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类-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概述本专业是师范类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技术、方法和思路,具有形成具体的解决培养与教学环境开发方面的能力,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训练,教育信息处理及视听技术和摄录像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可从事高校电教中心、省市电教馆、电大系统、师范院校、中等学校的有关课程的教学、教材开发和教师培养工作,也可从事企业、工厂、军队、公司的相关工作,还可以从事电视教育栏目的开发、制作等方面的工作。
专业基本情况1、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够在新技术教育领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的教育技术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包括各级师范院校和中等学校教育技术学课程教师以及各级电教馆、高校和普教的教育技术人员。
2、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教育技术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新技术教育应用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教学系统分析、设计、管理、评价的方法和技术;◆具有媒体(幻灯投影、电视电声教材、计算机课件)制作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家关于教育、教育技术方面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了解教育技术学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3、主干学科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主要课程教育技术学、教学系统设计、计算机教育基础、网络教育应用、远距离教育、电视教材设计与制作、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教育传播学。
5、实践教学包括媒体制作实践、课程设计与开发实践、教育实习等,一般安排不少于20周。
6、学位情况教育学或理学学士。
7、相关专业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8、原专业名教育技术学。
专业综合介绍教育技术学也称“教育工艺学”。
她是融合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理论而产生的综合性、应用型学科;是在视听教学和程序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方法上对教育有指导意义的新兴边缘学科。
随着教育内容的复杂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的教育过程必须增加教育技术这个要素:可以将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综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受教育者充分地利用视觉和听觉去获取知识;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使受教育者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知识;可以使教学过程形声并茂、色彩逼真,表现手法灵活多样,教育技术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教育技术专业最初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英国与日本,70年代末在中国也受到重视。
其主要内容是教学中需要用到的技术手段,也就是各种教学媒体(软件、硬件等)及其理论、设计制作技术的开发利用,核心是教学设计、实施、控制和评价。
该专业学生要掌握电化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以及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应用技术、文学艺术等基本知识;掌握教育技术设备系统的基本原理并具有相应的应用和维护能力;具有教学软件的编制能力;了解国内外电化教育的发展动态和成就,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接受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和基本能力的训练,胜任电化教育的教学工作。
该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高级专业人才,毕业生可从事高等或中等师范院校电化教育课教学工作,也可以从事各类学校、电教馆、电教中心的电教编导、电教技术和电教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或者到教育产业集团、公司从事研发工作。
有关数据统计分析表明,本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量较大,就业形势良好。
欢迎热爱教育事业、对现代信息技术感兴趣的同学报考。
专业教育发展状况教育技术学对于教育学是派生和依赖的关系。
教育学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理论结构比较完善的、相对稳定并为社会所了解的老学科,而教育技术学则是年轻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的、为多数人所不知晓的新学科,教育学是有着自己庞大理论体系的,兼容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等诸多学科精髓的完整性与综合性兼具的大学科,而教育技术学则是在教育学学科覆盖之下的、有着更具体内容的、更强针对性的分支学科;教育学是经几千年的发展,领域界限较为明确的单一学科,而教育技术学是应教育发展需要而诞生的,是教育科学与技术科学兼而有之的交叉性学科。
有意思的是,教育技术学在学科划分上隶属于教育学,就是说:进入了人文科学的范畴。
然而,我国各大师范院校的教育技术本科生却属于理科生。
教育技术学与教育学是有着直接和有机联系的。
教育技术学是诞生在教育学母体上的,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进步为目的的新学科。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和技术接触的产物,没有这个接触,就没有教育技术学。
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等共同作为现代教育学的理论指导,当然也是教育技术学的理论指导。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以教育基本理论为指导,离开教育学的基本方法另外寻找教育技术学的新方法也是不可能的。
教育技术学的主要思路,是开展关于新媒体应用的实践及理论研究,探寻如何将新的教育媒体有机地、合理地介绍给大家教育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教育技术一开始为电化教育。
我国电化教育产生于本世纪3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1934年首先开设了电化教育专业。
建国后,电化教育得到重视,许多师范院校均开设了该专业。
但在文革期间,各校电化教育专业停止招生,直到1979年才恢复电化教育专业。
80年代,我们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创立了电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但电教队伍成员素质参差不齐,他们大都来自物理、无线电专业,对新的语言实验室、摄录像、卫星电视接收等技术,需要有一个学习和熟练运用的过程。
目前,我国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主要有:华东师大(招博士)、北京师大、山东师大。
国内的著名专家有华东师大万嘉若教授、顾君中教授、张际平教授。
国际上,教育技术学是很受重视的。
一些著名的高校也开设了该专业,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德国的威斯特伐利亚大学、慕尼黑大学;日本的城蹊大学、早稻田大学;印度的新德里大学;俄罗斯的莫斯科大学。
现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建立了校园网,联上了Internet。
美国《教育技术》杂志和各种有关教育技术的国际会议几乎全是讨论网络教育、虚拟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方面的内容。
日本政府为了追赶知识经济时代步伐,1997年12月,将科技厅与文部省合并成立“教育科学技术省”,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在全国中学开设信息课,以培养学生的现代信息能力。
日本各高校的教育机构也纷纷改名为“教学实践指导中心”、“教学临床指导中心”,以增强教育技术水平。
目前,国际上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有以下几个趋势:网络化、多媒体化、愈来愈重视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研究、愈来愈重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研究、愈来愈强调教育技术应用模式的多样化。
总之,在网络化时代,教育技术学专业有着极广的应用途径。
最近,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我们对此要有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正视现实,紧急行动起来研究对策,否则将被时代淘汰。
专业就业数据分析表1 教育技术学专业地区流向百分比(%)2006年1.610.991.241.610.51.490.995.6911.6310.642.970.742.231.363.596.688.790.1212.620.870.994.330.740.872.230.0011.630.740.000.371.73表2 教育技术学专业单位性质流向百分比(%)20 06年1.190.508.4434.660.001.590.895.864.0712.510.300.0015.990.7086.7013.30专业就业状况及趋势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主要去向当然还是学校。
其他还有:报考研究生、计算机软硬件公司、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电视台、地方的文化宣传单位等,适应面很广。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个专业的许多毕业生最终并未选择学校,而是改行去了其他“热门”行业,去电视台的较多,可以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这个专业不像物理系那样专门学习理论,也不像电子系那样只在某一方面有专长,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既懂一些理论知识,又特别强调实践应用,这样的人才是一种复合型的人才。
相对其他教育专业,这个专业的分配形势普遍要好得多。
现在许多高中学校都越来越重视电化教学,纷纷设立语音室、计算机室、电教室,学校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量相应增加。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各重点中学的老师都要求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幻灯机、录音机、多媒体等工具,不懂的不能上岗任教。
而80年代一大批优秀的电教骨干、创业者、负责人将陆续退休,电教后继乏人矛盾十分突出,现在一般的县级中学(非重点中学)普遍缺少专业的电教老师(尤其是本科)。
可以预见,在以后的数年,尤其是西部省份教育的发展,电教老师将同样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教专业的知识结构已发生较大的变化,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管理与设计技术、音像技术都是教育技术人才必备的素质。
毕业后到一切需要进行知识与智慧交流的地方工作。
可选择的行业幅面宽,大多正在蓬勃发展。
有真本事的,可获高薪。
可以成为:各类学校教师、校园网管理工程师或远程教育专业人员;广播、电视等各类传媒专业人员;IT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员。
专业院校分布(部分)西华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扬州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学院吉林师范大学渤海大学广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