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江西省抚州市崇仁一中八年级(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1分,共15分.在以下每小题的四个选项里,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有关动物与其对应的结构的匹配中,不正确的是()A.蛔虫一角质层 B.蚯蚓一皮肤C.缢蛏一外套膜 D.瓢虫一外骨骼2.若在清澈且水草茂盛的溪流中仔细寻找,我们可能会发现水螅和涡虫.二者共同点是()A.有口无肛门B.身体呈辐射对称C.背腹扁平 D.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3.鸟类的生殖过程常伴随复杂的繁殖行为,下列鸟类行为属于繁殖行为都是()A.金鸡报晓 B.雷鸟换羽 C.鹰击长空 D.丹顶鹤跳舞4.乳酸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与人类关系密切,有关乳酸菌的叙述正确的是()A.单细胞个体,有细胞核,是真核生物B.乳酸菌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乳酸C.乳酸菌主要通过产生芽孢来繁殖后代D.用其制作泡菜时,要使泡菜坛内缺氧5.某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如图表示一段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丁→乙→甲→丙B.甲、乙、丙、丁及它们生活的环境组成了生态系统C.甲和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D.该食物链中的能量最终来源是丙固定的太阳能6.下列属于先天性行为的一组是()A.猫捉老鼠、黄牛耕地、老马识途B.狗辨主客、尺蠖拟态、鹦鹉学舌C.大雁南飞、公鸡报晓、惊弓之鸟D.蚂蚁搬家、蜘蛛结网、孔雀开屏7.动物的行为千奇百怪,下列动物行为中,不属于动物“语言”的是()A.蚊叮咬人B.雌蛾释放性外激素C.狗三条腿着地,一条后腿提起到处撒尿D.蜜蜂的圆形舞8.下列关于动物社会行为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B.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C.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D.各成员之间都是用声音进行信息交流9.自然界中,种类最多的动物类群是()A.原生动物 B.腔肠动物 C.软体动物 D.节肢动物10.下列哪个不是蛔虫适于寄生特点()A.身体呈圆柱形 B.体表有角质层 C.消化结构简单 D.生殖器官发达11.带鱼、狗、蚯蚓是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它们分别依靠什么结构进行呼吸?()A.鳃、肺、气管 B.体壁、气管、肺C.鳃、肺、体壁 D.体壁、肺、气管12.被世人称作“微生物学之父”的人是()A.弗莱明B.法国科学家巴斯德C.罗伯特•虎克D.荷兰人列文•虎克13.宇航服为保证宇航员在失重条件下血液能正常运输,受到了哪种动物的启示()A.蜘蛛 B.蝙蝠 C.长颈鹿D.萤火虫14.取两只大小相同的活蝗虫,将甲蝗虫的头部朝下并让其头部浸没在水中,让乙蝗虫的头部朝上并将其胸、腹部浸没在水中,结果是()A.甲蝗虫先死亡 B.乙蝗虫先死亡C.两只蝗虫同时死亡 D.两只蝗虫都不会死15.能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是()A.血吸虫B.涡虫 C.华枝睾吸虫D.绦虫二、填空题(共15分,每空1分)16.如图为细菌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与真菌相比,细菌的结构中没有.(2)细菌的结构中没有,所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利用现成的生活.(3)细菌的生殖方式是,这种生殖方式速度极快(4)如果该细菌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每30分钟繁殖一代,那么10个细菌经过3小时会变成个细菌.17.某生物科技小组的同学将同时死去的10条小金鱼分成甲、乙两组;甲组的5条小金鱼灭菌后在无菌的塑料袋内保存起来,乙组的5条小金鱼被深埋在一棵大树的根部,数十天后,发现乙组的5条小金鱼全部腐烂了.请根据实验回答问题:(1)本实验可证明腐生生物细菌能将生物的遗体分解成水、和.(2)该实验中的对照组是组,实验组是组.(3)该实验中的变量是.18.(1)是真正适应陆地环境的脊椎动物.(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3)细菌和真菌生存条件、和.2016-2017学年江西省抚州市崇仁一中八年级(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1分,共15分.在以下每小题的四个选项里,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有关动物与其对应的结构的匹配中,不正确的是()A.蛔虫一角质层 B.蚯蚓一皮肤C.缢蛏一外套膜 D.