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件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件人民版必修2

① 根据课堂提问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会提出一些问题,有的要求回答,有的则是自问自答。一般来说,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 题都是学习中的关键,若能抓住老师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就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② 根据自己预习时理解过的逻辑结构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讲课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展开的,若把自己预习时所理解过的知识 逻辑结构与老师的讲解过程进行比较,便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3)从发展轻工业开始。殖民掠夺(海外扩张)进行原始积累; 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到重工业);逐 步实现工业化。
“三读”“三找”“三界定”,大题满分不是梦 1.材料要“三读” 第一遍“速读”: 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 题。 第二遍“细读”: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国别、背景、 会议、著作、人物等),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和考查意 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
第三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 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并理清材料之间的 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 点。 2.要点要“三找” 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材料的中心论 点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
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 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 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的要点一 个也不要丢。 三找关联点: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材料之 间的关联点和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
实录点评 1.回答问题条理清晰,书写认真,语言简洁、明了。 2.课本基础知识掌握得扎实,如第(1)问,根据教材知识回答 地较好。 3.没有仔细阅读材料,审题方面存在缺陷。第(1)问没有从材 料出发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作答,只是回答了国际方面。
规范答案 (1)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势力包 围中;经济技术落后,国防薄弱;如不快速发展重工业、实 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 (2)实行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政府把国有企业利润集中 收缴;征收农业税,以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等方式筹集工业 化资金。
3.二战后 (1)主题: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提高综合国力。 (2)措施:20世纪五十年代赫鲁晓夫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 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 (3)特点: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仅做了一些修补;戈尔巴乔夫对斯 大林模式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最终失败。
按劳分配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
兼有“战时”和“共产
特点
允许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

主义”两种特点
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集中财力、物力,保证
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但 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影响 超过限度,不利于生产 国民经济恢复、苏维埃政权巩固
力发展,不是向社会主
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
比较点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内容 侧重农业 侧重重工业 从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
经济改革未见成效,转向
不 结果 取得一定成效,最终失败
政治改革,最终失败

虽进行了根本性变革,但

没有改变原有体制,只是修修
败因
缺乏可行的配套措施,且
补补
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都是为了消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都在农业、工 相同点 业方面进行了调整;都脱离了苏联实际;改革成
③ 根据老师的提示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有一些提示用语,如“请注意”、“我再重复一遍”、“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等等,这些 用语往往体现了老师的思路。来自:学习方法网
④ 紧跟老师的推导过程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某一结论时,一般有一个推导过程,如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物理概念的抽象归纳、语 文课的分析等。感悟和理解推导过程是一个投入思维、感悟方法的过程,这有助于理解记忆结论,也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 性的发挥,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埋下了 隐患。
归类比较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 内容
商业
工业国有化 取消商品贸易
允许资本家和私人经营中小 企业
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 实物配给制、强制劳动
(4)结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争需要,但引发了政治 经济危机;新经济政策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找到了落 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随着斯大林上台和形 势发展被逐步放弃。
2.斯大林执政时期 (1)主题: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 (2)措施:斯大林模式。 (3)特征: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 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4)结果:国家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形 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后来 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摘自《斯大林选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 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 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 (3)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结合材料 二、三,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
答卷实录
解题思路 第(1)问,注意从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经济和军事实力相 对滞后等方面说明苏维埃实施快速工业化的原因。第(2)问 考查十月革命后苏俄为加速工业化而采取的举措,回答时把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战略加以列举,要注意答题的角度必 须是“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第(3)问首先要说明西方国家 工业化之路的内容,但必须联系材料二、三的内容,并以英 国为典例。
3.答案组织要“三界定” 一要对应设问: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中心语、提示语、 答项语”,不要漏掉问题(如“是否”“变化”“有无”等)。 二要对应好题目和设问:界定好材料、设问和教材三者之间 的联系,进而选取相关知识作答。 三要界定好设问答案来源:设问一般有四种限制情况,即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结
3.特征:这种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体制,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 和市场。它在政治方面的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 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 4.影响:它同当时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基本适应的,在 20世纪30年代苏联大规模集体化和工业化时期发挥了有效的 积极作用。但这种体制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没有 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
效都不显著
No Image
例题 (2013·福建文综,T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 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 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 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 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 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摘自《列宁全集》
2019/7/1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30
⑤ 搁置问题抓住老师的思路。碰到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老师所讲内容的时候,最好是做个记号,姑且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继续听老师讲后面的 内容,以免顾此失彼。来自:学习方法网
⑥ 利用笔记抓住老师的思路。记笔记不仅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抓住老师的思路。
2019/7/1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9
谢谢欣赏!
重点突破 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 1.含义:斯大林模式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 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 制。这一体制因形成于斯大林执政时期,因此被称为“斯大 林模式”。
2.形成原因:斯大林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1)小生 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 是其基本原因。(2)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 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 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 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 (3)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 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4)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 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等。
合所学知识……”和没有对答题依据作出明确规定,在阅读 设问时,应注意某一设问是要求怎样回答的,同时要看清设 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有什么限制性条件,在审题时最好把 限制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和疏忽。
No Image
编后语
老师上课都有一定的思路,抓住老师的思路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上一小节中已经提及听课中要跟随老师的思路,这里再进一步论述听课时如何 抓住老师的思路。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 验与教训
学案4 专题学习总结
网络·构建区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No Image
线索梳理 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1.1918~1928年 (1)主题: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 (2)措施: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使用行政和军事手段直接过渡; 新经济政策是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实行间接过渡。
材料二 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
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
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
拒绝贷款给苏联。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