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学课件25.古人谈读书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学课件25.古人谈读书
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h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qǐn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
—《论语》
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告诫我们在学
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习上应坚持实 事求是的态度。
词句有五个“知”字,前四个都是“知道”的意思,最 后一个同“智”,是“智慧”的意思。这是孔子教育大家对 学习所持有的态度,同时也是对待其他事物的态度。孔子认 为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有谦虚、诚恳、老实的态度。知道就是 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 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 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1.自由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词做记号。 2.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句子的意思。
词句注释
1.谓:说。 2.此:这里。 4.漫浪:随意。 5.急:要紧,重要。
译文+赏析
我曾经说过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 要诵读。
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
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
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告诫我们学习的 方法和精神,以 及教诲别人的态 度。
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 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没有天生就知晓知识的圣人,像孔子这样多知多智的人,之所 以能达到这一境界,也是由于多听多记、勤奋好学的缘故。孔子之 所以这样公开自己的“成功秘诀”,估计是因为当时社会上有一些 流行观点,认为孔子生而知之,是天生而降的圣人,为此,孔子不 得不作此回应。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 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 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 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 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 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 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 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 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 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 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 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才思敏捷而又爱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
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是孔子的学习态度。天下人人皆可为我师,求学者 就必须具有“不耻下问”的精神。
告诫我们在学习上 要勤奋好学,不耻 下问。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勤奋学习而不满 足,教诲别人而不疲惫。
“默而识之”讲的是学习的方法,人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
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
这是讲学习态度的问题。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 ,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这“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实 就是“学而不厌”一句最好的注脚。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去思索,没有益 处,还不如去学习。
这句话是在说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特别强调了实实在在学习 的重要性。思考是要以学习和实践作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学习和实 践就去思考,只能徒劳无益。
第八单元
25 古人谈读书
导读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苏联著名的文学家 高尔基的名言。的确,书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书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关于读书, 古人有过太多精辟的论述。这些句子言简意赅,含蓄隽 永,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名言。让我们一同怀着对经 典的虔敬之心,走进它们,相信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总结:强调读书需用心
学读书之法 悟做人之道
谢 谢 观 看!
《名师面对面》编写组感谢您 提出宝贵意见。将修改过的课件 上 传 至 3471512573@ 邮 箱,同时写清你的姓名、邮寄地 址和电话号码,我们会送给你惊 喜小礼品一份!
《名师面对面》编写组
二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 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 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宋] 朱熹
作者简介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 谥文,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 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 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 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 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阐述观点,直接点明自己对读书的看法,或者说作者读书的方法。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 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 能长久。
详细解析了读书“三到”之间的关系,强调只有这三方面做到了, 才能把书读好。否则,读书的效果不会好,知识也记不牢、记不住。
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这是一个反问句,“岂”是难道的意思。作者把这个反问句作 为全段的结束,起强调作用。再一次说明读书时“用心”的重要性, 只有用心去读才叫真正的读书,读书才有效果。
文章结构
学习态度
一 学习方法
学习精神
古人谈读书
观点:心到、眼到、口到
二 论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1.自由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词做 记号。 2.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句子的意思。
词句注释
1.知:同“智”,智慧。 2.敏:此处指聪敏。
3.好:喜好。
4.耻:以……为耻。
5.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6.识:记住。
7.厌:满足。
8.诲:教诲。
9.敏:此处指勤勉。
译文+赏析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