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州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境分析

温州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境分析

今年以来,关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中小企业“倒闭潮”的报道绵延不绝。

因企业陷入资金链断裂危机,企业主还债困难而“跑路”的事件已经在浙江发生了多次,从2011年4月至今,温州有多达90个企业主欠下巨债而外逃。

一、中小企业倒闭的直接原因政府为治理“4万亿”计划造成的货币宽松后遗症,中国人民银行从2010年1月开始逐步收紧货币政策,21个月来累计1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加息,加之国际市场始终难以摆脱“二次探底”之忧,经济面临下行风险,使得中小企业面对着融资难和出口难的尴尬境地。

据统计,今年以来只有20%的中小企业可以获得银行贷款,规模以下的中小企业有90%没有与金融机构发生任何借贷关系,微小企业95%没有从金融机构获得过贷款。

80%的中小企业不得不迈进民间借贷市场。

反观当前民间拆借利率,有抵押物的中小企业可以获得月息一分至一分五,无抵押物的中小企业,则普遍高达月息二分五至三分,面向中小企业最高的民间利率可达月息五分至六分。

中小企业一方面是融资难且通过高昂的民间借贷来实现企业的艰难运作,一方面又是企业的盈利能力持续下降,盲目跨行业经营、恶意拉多家企业担保、导致企业的资金链断裂,这自然造成中小企业的接连倒闭现象。

因此,对温州中小企业面临的环境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尤为重要。

二、温州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分析(一)中小企业的宏观环境从国际环境看,由于美债和欧债危机引起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全球通胀形势维持在高位运行和紧缩的货币政策短期内仍将持续,各国财政赤字、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以及经济结构僵化和失业不断增加,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越来越大。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的失业率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一直维持在9%以上,人们收入的减少又会降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从而使国外需求难以扩大。

其中,生产玩具、服装、纺织、鞋类、家具、文体用具等生活必需品企业所受影响最大,已经倒闭的企业大部分也就是这些企业。

从国内环境看,由于国际市场萎缩所产生的传导效应,冲击了国内市场,使国内市场变数增大。

这一方面是因为产品出口受阻,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也将销售市场转向国内,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另一方面,出口产品的生产数量减少,为生产出口产品提供原辅材料的企业的产量也就相应减少。

目前,温州已经有温州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境分析郑瑞(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10级硕士生杭州311121)内容提要:温州中小企业接连倒闭的现象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提出了新的思考。

本文通过分析2008年以来中小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方面来反映中小企业所遇到的困难,并认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完善相应的制度和企业要坚持技术创新之路。

关键词:中小企业宏观环境微观环境政策建议20%的中小企业处于停工和半停工状态,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部分企业由于竞争而倒闭,这是正常的,也是产业升级和提高企业素质所必须的。

但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企业正常的淘汰率为5%左右,而20%的淘汰率高出了4倍,就不正常了。

从社会服务环境看,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非政府公共机构或称第三部门的发展滞后,中小企业的服务产品匮乏,服务供应不足,服务市场尚未形成,相应的制度基础有待建立。

大量的非营利性社会中介组织如商会、协会、事业单位正处在与主管部门脱钩、结构调整、向市场化运营的过渡阶段。

与此同时,政府部门没有有效培育非营利公共服务机构,没有发挥其在扶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没有提升其公共服务绩效和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质量。

没有通过制度化的途径和市场化的运作思路、组织集聚社会服务资源、促进开放式社会化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形成。

从融资环境看,目前融资难和民间借贷的高利息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像今年难到如此程度,是以前少有的。

由于规模偏小,抵御风险能力弱,中小企业特别是家庭工业很难得到正规金融部门的资金支持。

同时由于受信息不对称的因素影响,银行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必然趋利避险,商业银行的这种本质特点决定其借贷的行为。

据统计,小企业贷款在浙江省只占全部贷款的20%。

国家实行从紧货币政策后,银行放贷规模压缩,可供的信贷又优先用于保大户、保重点,中小企业望贷兴叹,资金供求矛盾更加突出,缺口状况更加严重,许多企业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状况,且愈是规模小的企业,就愈难以从金融机构得到贷款。

