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来源:广州市统计局发表日期:2009-03-25广州市统计局(2001年2月22日)2000年,全市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总要求,坚持“开拓进取、稳中求快、加强管理、有效增长”的经济发展思路,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有效需求扩大,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目标提前实现,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实现预期目标,“九五”计划目标圆满完成,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为广州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
据初步统计,2000年广州市国内生产总值2383.07亿元,比上年增长13.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42亿元,增长1.7%;第二产业增加值1041.11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1247.54亿元,增长16.0%;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51: 45.67: 49.82调整为3.96:43.69:52.3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3.45万元,增长12%,按当年国家平均汇率计算,达到4175美元,在全国十大城市中居于前列。
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取得新进展,提前实现了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目标。
市属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中,列入国家考核的122户重点脱困企业脱困率为93.4%,高于考核目标27.4个百分点;市考核的275户大中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制率为80.7%,高于考核目标10.7个百分点;757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面为11.1%,低于考核目标8.9个百分点;648户中小型企业转制率为87.5%,高于考核目标2.5个百分点。
成功实施了一批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组建了广州机电工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广州轻工工贸集团有限公司、广州钢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四个资产授权经营机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3%,初步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初步构筑起类型相对齐全、辐射面较广、开放程度较高的市场体系。
劳动就业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就业机制市场化、社会保障社会化和服务体系网络化有新的突破。
2000年末广州全地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过200万人,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已达100%。
年末广州地区企业下岗职工1.47万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0.82%;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5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5%。
全年已分流安置下岗职工5228人再就业,安置城镇失业人员13.48万人就业。
价格总水平稳中趋升。
2000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2.8%,扭转了上年的下降态势,其中居住类价格和服务项目类价格分别上升5.3%和17.4%。
城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6%,降幅比上年收窄2.6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仍下降3.9%;农村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下降3.2%,降幅比上年收窄1.4个百分点。
二、农业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除粮食因结构调整和部分水果因自然灾害及季节性原因减产外,大部分经济作物产量有所增长。
蔬菜供应充足,花卉生产发展较快,畜牧、水产等各业也有所增长。
2000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94.42亿元,比上年增长1.7%;农业总产值163.05亿元,增长2.0%,其中花卉总产值7.02亿元,增长24.1%。
全年蔬菜总产量306.49万吨,增长15.4%;肉类总产量32.77万吨,增长3.1%;水产品总产量32.52万吨,增长2.4%;牛奶总产量4.15万吨,增长12.1%;生猪出栏量191.44万头,增长4.4%。
水果产量32.97万吨,增长2.4%,其中全年荔枝总产量2.95万吨,比上年的6.81 万吨下降56.7%,影响农业总产值回落4.8个百分点。
都市型农业有新的发展。
优质品种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示范基地和特色品牌农产品生产区建设富有成效,带动农业生产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农业商品率达85.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乡镇企业稳步发展。
全市乡镇企业营业收入1634.58 亿元,比上年增长9.3%;乡镇企业总产值1567.5亿元,增长8.2%。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实现较快增长。
2000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898.53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工业总产值3088.79亿元,增长14.7%。
其中,轻工业总产值1836亿元,比上年增长11%;重工业总产值1252.79亿元,增长21.8%;重工业增速高于轻工业,轻、重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59.4%和40.6%。
按注册类型分,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473.76亿元,增长7.8%;集体企业工业总产值336.69亿元,增长7.2%;股份合作制企业工业总产值15.97亿元,增长0.5%;股份制企业工业总产值211.06亿元,增长20.8%;“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1472.33亿元,增长21.9%;其他类型企业工业总产值578.98亿元,增长2.8%。
工业出口生产有较大发展。
全市工业出口产品产值712.68亿元,增长20.4%,比上年增速提高11.5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快速增长。