瓢虫一外骨骼【考点】陆生动物及其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分析】(1)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细长、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2)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真体腔,有刚毛或疣足,如蚯蚓、水蚤、沙蚕.(3)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身体外面包着外套膜,一般具有贝壳,有的贝壳退化,身体不分节,可区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足的形状各具特色,如河蚌的斧足,蜗牛的腹足,乌贼的腕足等.(4)节肢动物的身体许多体节构成的,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也分节,如蝗虫、虾、蟹、蜘蛛.【解答】解:A、蛔虫体表有角质层,可以防止被寄主的消化液侵蚀,A正确;B、蚯蚓蚯蚓的体壁由角质膜、上皮、环肌层、纵肌层和体腔上皮等构成.最外层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这些细胞的分泌物形成角质膜.此膜极薄,由胶原纤维和非纤维层构成,上有小孔.柱状上皮细胞间杂以腺细胞,分为粘液细胞和蛋白细胞,能分泌粘液可使体表湿润.而人和高等动物的皮肤由表皮、真皮(中胚层)、皮下组织三层组成.因此蚯蚓没有皮肤,B 不正确;C、缢蛏是软体动物,具有外套膜,C正确;D、瓢虫是昆虫具有外骨骼,D正确.故选:B.2.若在清澈且水草茂盛的溪流中仔细寻找,我们可能会发现水螅和涡虫.二者共同点是()A.有口无肛门B.身体呈辐射对称C.背腹扁平 D.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考点】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分析】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梯状神经系统,有口无肛门.水螅属于腔肠动物,涡虫属于扁形动物.【解答】解:A、水螅属于腔肠动物,涡虫属于扁形动物,二者都有口无肛门;故A正确;B、水螅的身体呈辐射对称,涡虫的身体左右对称,故B错误;C、涡虫的身体背腹扁平,水螅的身体呈圆筒形,故C错误;D、水螅的身体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涡虫的体壁具有三胚层(三层细胞),故D错误.故选:A.3.鸟类的生殖过程常伴随复杂的繁殖行为,下列鸟类行为属于繁殖行为都是()A.金鸡报晓 B.雷鸟换羽 C.鹰击长空 D.丹顶鹤跳舞【考点】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分析】动物所进行的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从行为所具有的适应性意义来看,动物的行为分为:取食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迁徙行为、社会行为等.【解答】解:AB、节律行为是指生物随着地球、太阳、月亮的周期性变化,逐渐形成的周期性、有节律的行为就是节律行为.如昼夜节律、月运节律、季节节律等.鸟类的迁徙、金鸡报晓、鸟类换羽是有季节性的,属于节律行为.AB错误;C、鹰击长空是鹰在捕食,属于取食行为,C错误;D、丹顶鹤跳舞是丹顶鹤在求偶,属于求偶行为,D正确;故选:D4.乳酸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与人类关系密切,有关乳酸菌的叙述正确的是()A.单细胞个体,有细胞核,是真核生物B.乳酸菌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乳酸C.乳酸菌主要通过产生芽孢来繁殖后代D.用其制作泡菜时,要使泡菜坛内缺氧【考点】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分析】(1)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有些细菌还有鞭毛、荚膜等特殊结构.(2)乳酸菌等应用于食品制作,如制酸奶等.【解答】解:A、乳酸菌属于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A错误.B、发酵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通过生物催化剂(微生物细胞或酶)将有机物质转化成产品的过程.生活中最常用的是乳酸菌发酵制造出乳酸,B错误.C、乳酸菌主要通过分裂来繁殖后代,C错误.D、制作泡菜是通过乳酸菌发酵的,而乳酸菌进行的是无氧呼吸,只有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才能大量繁殖,所以制作泡菜的坛口要密封,目的是隔绝空气,防止空气进入,D正确.故选:D5.某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如图表示一段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丁→乙→甲→丙B.甲、乙、丙、丁及它们生活的环境组成了生态系统C.甲和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D.