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肿瘤学概论(第2版)PPT课件 第一章 肿瘤流行病学概论
肿瘤学概论(第2版)PPT课件 第一章 肿瘤流行病学概论
第二节
肿瘤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
肿瘤学概论(第2版)
一、国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瘤流行病学发展简史
(一)学科萌芽时期
1.1620年,英国医师Thomas Venner发表了吸烟与健康相关的著作
2.1713年,意大利医师Bernardino Ramazzini提出肿瘤的发生可能与生活习惯有关
3.1775年,英国医师Percival Pott报道清扫烟窗的儿童阴囊癌高发,首次发现职业暴露与
探索中国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肿瘤防治的工作及后续研究提供基线水平。
肿瘤学概论(第2版)
(二)开展肿瘤的“三级预防”网络,综合防治肿瘤
➢ 从单个高发恶性肿瘤的研究到目前涵盖了常见的全部恶性肿瘤。 ➢ 采取二级预防的综合防治方案和体系,探索中国特色的肿瘤预防控制之路。 ➢ 采取干预措施观察其对恶性肿瘤防治效果。
本章小结
1.肿瘤流行病学 研究肿瘤及其相关健康问题在人群的分布、影响因素、发展和结局, 或者对其实施干预,探索病因,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并对这些措施加以评价。
2.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畴 (1)肿瘤流行的分布规律及流行因素。(2)肿瘤 流行的影响因素。(3)肿瘤防治措施及效果评价。(4)对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和模型进行定 性和定量研究,阐明其发病机制。(5)了解恶性肿瘤的疾病自然史。(6)预测肿瘤的发病 和死亡概率。(7)对恶性肿瘤进行监测,及时全面地了解肿瘤的发病和死亡情况。
第一章
肿瘤流行病学概论
作者 : 乔友林
单位 :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目录
第一节 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 第二节 肿瘤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 第三节 肿瘤流行病学的前景
重点难点
掌握 肿瘤流行病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研究特点。
熟悉 肿瘤流行病学应用领域。
了解 肿瘤流行病学发展简史、肿瘤流行病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对高发、常见肿瘤采取综合防治,目的是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
(三)肿瘤防治的新进展和新措施
第三节
肿瘤流行病学的前景
肿瘤学概论(第2版)
一、学科发展面临的机遇
多学科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不断渗入,尤其是高通量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人类基因组 学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到来,对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机遇: ➢ 从宏观角度上探讨不同层面上分析不同因素对肿瘤发生的影响并评价其预防控制措施。 ➢ 从微观上深入探索环境致病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在肿瘤发生的机制研究。 ➢ 通过群体研究筛选肿瘤特异性标志物等,对肿瘤预警、早诊早治、个体预防和治疗具有
肿瘤发生有关,Henry Butlin和Waldron证实清扫烟窗的童工阴囊癌的发生与是否采取防
护措施有关,从此拉开了探讨职业致癌因素研究的序幕。
以上研究奠定了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基础
肿瘤学概论(第2版)
(二)学科形成时期
➢ 1912年,Isaac Adler提出吸烟可能与肺癌的发生有关。 ➢ 1915年,Hoffman发表的世界癌症死亡统计资料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比较全面的肿瘤死
肿瘤学概论(第2版)
(四)现代发展期
肿瘤流行病学的新发展: 1.采用干预实验和人群研究为肿瘤病因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证据。 (1)Geoffrey Rose和Linda Colwell采用随机临床对照试验的方法,证实戒烟后能提高 身体健康状况,降低罹患肺癌风险。 (2)1971年,Shaprio等开展乳腺癌筛查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的干预研究。 (3)1987年Gambia 小组接种乙肝疫苗预防肝癌的研究。 2.肿瘤登记制度 全面收集一个国家、地区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等,为制定和实施有针对 性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有效地预防肿瘤的发生。
肿瘤学概论(第2版)
二、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特点