2000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487.3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5.78%,比上年提高3.44个百分点。
其中电子计算机及信息处理设备比上年增长51.9%,光机电一体化机械设备增长21.5%,新能源产品增长16.4%,新型材料产品增长12.6%。
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改善。
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8.46%,比上年提高8.5个百分点。
成本费用利润率5.28%,上升0.6个百分点;企业盈利大幅增长,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21.58亿元,增长73.5%;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7.3%。
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
全市建筑安装工作量536.23 亿元,比上年增长7.6%。
按隶属统计口径,建筑业单位施工项目个数为9587 个,比上年增加359 个;工程结算收入311.56 亿元,增长9.7%,实现利税总额15.77亿元,增长9.2%。
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
2000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24.19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309.07亿元,下降12.5%;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57.92亿元,增长10.2%;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56.05亿元,增长20.3%,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8.5%,近年来首次超过基本建设投资比重。
全市新增固定资产571.6亿元。
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中,制造业完成投资84.53亿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业完成投资24.74亿元,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完成投资103.16亿元,批发零售及餐饮业完成投资8.66亿元,社会服务业完成投资178.09亿元,卫生体育及社会福利业完成投资15.34亿元,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业完成投资21.48亿元。
重点建设项目稳步推进。
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额114.74亿元,占全市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额的比重为24.6%。
其中列入市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额99.11亿元,占重点建设项目投资额的86.4%。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社会服务业和卫生体育及社会福利业重点项目投资分别占全市重点建设项目投资的15.6%、66.0%和7.9%。
新增的生产能力和效益主要有:发电机组容量30万千瓦;变电设备能力(11万伏及以上)87万千伏安;输电线路(11万伏及以上)长度20公里;新建公路5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7公里;长途电话交换设备40000路端等。
以推进“三年一中变”,建设适宜创业发展与生活居住的城市为目标,全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完成城市建设投资147.01亿元。
重点构建城市主骨架路网,完成了环城高速公路、内环路、广园东路一期工程等一批重点交通项目的建设和旧广从公路、广州大道、机场路、芳村大道等一批交通主干道的改造;地铁2号线、新机场高速公路、广园东路二期工程、内环路4条放射线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顺利推进。
全面推进以商业旅游中心区、珠江边、主干道边和内环路边为重点的市容环境整治工作,城市面貌又有新的改观。
商品住宅建设加快发展。
全年完成商品住宅投资249.04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占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的70 %,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商品住宅施工面积2513.8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5%,占商品房施工面积的68.5%;商品住宅竣工面积673.16万平方米,增长0.6%,占商品房竣工面积的81.4%。
商品住宅实际销售较好。
全年商品住宅实际销售面积547.91万平方米,增长15.2%,占商品房实际销售面积的90.7%;全年商品住宅实际销售金额209.63亿元,增长11.7%,占商品房实际销售金额的82.1%。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综合运输能力得到加强。
全年货物运输量2.46亿吨,比上年增长1.4%,其中公路运输1.25亿吨,航空运输19.9万吨,分别增长4.5%和7.0%;铁路运输2017.6万吨,水路运输9569.16万吨,分别下降1.2%和2.3%。
旅客运输量2.34亿人次,增长6.5%,其中除水路运输下降外,公路运输19964万人次、铁路运输2817.5万人次和航空运输458.34万人次,分别增长6.9%、7.3%和10.4%。
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12454.8万吨,增长9.9%。
广州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1279.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5%;机场货物吞吐量49.19万吨,增长9.3%。
移动电话、互联网络、数据通信等邮电通讯业务快速发展。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72.09亿元,比上年增长42.6%。
年末电话机数达329.38万部,新增49.35万部,增长17.6%;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47.38万门,新增31.68万门,增长14.7%;移动电话用户新增127.62万户,增长73.8%,年末总用户数达300.58万户;至2000年末,通过市电信部门网络线路作为出口的因特网用户达82.59万户,新增72.04万户。
城市电话普及率(含移动电话)达到117部/百人,在全国十大城市中居于前列。
六、国内贸易市场需求趋向活跃,节假日消费成为亮点,消费结构升级加快。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0.97亿元,比上年增长12%,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12.7%。
按行业分,贸易业零售额783.78亿元,增长12.8%;餐饮业营业额208.15亿元,增长14.3%;其他行业零售额129.04亿元,增长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