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院系题目专业(班级)学号姓名起讫日期指导教师2014 年4月某框架结构超市抗震分析一、设计资料1.本工程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内外墙体采用非承重粘土空心砖(包括粉刷层厚220mm,15kN/m3)。
2. 材料:混凝土强度等级:梁、板为C25,柱为C30;纵筋采用HRB 335钢筋,横向钢筋采用HPB 300钢筋。
3. 楼面可变荷载标准值参照荷载规范。
4.地震资料:I:工程所在地基本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I类场地。
II:工程所在地基本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Ⅱ类场地。
III:工程所在地基本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III类场地。
5. 屋面做法: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0.3 kN/m2)20mm厚水泥砂浆找平层(0.4 kN/m2)100mm厚水泥珍珠岩制品保温层(1 kN/m2)20mm厚水泥砂浆找平层90mm现浇混凝土结构层(25 kN/m3)V型轻钢龙骨吊顶(0.25kN/m2)楼面做法:10mm面层、20mm水泥砂浆打底水磨石地面(0.6kN/m2)110mm钢筋混凝土现浇板V型轻钢龙骨吊顶(0.2kN/m2)6. 钢筋混凝土现浇独立基础。
二、设计内容1、确定恒、活荷载代表值,计算各层质量、抗侧刚度,计算结构的自振周期或其它动力特性;2、计算横向地震作用以及层间位移验算;3、指定榀框架在恒载作用下某层的荷载导算(选做);4、计算指定榀框架在地震作用的内力,绘出内力图。
三、设计要求每组5-6人,独立查阅资料、规范,独立演算、绘图。
基本要求如下:1.独立按时完成设计;2.设计内容完整,设计思路、方法正确;3.计算书和图纸清晰、整洁,表达内容完整、正确、规范。
计算书应包含:目录,必要的建筑、结构说明,分步的计算步骤,采用的方法及依据,附有相应图、表的计算过程;4.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全过程;5.熟悉相关结构规范,掌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有关规定。
四、参考资料[1]柳炳康,沈晓璞.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2]丰定国,王社良.抗震结构设计(第二版).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3]李爱群,高振世.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朱伯龙,张琨联.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7]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6).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8]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五、结构布置1层平面(层高4.5m)括号中数字用于近似计算该段的恒载,即单位长度重=括号中值*按所给条件计算的隔墙单位长度重量2-6层结构布置(层高3.9m)注:1.各段梁括号中的数值表示扣除门窗等因素的重量计算折减因子,因子大小=梁上实际隔墙重/全部为隔墙时的重量,近似为均匀分布考虑;2.1-3层柱600X600,其余550X550;3.B轴的23段、45段梁上的折减因子:2-3层为0,4-6层为0.85。
屋面结构布置注:括号中数值为重量折减因子,1100指1100高、120厚混凝土女儿墙,未标注的为0。
顶层楼梯间(层高3.0m)六、任务分配第一组(5人)A:1轴,地震资料IB:2轴,地震资料IIC:3轴,地震资料IIID:4轴,地震资料IIE:5轴,地震资料I第二组(5人)地震资料:I:工程所在地基本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I类场地。
II:工程所在地基本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Ⅱ类场地。
III:工程所在地基本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III类场地。
结构变化:去掉第三层,底层层高4.7m,2~5层3.9m,楼梯间2.8m。
A:1轴,地震资料IB:2轴,地震资料IIC:3轴,地震资料IIID:4轴,地震资料IIE:5轴,地震资料I第三组(5人)结构变化:AB、BC跨跨度分别为8.0m、6.9m(楼梯间尺寸不变),底层层高4.5m,2~5层3.9m,楼梯间3.0m。
A:1轴,地震资料IB:2轴,地震资料IIC:3轴,地震资料IIID:4轴,地震资料IIE:5轴,地震资料I第四组(5人)地震资料:I:工程所在地基本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I类场地。
II:工程所在地基本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III类场地。
III:工程所在地基本烈度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Ⅱ类场地。
结构变化:底层层高4.2m,2~5层3.6m,楼梯间2.8m。
A:1轴,地震资料IB:2轴,地震资料IIC:3轴,地震资料IIID:4轴,地震资料IIE:5轴,地震资料I第五组(5人)结构变化:AB跨跨度分别为8.4m,23、45轴跨度6.3m,底层层高4.4m,2~5层3.7m,楼梯间3.2m。