1.观察性研究,涉及人群研究 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对象主要为人群,对人有害的暴露不能通过实验 方法研究。 2.长期随访 从接触致病因子到肿瘤发生需要较长时间,因此肿瘤流行病学研究需要随访观察较长 时间才能出现结局事件。 3.研究方法涉及广泛 肿瘤流行病学涉及到循证医学、统计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学科交汇。 4.疾病的全过程 了解和掌握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生、发展的规律,为揭示病因、制订防治策 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5.研究目的体现以预防为主的思想 以预防肿瘤发生为最终目的,保护人群健康。
肿瘤学概论(第2版)
一、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与范畴
1.肿瘤流行的分布规律及流行因素 2.肿瘤流行的影响因素 3.肿瘤防治措施及效果评价 4.对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和模型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阐明其发病机制 5.了解恶性肿瘤的疾病自然史 6.预测肿瘤的发病和死亡概率 7.对恶性肿瘤进行监测,及时、全面地了解肿瘤的发病和死亡情况
肿瘤学概论(第2版)
二、我国肿瘤流行病学发展状况
(一)肿瘤地域聚集性,高发现场的确定
➢ 1949年之前我国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 20世纪50年代,河南林县成为我国最早的肿瘤登记点 ➢ 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的肿瘤流行病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72—1975年中国医学科
学院肿瘤医院开展了全国8亿多人口的死因调查并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地 图集》,揭示中国常见恶性肿瘤分布特征、死因顺位及肿瘤疾病谱,为国内专家学者研 究肿瘤病因、机制等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并获得国际高度认可。
第一节
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
肿瘤学概论(第2版)
1.定义 研究某一人群中肿瘤及其相关健康问题的危险因素,发展和结局,探讨与制订有效 的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 2.研究内容 (1)了解和掌握人口社会学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与肿瘤的关系。 (2)探讨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因素,制订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3.研究意义 (1)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个人和家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研究结果对制定肿瘤防治政策、策略以及职业环境标准的制定、改变个体行为生活方 式等。
亡资料。 ➢ 1926年,德国建立第一个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发病和死亡登记。
为全世界建立和完善肿瘤登记奠定基础。
肿瘤学概论(第2版)
(三)学科发展时期
20世纪50年代,肿瘤流行病学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肿瘤流行病学发展史上的经典队 列研究是: 1.1954年,Hill和Richard Doll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证实吸烟与肺癌有关联,提供了最具说 服力的流行病学证据。 2.1954年,Case和Person 在英国化学生产行业开展膀胱癌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解 释职业暴露与肿瘤的关系。 3.20世纪70年代,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确立了膳食与肿瘤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研究人群中 外在因素与肿瘤发病之间的关联奠定基础。
肿瘤学概论(第2版)
三、肿瘤流行病学的应用领域
1.恶性肿瘤的病因研究 肿瘤流行病学需结合其他学科进一步深入探究其病因、危险因素以及生存情况,掌握肿瘤发生 的自然史。 2.肿瘤的监测与登记 (1)肿瘤登记报告制度指对特定范围的人群按一定的组织系统持续性地搜集、储存、整理、 统计和分析肿瘤发病和死亡资料的制度,是一种掌握肿瘤发病、死亡动态的一种基本方法。 (2)了解肿瘤的流行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3.肿瘤的预防和控制 肿瘤流行病学的最终目标是预防肿瘤的发生和有效地控制肿瘤,具体体现实施肿瘤的三级预防。
积极作用。
肿瘤学概论(第2版)
二、学科发展面临的挑战
1.恶性肿瘤癌谱种类较多且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和年轻化趋势,防治措施面临新挑战 2.我国恶性肿瘤癌谱在不同地域、城乡不同,需要制定适合本地区的防治措施 3.肿瘤流行病学判断大数据的因果关系需谨慎 4.重视肿瘤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5.强化肿瘤流行病学在循证医学中的作用 6.慎重分析、合理运用国外的肿瘤防治研究成果,探索适合本国的防治策略
3.肿瘤流行病学研究特点 观察性研究、人群研究、长期随访、研究方法广泛、疾病全 过程、体现预防为主的思想。
4.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内容 (1)恶性肿瘤的病因研究。(2)肿瘤的监测与登记。(3) 肿瘤的预防和控制。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