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国家法考《法理学》职业资格考前练习一、单选题1.在现代的法治社会,人们总是要求法律决定具有高度的可预测性,同时具有高度的正当性。
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对于特定时期特定国家的法律人而言,法律的可预测性具有初始的优先性B、法律的可预测性是实质法治的要求,正当性是形式法治的要求C、法的可预测性意在实现法律的安定性、确定性D、法的可预测性和可接受性存在紧张关系>>>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3节>法适用的目标【答案】:B【解析】:考查法律适用的目标。
B选项错误,法律的可预测性是形式法治的要求,正当性是实质法治的要求。
2.关于法律责任,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被告人张某在刑事审理过程中突发心脏病死亡,对于根据已查明的案件事实和认定的证据材料,能够确认被告人无罪的,应当判决宣告被告人无罪B、主债权因清偿、提存、抵销、免除、混同等原因而消灭,保证之债赖以存在的基础消失,保证人的保证责任也自然归于消灭C、李某持刀故意伤害王某,并致其重伤。
王某如果以公开方式声称同意免除其责任的,李某的法律责任得以免除D、徐某为军队高官,被控贪污罪、受贿罪等重大罪名。
在审判开始前,徐某患病去世。
此时,徐某的法律责任自然消灭>>>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章>第8节>规则与免责【答案】:C【解析】:考查法律责任的消灭。
王某可以免除李某的故意赔偿责任,但是司法机关依然需要追究其故意伤害的法律责任。
因此,C项错误。
3.李某在某餐馆就餐时,被邻桌互殴的陌生人误伤。
李某认为,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7条第1款中“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的规定,餐馆应负赔偿责任,据此起诉。
法官结合该法第7条第2款中“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的规定来解释第7条第1款,认为餐馆对商品和服务之外的因素导致伤害不应承担责任,遂判决李某败诉。
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2013年卷一13题,单选)A、李某的解释为非正式解释B、李某运用的是文义解释方法C、法官运用的是体系解释方法D、就不同解释方法之间的优先性而言,存在固定的位阶关系>>>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4节>法的解释的方法与位阶【答案】:D【解析】:本题为选非题。
法律解释根据解释主体和解释效力的不同可以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
非正式解释是指不具有解释权的人作出的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解释。
李某的解释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故A项表述正确。
所谓文义解释,是指按照日常的、一般的或者法律的语言使用方式清晰地描述制定法的某个条款的内容。
李某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7条第1款的理解显然属于文义解释,故B 项表述正确。
所谓体系解释,是指将被解释的法律条文放在整部法律乃至整个法律体系中,联系此法条与其他法条的相互关系来解释法律。
法官结合第2款的规定来解释第1款,显然4.法律格言说:“不知自己之权利,即不知法律。
”关于这句法律格言涵义的阐释,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0年卷一6题,单选)A、不知道法律的人不享有权利B、任何人只要知道自己的权利,就等于知道整个法律体系C、权利人所拥有的权利,既是事实问题也是法律问题D、权利构成法律上所规定的一切内容,在此意义上,权利即法律,法律亦权利>>>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章>第3节>权利与义务【答案】:C【解析】:是否知道法律,不影响该人是否享有权利,故A项说法错误。
知道自己权利的人,未必知道整个法律体系,故B项说法错误。
权利是法律的内容的一部分,并非“全部”,法律除了权利外,还有权力、义务、责任等,故D项“权利构成法律上所规定的一切内容”的表述本身是错误的。
在排除了A、B、D的情形下,本题只能进C。
5.在学习“法的起源、法的发展”这部分内容时,法学院的同学小李与小薛进行了讨论。
小李认为:①在奥古斯丁看来,作为最高理性的自然法来自神的理性,人定法源于自然法;②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发展到自然界阶段才有了人类,人类精神的发展产生法:③明治宪法,日本是以1850年《普鲁士宪法》为蓝本制定明治宪法属于法律移植的表现。
小薛认为:①美国法律社会学家塞尔茨尼克等认为一个群体的法律秩序,是基于合理性管理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②1902年,清政府以收回领事裁判权为契机,诏令沈家本、伍廷芳等主持修律,标志着中国法的现代化在制度A、小李的观点①、②B、小薛的观点②C、小李的观点①和小薛的观点③D、小李的观点②和小薛的观点①、②>>>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1节>法产生的一般规律【答案】:C【解析】:考查法的起源。
小李的观点①是西塞罗的观点。
小薛的观点③中国目前属于社会主义法系,中华法系已经随着清末引进西方法律制度和思想之后逐渐消亡。
6.甲、乙签订一份二手房房屋买卖合同,约定:“本合同一式三份,经双方签字后生效。
甲、乙各执一份,留见证律师一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关于该条款,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0年卷一12题,单选)A、是有关法律原则之适用条件的规定B、属于案件事实的表述C、是甲乙双方所确立的授权性规则D、关涉甲乙双方的行为效力及后果>>>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章>第3节>法律规则【答案】:D【解析】: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属于法律规范,应当由法规定。