该食物链中的能量最终来源是丙固定的太阳能【考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分析】在一个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其数量越少,图中丙的相对数量最多营养级别最低,属于生产者,甲次之属于初级消费者,乙再次之,属于次级消费者,丁属于第三级消费者,据此解答.【解答】解:A、食物链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食物联系,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由图可知,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甲→乙→丁,A错误.B、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故甲、乙、丙、丁及它们生活的环境,还缺少分解者,不能组成了生态系统,B错误.C、甲、乙和丁都是消费者,C错误.D、生态系统中生物所需的能量来源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由图可知丙是绿色植物.故丙固定的太阳能是食物链中各种生物的能量来源的说法正确,D正确.故选:D6.下列属于先天性行为的一组是()A.猫捉老鼠、黄牛耕地、老马识途B.狗辨主客、尺蠖拟态、鹦鹉学舌C.大雁南飞、公鸡报晓、惊弓之鸟D.蚂蚁搬家、蜘蛛结网、孔雀开屏【考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分析】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解答】解:A、猫捉老鼠、黄牛耕地、老马识途为学习行为,不符合题意.B、狗辨主客、鹦鹉学舌为学习行为,而尺蠖拟态则是一种保护色,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为先天性行为,不符合题意.C、大雁南飞和公鸡报晓为动物的节律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惊弓之鸟是学习行为,不符合题意.D、蚂蚁搬家、蜘蛛结网、孔雀开屏都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为先天性行为.故选:D7.动物的行为千奇百怪,下列动物行为中,不属于动物“语言”的是()A.蚊叮咬人B.雌蛾释放性外激素C.狗三条腿着地,一条后腿提起到处撒尿D.蜜蜂的圆形舞【考点】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动物的通讯.解答时可以从动物通讯的特点和方式方面来切入.【解答】解:动物通讯,就是指个体通过释放一种或是几种刺激性信号,引起接受个体产生行为反应.信号本身并无意义,但它能被快速识别,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属性,如性别、年龄、大小、敌对性或友好性等等.动物通过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进行信息交流.因此把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叫做动物语言.蚊叮咬人,是蚊子为了获取食物,不是动物语言;雌蛾释放性外激素,是通过分泌物性外激素吸引雄蛾;狗三条腿着地,一条后腿提起到处撒尿,是通过气味告诉其它狗这是我的地盘,不要靠近;蜜蜂的圆形舞是通过动作告诉其它工蜂蜜源的位置方向.故选:A.8.下列关于动物社会行为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B.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C.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D.各成员之间都是用声音进行信息交流【考点】社会行为的特征.【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行为.解答时可以从社会行为的特点方面来切入.【解答】解: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社群生活对动物有利,可以有效地猎食和有效地防御捕食者的攻击,使动物群体能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对维持个体与种族的生存有重要的意义.动物通是讯群体成员之间的密切合作的前提.动物之间通过动作、声音、气味、性外激素等进行信息交流,如蜜蜂在发现蜜源以后,就会用特别的“舞蹈”方式(如“8”字形摆尾舞),向同伴通报蜜源的远近和方向.因此各成员之间不一定是用声音进行信息交流.故选D.9.自然界中,种类最多的动物类群是()A.原生动物 B.腔肠动物 C.软体动物 D.节肢动物【考点】节肢动物蝗虫的主要特征.【分析】节肢动物中的昆虫纲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据此解答.【解答】解:昆虫纲,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已知地球上的昆虫在100万种以上,约占整个动物界种的2/3.昆虫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所以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是节肢动物,可见D符合题意.