A:1轴,地震资料IIB:2轴,地震资料IC:3轴,地震资料ID:4轴,地震资料IIIE:5轴,地震资料II第六组(5人)地震资料:I:工程所在地基本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I类场地。
II:工程所在地基本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III类场地。
III:工程所在地基本烈度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Ⅱ类场地。
结构变化:底层层高4.0m,2~5层3.3m,楼梯间3.0m;开间各跨分别为7.2、6.6、6.6、6.3、7.2 m。
A:1轴,地震资料IIIB:2轴,地震资料IC:3轴,地震资料ID:4轴,地震资料IIIE:5轴,地震资料II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院系题目专业(班级)学号姓名起讫日期指导教师2014 年4月某学校教学楼(框架结构)抗震分析一、设计资料1.本工程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内外墙体采用非承重粘土空心砖(包括粉刷层厚220mm,15kN/m3;图中括号内数字为考虑洞口的墙重比例因子)。
2. 材料:混凝土强度等级:梁、板为C25,柱为C30;纵筋采用HRB 400或HRB 335钢筋,横向钢筋采用HRB 335钢筋。
3. 楼面可变荷载标准值参照荷载规范。
4.地震资料:I:工程所在地基本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I类场地。
II:工程所在地基本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Ⅱ类场地。
III:工程所在地基本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III类场地。
IV:工程所在地基本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I类场地。
5. 屋面做法: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0.3 kN/m2)20mm厚水泥砂浆找平层(0.4 kN/m2)100mm厚水泥珍珠岩制品保温层(1 kN/m2)20mm厚水泥砂浆找平层110mm现浇混凝土结构层(25 kN/m3)20mm厚混合砂浆抹灰(0.24 kN/m2)楼面做法:30mm厚水泥砂浆面层120mm钢筋混凝土现浇板20mm厚混合砂浆抹灰6. 钢筋混凝土现浇独立基础。
二、设计内容1、确定恒、活荷载代表值,计算各层质量、抗侧刚度,计算结构的自振周期或其它动力特性;2、计算横向地震作用以及层间位移验算;3、指定榀框架在恒载作用下某层的荷载导算(选做);4、计算指定榀框架在地震作用的内力,绘出内力图。
三、设计要求每组5-6人,独立查阅资料、规范,独立演算、绘图。
基本要求如下:1.独立按时完成设计;2.设计内容完整,设计思路、方法正确;3.计算书和图纸清晰、整洁,表达内容完整、正确、规范。
计算书应包含:目录,必要的建筑、结构说明,分步的计算步骤,采用的方法及依据,附有相应图、表的计算过程;4.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全过程;5.熟悉相关结构规范,掌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有关规定。
四、参考资料[1]柳炳康,沈晓璞.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2]丰定国,王社良.抗震结构设计(第二版).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3]李爱群,高振世.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朱伯龙,张琨联.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7]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6).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8]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五、结构布置平面1:底层平面图(墙重折减因子:1、6轴线0.9;A、C轴线0.3;其余按实际情况计算。
折减因子=实际隔墙重/全部为隔墙时的重量,近似为均匀分布考虑)平面2:平面布置图2(各段梁括号中的数值表示扣除门窗等因素的隔墙重量折减因子)平面3:平面布置图3平面4:屋面六、任务分配第一组(6人)结构:1~6层层高分别为4.1、3.3、3.3、3.0、3.0、3.3m;平面布置分别为1、2、3、2、3、3、4。
A:1轴,地震资料IB:2轴,地震资料IIC:3轴,地震资料IIID:4轴,地震资料IVE:5轴,地震资料IF:6轴,地震资料II第二组(6人)结构:1~6层层高分别为4.2、3.6、3.6、3.6、3.6、3.0m;平面布置分别为1、2、3、3、3、3、4。
A:1轴,地震资料IB:2轴,地震资料IIC:3轴,地震资料IIID:4轴,地震资料IVE:5轴,地震资料IF:6轴,地震资料II第三组(6人)结构:1~6层层高分别为4.2、3.6、3.6、3.6、3.6、3.3m;平面布置分别为1、2、2、2、3、3、4。
1~6轴各跨跨度分别为7.2、6.9、7.0、7.2、6.9m。
A:1轴,地震资料IB:2轴,地震资料IIC:3轴,地震资料IIID:4轴,地震资料IVE:5轴,地震资料IF:6轴,地震资料II第四组(6人)结构:1~6层层高分别为4.1、3.3、3.3、3.3、3.3、3.3m;平面布置分别为1、2、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