本题题干所问的是“该条款”是什么?而该条款只是合同条款而已。
该条款没有规定什么法律原则,也没有规定任何权利义务,故A项错误,C项错误。
甲、乙签订的是一份二手房房屋买卖合同,并不是在处理什么案件或者纠纷,故“该条款”也不是在表述什么案件的事实,排除B项。
“本合同……经双方签字后生效。
”“……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表述,均表明D项正确。
7.关于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罪刑法定”是我国的一项法律原则B、“合同当事人之间可以在法定范围内约定管辖法院”是一条法律原则C、当法律规则存在漏洞的时候,可以援用法律原则来进行填补D、法律原则的司法适用优先于法律规则的司法适用>>>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章>第3节>法律原则【答案】:D【解析】:考查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之间的区别。
在法律适用上,法律规则优先于法律原则。
8.法律谚语:“平等者之间不存在支配权。
”关于这句话,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3年卷一9题,单选)A、平等的社会只存在平等主体的权利,不存在义务;不平等的社会只存在不平等的义务,不存在权利B、在古代法律中,支配权仅指财产上的权利C、平等的社会不承认绝对的人身依附关系,法律禁止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奴役D、从法理上讲,平等的主体之间不存在相互的支配,他们的自由也不受法律限制>>>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章>第3节>权利与义务【答案】:C【解析】:平等的社会不仅存在平等主体的权利,也存在义务;不平等的社会不仅存在不平等的义务,也存在特权者的权利。
故A项表述错误。
在古代法律中,支配权不仅指财产上的权利,也指人身上的权利。
故B项表述错误。
从法理上讲,平等的主体之间不存在相互的支配,这个表述是正确的。
但自由必须受法律限制。
故D项“他们的自由也不受法律限制”之表述错误。
本题应选C项。
9.张林遗嘱中载明:我去世后,家中三间平房归我妻王珍所有,如我妻今后嫁人,则归我侄子张超所有。
张林去世后王珍再婚,张超诉至法院主张平房所有权。
法院审理后认为,婚姻自由是宪法基本权利,该遗嘱所附条件侵犯了王珍的婚姻自由,违反《婚姻法》规定,因此无效,判决张超败诉。
对于此案,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2014年卷一13题,单选)A、婚姻自由作为基本权利,其行使不受任何法律限制B、本案反映了遗嘱自由与婚姻自由之间的冲突C、法官运用了合宪性解释方法D、张林遗嘱处分的是其财产权利而非其妻的婚姻自由权利>>>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章>第3节>权利与义务【答案】:A【解析】:《宪法》第5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婚姻自由和公民的其他任何权利一样,不是绝对自由,而是相对自由。
行使婚姻自由权,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故A项“其行使不受任何法律限制”说法错误,应选。
10.下列关于西方传统法律文化的说法中,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法律受宗教的影响较大B、强调个体的地位和价值C、公法文化更加发达D、以正义为法律的价值取向>>>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1节>中国和西方的传统法律文化【答案】:C【解析】:考查西方传统法律文化。
C选项错误,从法的文化属性比较出发,如果说传统中国法属于公法文化,那么西方法在传统上则是一种私法文化。
”说西方法属于私法文化,并不意味着西方法中没有公法的内容,而是说就整个西方法律体系而言,私法文化的传承与发达确实是它的一个基本特色。
无论是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国法大全》,还是19世纪以来欧洲各国的宪法典、民法典,都呈现出浓郁的私法气息。
11.韩某与刘某婚后购买住房一套,并签订协议:“刘某应忠诚于韩某,如因其婚外情离婚,该住房归韩某所有。
”后韩某以刘某与第三者的QQ聊天记录为证据,诉其违反忠诚协议。
法官认为,该协议系双方自愿签订,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故合法有效。
经调解,两人离婚,住房归韩某。
关于此案,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2013年卷一11题,单选)A、该协议仅具有道德上的约束力B、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能仅被看作是一种内心活动,而应首先被视为可能在法律上产生后果的行为C、法律禁止的行为或不禁止的行为,均可导致法律关系的产生D、法官对协议的解释符合“法伦理性的原则”>>>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章>第7节>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种类【答案】:A【解析】:本题为选非题。
韩某与刘某签订的协议不仅具有道德上的约束力,也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可直接作为法官判案的事实根据,故A项错误。
意思表示是行为能力适格者将意欲实现的法律效果发表的行为。
意思存于内心,是不能发生法律效果的。
当事人要使自己的内心意思产生法律效果,就必须将意思表现于外部,即将意思发表。
发表则须借助语言、文字或者表意的形体语汇。
意思表示所发表的意思,不是寻常意思,而是体现法律效果的意思,亦即关于权利义务取得、丧失及变更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