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七、季羡林书法
八、季羡林作品
二、胡适简介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任北京大学校 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 胡适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是第一 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虽 与陈独秀政见不合,但与其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 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 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著有《白话 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书。
胡适纪念馆位于台 北市南港区“中央研究 院”院内,纪念馆由故 居、陈列室和墓园三部 分组成。
四、写作背景
1999年,应圣严法师之邀,赴台访问,并祭拜 胡适墓园,撰写《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一文。对 季羡林先生而言,胡适先生既是“有知遇之恩的恩 师”,也是足可引为知己的良友。但自61年前一别, 两人再未相见。等到季先生终于可以跨过海峡造访 台湾,与胡先生已是天人之隔。季羡林先生以望九 之年,站在长他20岁的胡适先生墓前,表达一个后 辈的理解与敬意。
五、内容评述
作者深情追忆了在其人生旅途中,六位学者、 恩师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他们分别是清华大学读 书时的陈寅恪,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时的瓦尔德施 密特、西克,执教于北京大学时的胡适之、傅斯年 、汤用彤先生,作者对六位恩师无比的敬重、感激 之心跃然于笔端,游弋于字里行间。
五、内容评述
但作者在对六位恩师的怀念中,并没有平均用 墨,其中用墨最多的是胡适。对季羡林先生而言, 胡适先生既是“有知遇之恩的恩师”,也是足可引 为知己的良友。
二、胡适简介
胡适之先生的了不起之处,便是他原是中国新文 化运动的开山宗师,但是经过五十年之考验,他既未 流于偏激,亦未落伍。始终一贯地保持了他那不偏不 倚的中流砥柱的地位。开风气之先,据杏坛之首;实 事求是,表率群伦,把古老的文明,导向现代化之路 。——唐德刚评
三、胡适纪念馆
胡适墓园内的胡适雕像
胡适是一个书生,说不好听一点,就是一个书呆子。举一小 事称,胡适一次会议前声明要提前退席,会上忽而有人谈到《水 经注》,胡适之先生立即精神抖擞,眉飞色舞,口若悬河起来, 乃至忘了提早退席这件事。——季羡林评 对于这样一个启蒙式的人物,既不能用中国传统经师的标准 去衡量他,也不能用西方近代专业哲学家的水平去测度他。他在 西方哲学和哲学史两方面都具有基本训练则是不可否认的。这一 点训练终于使他在中国哲学史领域中成为开一代风气的人。—— 余英时评
一、季羡林简介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 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 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 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 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 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 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 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二、胡适简介
1942年,胡适卸任驻美大使后开始关注《水经注》 研究,此后的20年间,在《水经注》版本研究上花费 了巨大的精力。在十几年内,胡适搜集了四十多种 《水经注》的版本,抄写了一百多篇长篇文章和一些 考证文字,用了千百个证据,为了推翻几成定谳的所 谓戴震抄袭赵一清《水经注》校本的冤案。
二、胡适简介
四、写作背景
季羡林做学问扎实,也得到了胡适的赏识,二人经常就 学术问题相互探讨。季羡林最后一次见到胡适是在1948年12 月,北大举行建校五十周年庆典。仪式完毕后,胡适和大家辞 别,登上飞机,飞赴南京。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他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为胡适之说几句话》体现了他 的学术勇气与人格良知。到了新世纪,季羡林更是多次提到胡 适对他的帮助,他还担任了《胡适全集》的主编,并为此写了 一万七千字的总序。
四、写作背景
民国时期,作为学生的季羡林,同大多数青年学 生一样,非常崇拜胡适。季羡林第一次见到胡适,是 1932年10月13日。那是听胡适关于“文化冲突”的 演讲。两人真正认识,源于陈寅恪的推荐。陈寅恪 将季羡林推荐给了当时的北大校长胡适。胡适欣然 接受了这个三十岁出头、籍籍无名的留学生。 1946年,季羡林回国赴北大任教,仅十天,胡适 就将季羡林由副教授擢升为正教授,并让其担任东 语系主任。
二、胡适简介
胡适在古典小说《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三国演义》、《三侠五义》、《海上花列传》、《儿女英雄 传》、《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等十二部小说的研究皆卓 然有成,著述六十万言,结集为《中国旧小说考证》出版。胡适 是新红学考据派的创始人,可以说是将小说纳入了学术研究正轨 的第一人,取代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红学。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季羡林
一、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山东省聊 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 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 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 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 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 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 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五、内容评述
这篇散文取材典型,详略有致,情真意浓,催 人泪下。语言朴素自然,如行云流水,活用古代诗 词,足见季羡林先生深厚的学术素养。
六、季羡林挽诗摘录
饶宗颐 遥睇燕云十六州,商量旧学几经秋。 榜加糖法成专史,弥勒奇书释佉楼。 史诗全译骇鲁迅,释老渊源正魏收。 南北齐名真忝窃,乍闻乘化重悲忧。 周汝昌 大师霄际顾人寰,五月风悲夏骤寒。 砥柱中华文与道,渠通天竺梵和禅。 淡交我敬先生久,学契谁开译述关。 手泽犹新存尺素,莫教流涕染珍生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走进北 大校园。有一个新生背着沉重的行李已累得疲惫不堪。他把行李 放在路边。“怎么能不背行李去办理入学手续呢?实在背不动 了。”他心里正想着,正好一位看上去像校工的“老师傅”经过, 他便想让“老师傅”替他看包,“老师傅”很爽快地答应了。一 个小时后,他办完手续回来了,“老师傅”很尽职地仍在为他看 守。后来,在开学典礼上,那位新生惊讶地发现:帮他看包的那 位“老师傅”也在主席台上就座。原来,那位“老师傅”是北大 副校长、被称为我国学界泰斗的季羡林先生。 受尊敬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是教授,更不是因为他是北大的教 授,也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学术权威、渊博学识和横溢的才华,而 是因为他所拥有的那种朴素而又伟大的人格魅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