三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答谢中书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
写作
顺序
《三峡》:先山后水。写山为写水做铺垫;写水,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水。
《小石潭记》:作者游踪。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二、托物言志(寓意)篇
篇 目
《陋室铭》《爱莲说》《马说》
相同点
①都间接表达文章主旨;②对文中事物进行详细、生动地描述;③作者展开丰富联想,借议论的方式,或表达个人志向、或反映社会现实;④中心主旨深刻、富于内涵。
《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
《岳阳楼记》:全篇使用对偶的手法,骈散结合。
《醉翁亭记》:①文章多采用判断句,“也”字收束句尾,形成了一种“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极富特色;②文中用了不少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答谢中书书》:江南山川——景色秀美、山高水清、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记承天寺夜游》:月光——澄澈、空灵
《小石潭记》:①水:清澈;②游鱼:数量多、活泼、自由;③植物:树木茂盛;④溪身:曲折;⑤氛围:凄凉
《岳阳楼记》:①洞庭湖远景:雄伟壮丽;②淫雨霏霏图:阴冷、萧条;③春和景明图:晴明、亮丽
《湖心亭看雪》:雪景——雾气弥漫、天地相连、浑然一体
《伯牙善鼓琴》:先记叙两人普通事例,交代“善鼓琴”“善听”的特点,再用“卒逢暴雨”一事引出“辄穷其趣”,结尾借伯牙之口赞叹钟子期对音乐的领悟能力。层次分明,从一般事件写到特殊事件,文末借反问句点明中心,层次清晰。
行文
特点
《富贵不能淫》:使用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进行证明,语言严密准确、通俗易懂。以人物对话的方式来反驳论点,表明论点,更加形象、生动。
《虽有嘉肴》:全篇共五句话,前三句均为对偶句式。这类句式不仅从形式上看起来比较整齐,也有增强表意效果的功能。第一句以“嘉肴”与“至道”类比,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二者的相似性;第二句和第三句都是从两个角度入手,论述“教”与“学”的关系,双管齐下,更为合理、全面、严谨。
《送东阳马生序》:本文是一篇赠序,全文以叙述为主体,语言质直雅正,纯为史家笔法。其间杂以情景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本文中的议论,集中在第3段,都是在叙事的基础上自然生发出来的,辞意不迫,却颇能引人深思。
《湖心亭看雪》:①采用白描手法,用文句简略、不加渲染的朴素描写勾勒了一幅绝妙的西湖雪夜图,使人如临其境;②大景与小景的衬托,白色雪景与黑色景物的衬托,展现出天地的阔大。
表达
方式
《记承天寺夜游》:记叙(交代事件)+描写(烘托心情)+议论(点明中心)
《小石潭记》:描写+议论(点明感受,抒发心中悲凉之感)
四、为人处世篇
篇 目
《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北冥有鱼》《鱼我所欲也》《伯牙善鼓琴》
相同点
通过哲理或事例给人在为人处世方面给予指导。
不同点
思 想
《富贵不能淫》:不畏强暴、坚持正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活和学习中要有忧患意识,勤奋学习,与时俱进,积极进取。
《鱼我所欲也》:要有“舍生取义”的思想,时刻保持本心。
《马说》:全篇语句多用否定和反问语气。使用否定词表达了对食马者的批评和谴责;使用反问语气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不能知人善任的讽刺。
三、学习实践篇
篇 目
《〈论语〉十二章》《虽有嘉肴》《送东阳马生序》《。
内 容
《〈论语〉十二章》: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虽有嘉肴》:教学相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使用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进行证明,语言严密准确、通俗易懂。排比句式能增强气势,增加文章的表达效果。
《鱼我所欲也》:使用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进行证明,语言严密准确、通俗易懂。以类比方式提出论点,从而引出抽象概念,使读者更容易接受。排比句式能增强语势,增加文章的表达效果。
结 构
《邹忌讽齐王纳谏》:采用“三叠排比”的结构方式,“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形成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的结构,句式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
《曹刿论战》中详写论战过程,略写作战过程,充分突出曹刿的政治才能与军事才能。
《出师表》:先陈述蜀汉面临的利弊条件,然后提出三条建议,接着追述先帝的知遇之恩及自己以身许国的经历,表达自己对先帝和后主的忠心,最后表明出师条件成熟,阐明自己、群臣、后主各自的责任。
不同点
内 容
《陋室铭》:从“环境优美”“交往不俗”“生活高雅”三个方面体现“陋室不陋”,并象征了陋室主人心境澄澈、志向高远、高尚的生活追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