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干预
【摘要】通过对心理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作用的论述,对目前糖尿病心理研究状况的探讨,以及对糖尿病患者个性研究的归纳,说明心理因素对糖尿病有很大的影响,从而提出了糖尿病干预策略。
通过健康教育,心理干预,提高治疗满意度。
【关键词】糖尿病;心理因素;心理干预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属于身心疾患,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呈逐渐攀升趋势。
作为发展中国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改变,其中重要体现在饮食增加、运动减少、社会心理压力增大。
致使中国现有9200万糖尿病患者,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
另有16%的人已处在空腹血糖受损及糖耐量异常状态。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1型糖尿病:β细胞破坏,常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2型糖尿病:从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到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
目前该病因还不十分明确,除了遗传,肥胖等生理因素外,社会心理因素也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糖尿病治疗在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给予心理指导和行为干预,能使病人更好地控制血糖,预防和减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尤其是近20年以来,社会心理因素与糖尿病的关系研究报道很多,本文对糖尿病患者心理干预进行综述。
1 心理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
1.1 心理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心理因素是指影响疾病过程认知与价值体系,个性情感,态度以及行为方式等。
Matthias等提出了心理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认为衡量糖尿病治疗好坏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硬指标,即代谢控制是否达标,如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一个是软指标,即患者的生存质量是否提高了。
他们又将心理因素归结为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和患者与医务人员的关系两个方面。
患者的自我行为包括患者的个性、自我效应,应对方式和情绪等;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关系涉及医务人员是否持有同情心,是否能够提供有效的关于糖尿病的信息,是否有帮助患者的能力。
心理因素引起个体的心理应激反应,进而刺激机体的生理应激反应,最后使患者的血糖代谢失调,导致糖尿病的发生,所以心理因素在糖尿病发生中的作用始终贯穿于应激过程这一主线中。
1.2 糖尿病心理研究
1.2.1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研究现状国内有关心理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研究,是从患者的个性、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生活事件、生存质量等方面说明心理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
姚树桥、高北陵(1998 年)[1]等进行了心理社会因素在人类NI DDM 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的前瞻性(追踪18 个月)系列研究结果表明,
应激性生活事件的频度和强度对于正常人和糖耐量减低者发生糖尿病有明显作用;生活事件,尤其是负性生活事件如躯体疾病、人际关系紧张和不良情绪可引起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不良,高应激性事件可引起明显的高血糖反应,因此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方式对糖耐量减低者的血糖转化有显著作用。
1.2.2 糖尿病患者的个性研究Meutcr等对相同年龄,性别及文化背景的500例患者与500例非糖尿病患者进行了个性特征的对比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很少有侵略性,不容易感情冲动,大多缺乏自主性,而趋向于抱怨更多的是生理不适。
黄列军等对106例糖尿病患者艾森克人格问卷结果分析发现,糖尿病患者具有内倾性,不稳定型及掩饰型个性特征。
但目前对糖尿病患者个性的研究还很局限,缺乏特异性,因此,糖尿病患者是否具有特有的人格特征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1.3 心理因素对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心理因素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
Janice等对323名糖尿病患者从内在、外在、生理、心理以及教育方面来研究心理因素与血糖控制的关系。
结果表明患者的经济状况,自己效能与血糖相关[2]。
国内相关报道认为糖尿病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影响了患者的血糖控制,而患者的个性化自我效能低、悲观等以及采取的消极应对方式又影响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因此,了解患者的个性和应对方式,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是有效控制血糖的关键[3]。
2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2.1 情绪障碍糖尿病患者中类似抑郁症,焦虑症及特异性情绪等问题很常见,其中,抑郁症的研究得到广泛的关注。
国外研究显示30%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症状,其中超过10%糖尿病患者有重度抑郁。
国内研究显示,具有明显抑郁症的糖尿病患者为29%~38.3%,是一般人群中3~5倍。
他们特异性情绪表现为对远期并发症的担心,对食物的关注,内疚感或羞愧感,不能接受已患糖尿病的事实。
2.2 生存质量国外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与同龄,同性别健康者相比,躯体功能由躯体或心理因素所致的功能受限、疼痛以及总体健康方面有差异;患者更易在精力、睡眠疼痛、情感反应及躯体运动等方面发生问题。
国内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各维度及多个方面均受损,其中离退休、生活事件、病程并发症、健康教育、体力活动量6种因素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离退休、刺激性事件多、病程长以及合并并发症的患者生存质量较差;性别方面男性的躯体健康、心理功能好于女性;而女性的社会关系、环境方面适应性较男性患者好。
2.3 社会支持国外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有着较低的社会支持,其经济状况差,获得的糖尿病信息少等。
国内研究结果与国外相似,患者具有不稳定的情绪、较差的社会支持利用度,不成熟的个性特征和消极的应对方式等社会心理行为特点[4]。
患者社会支持与运动状况、婚姻状况明显相关,运动不规律或不运动者及婚姻不幸者得分低。
而与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人均月收入病程、并发症等无显著相关。
内控、支持利用度与生活质量负相关,抑郁、焦虑与生活正相关,抑郁与内控正相关,焦虑与机遇正相关,客观支持、利用度与抑郁、
焦虑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