故选:D10.下列哪个不是蛔虫适于寄生特点()A.身体呈圆柱形 B.体表有角质层 C.消化结构简单 D.生殖器官发达【考点】动物的分类.【分析】蛔虫属于线形动物,其主要特征是: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解答】解: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中,靠吸食小肠中半消化的食糜生活.体表包裹一层角质层,起保护作用;消化管简单;生殖器官发达,生殖能力强;这些特点,使得它与寄生生活相适应.故选:A.11.带鱼、狗、蚯蚓是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它们分别依靠什么结构进行呼吸?()A.鳃、肺、气管 B.体壁、气管、肺C.鳃、肺、体壁 D.体壁、肺、气管【考点】鱼类的主要特征;蚯蚓的特征;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动物的呼吸.解答时可以从动物的分类特征方面来切入.【解答】解:带鱼是生活在海洋中的鱼类,用鳃呼吸;狗是陆生哺乳动物,用肺呼吸;蚯蚓是环节动物,用湿润的体壁呼吸.故选:C.12.被世人称作“微生物学之父”的人是()A.弗莱明B.法国科学家巴斯德C.罗伯特•虎克D.荷兰人列文•虎克【考点】生物学史.【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一些生物学的生平事迹,据此作答.【解答】解:A、亚历山大•弗莱明(公元1881﹣1955年),英国细菌学家.是他首先发现青霉素.后英国病理学家弗劳雷、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进一步研究改进,并成功的用于医治人的疾病,三人共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青霉素的发现,是人类找到了一种具有强大杀菌作用的药物,结束了传染病几乎无法治疗的时代.不符合题意.B、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微生物只能来自微生物,而不能凭空产生.他做的一个最令人信服、然而却是十分简单的实验就是“鹅颈瓶实验”,还发现了酵母菌以及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符合题意.C、罗伯特•虎克,英国博物学家,发明家.他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用自己制造的显微镜观察植物组织,于1665年发现了植物细胞(实际上看到的是细胞壁),并命名为“cell”,至今仍被使用.不符合题意.D、列文•虎克是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他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发现了细菌.不符合题意.故选:B13.宇航服为保证宇航员在失重条件下血液能正常运输,受到了哪种动物的启示()A.蜘蛛 B.蝙蝠 C.长颈鹿D.萤火虫【考点】生物仿生的应用.【分析】本题考查生物仿生的实例,可以结合仿生的概念和动物的特点来解答.【解答】解:长颈鹿可以将血液通过长长的颈输送到头部,而宇航员在太空里失重的情况下无法将血液输送到下肢,科学家通过对长颈鹿的研究研制出了宇航服.使宇航员在失重状态下,也能使体内的血液运输到离心脏较远的下肢.抗荷服上安有充气装置,随着飞船速度的增高,抗荷服可以充入一定量的气体,从而对血管产生一定的压力,使宇航员的血压保持正常.同时,宇航员腹部以下部位是套入抽去空气的密封装置中的,这样可以减小宇航员腿部的血压,利于身体上部的血液向下肢输送.另外蜘蛛与装甲车,蝙蝠与雷达,萤火虫与冷光等.故选:C14.取两只大小相同的活蝗虫,将甲蝗虫的头部朝下并让其头部浸没在水中,让乙蝗虫的头部朝上并将其胸、腹部浸没在水中,结果是()A.甲蝗虫先死亡 B.乙蝗虫先死亡C.两只蝗虫同时死亡 D.两只蝗虫都不会死【考点】节肢动物蝗虫的主要特征.【分析】昆虫靠气管进行气体交换,气门是进入体内的门户,位于胸腹部,据此答题.【解答】解:在蝗虫腹部第一节的两侧,有一对半月形的薄膜,是蝗虫的听觉器官,在左右两侧排列得很整齐的一行小孔,就是气门.从中胸到腹部第8节,每一个体节都有一对气门,共有10对,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在蝗虫体内有粗细不等的纵横相连的气管,气管一再分支,最后由微细的分支与各细胞发生联系,进行气体交换.因此,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但真正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是气管.所以蝗虫甲的头部浸没在水中,能进行呼吸,没有死,而蝗虫乙胸腹部浸没在水中只露头的,无法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而窒息而死.故选:B15.能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是()A.血吸虫B.涡虫 C.华枝睾吸虫D.绦虫【考点】生物的基本常识.【分析】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梯状神经系统、无体腔,有口无肛门,营自由生活的种类很少,大多数营寄生生活.【解答】解:扁形动物中营自由生活的种类很少,大多数营寄生生活.如华枝睾吸虫、血吸虫、猪肉绦虫.涡虫无体腔,有口无肛门属于扁形动物,消化能力不足,营自由生活.所以涡虫属于营自由生活的偏形动物.故选:B.二、填空题(共15分,每空1分)16.如图为细菌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与真菌相比,细菌的结构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2)细菌的结构中没有叶绿体,所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3)细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这种生殖方式速度极快(4)如果该细菌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每30分钟繁殖一代,那么10个细菌经过3小时会变成640个细菌.【考点】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分析】细菌的基本结构有:①遗传物质,②细胞膜,③细胞壁,④荚膜,⑤细胞质,⑥鞭毛.【解答】解:(1)细菌的结构与真菌相比,没有成形的细胞核.(2)细菌体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3)(4)细菌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分裂时,细胞首先将它的遗传物质进行复制,然后细胞从中部向内凹陷,形成两个子细胞.细菌的繁殖能力很强,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每20﹣﹣30分钟就能繁殖一次.在环境适宜的时候,不到半小时,细菌就能分裂一次.一个细菌分裂N次的个数是2N.如果10个细菌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每30分钟繁殖一代,那么3小时后,细菌分裂了6次,因此细菌的数目是10×26个即640个.故答案为:(1)成形的细胞核;(2)叶绿体;有机物(3)分裂生殖;(4)64017.某生物科技小组的同学将同时死去的10条小金鱼分成甲、乙两组;甲组的5条小金鱼灭菌后在无菌的塑料袋内保存起来,乙组的5条小金鱼被深埋在一棵大树的根部,数十天后,发现乙组的5条小金鱼全部腐烂了.请根据实验回答问题:(1)本实验可证明腐生生物细菌能将生物的遗体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2)该实验中的对照组是甲组,实验组是乙组.(3)该实验中的变量是细菌.【考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解答】解:(1)在自然界中一些营腐生生活的细菌能把动物和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无机盐等无机物,返回自然环境,从而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因此本实验可证明腐生生物细菌能将生物的遗体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2)本实验是想探究细菌对鱼的分解作用的,因此有细菌的一组是实验组,无细菌的一组是对照组,故该实验中的对照组是甲组,实验组是乙组.(3)甲乙唯一不同的量是有无细菌,因此该实验中的变量是细菌.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无机盐(2)甲;乙(3)细菌18.(1)爬行动物是真正适应陆地环境的脊椎动物.(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3)细菌和真菌生存条件水分、适应的温度和有机物.【考点】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爬行类幼体的发育都脱离了水的限制,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生态平衡;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据此解答【解答】解:(1)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卵生或少数卵胎生.爬行类的生殖以及幼体的发育都脱离了水的限制,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如蜥蜴.(2)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物的数量取决于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数量,如草→兔,兔多了草就少,草少了兔就被饿死,兔因饿死数量减少,草的数量就会慢慢增多,草多了,兔因食物充足数量也慢慢增多,但最终草的数量远大于兔的,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并维持一定的比例.(3)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等.故答案为:(1)爬行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