在向银行求贷无门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只能另寻途径,于是民间借贷应运而生。

但是民间借贷利率普遍高于银行的贷款利率,民间借贷的显著特点是他的期限以短期为主。

如果资金投入后,短时间内不能产生回报,一旦宏观环境恶化,银行银根紧缩,中小企业的资金链就肯定要出问题。

从今年以来发生的中小企业倒闭情况来看,一方面这些中小企业的民间借贷利率要比往年高,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主不是把民间借贷用于流动资金需求,来解决季节性或临时性的资金需要,而是把这些资金用于企业转型的长期发展。

因此必然会出现问题。

(二)中小企业的微观环境如果说宏观环境对中小企业来说是外生的因素,是中小企业发展的背景,那么微观环境对中小企业来说则是内生的因素。

构成微观环境体系的因素不但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最为直接的作用,而且,它们和中小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最为明显。

1.生产成本上升历经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温州中小企业存活下来的只剩下一半。

总量收紧之后,又有90%的企业选择了停工。

如今仍然坚持生产的企业,只剩下了一小部分。

在温州的中小企业大多数是属于传统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自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开始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8.27升值到6.37,人民币对美元已经累计单边升值23%,这种升值对以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的利润影响是巨大的,使得企业承受着巨大的汇率风险。

同时由于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但相应地并没有增加劳动力的供给,因此我国将要进入劳动力短缺的时代。

而中小企业是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出现了“用工荒”现象,这就造成了这些企业的用工成本不断上升。

但是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其核心竞争力还是低成本延伸的低价优势,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这就不可避免使得企业利润大幅下滑。

同时中小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在过去中小企业被称为“船小好掉头”,但是在市场经济汹涌的商海中,小船却经不起大风大浪的冲击。

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起起伏伏,给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很大影响。

今年春天以来,由于电企“静坐”,电荒蔓延到温州,中小企业每周被停电数次,只好采购柴油发电机自行发电,每度电成本2元,比上网电价又要高出几毛钱。

温州市经信委数据显示,4月以来,温州企业自备发电量已占到企业总用电量的10%左右。

在国家实行名稳健实紧缩的货币政策下,中小企业很难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因此民间借贷更加盛行,中小企业主为了挺过难关,不得不向民间以高息来借款。

据了解,温州目前民间借贷的利率水平已超过历史最高值,一般月息是2到6分,有的高达1角,甚至1角5分,年利率达180%。

而在温州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毛利润不会超过10%,一般在3%至5%,民间借贷的高利息也已经把中小企业微薄的利润给吞噬了。

2.企业家素质不高过去多年来,正是凭着敏锐的市场嗅觉、过人的胆识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浙江中小企业的企业主积累了一些财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但是中小企业主另一个特点是凶猛与好投机,近年来中小企业主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盲目追求规模扩张,产生盲目乐观情绪,经营不够稳健,往往风险意识不足以致完全是一种投机行为。

同时这些企业主大多文化水平低下,缺乏管理现代企业的知识,同时认为只要通过辛勤劳动就能获得成功,这就导致了其整体素质较低,许多中小企业至今仍沿袭陈旧的管理方式,甚至停留在家庭式的管理状态,事必躬亲。

此外,浙江的中小企业都有浓厚的家族制企业特征,其特征是封闭性和不规范性。

企业的控制权和经营权都掌握在家族中。

这使得许多高层次人才不肯到中小企业就业,先进技术难以引进,导致企业长期停滞不前,活力不足,对于当今变化多端的形势则显得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3.企业技术相对落后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不雄厚,设备陈旧老化,缺乏先进的技术装备和高级人才,企业管理粗放,多数企业只能以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生产贴近市场、适应人们的生活需求、技术层次较低,或者为大企业配套的产品。

浙江中小企业的产品特点是:低附加值的多,高附加值的少;粗加工多,深加工少;一般产品多,名特优产品少;大陆货多,国际货少;老产品多,新产品少。

同时在收集市场信息、研究市场能力、把握市场定位,拓展市场空间等方面相对薄弱,导致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弱。

造成产品趋同性强,技术含量低,进入的成本也低。

由于80%以上的产品销售依赖最终市场,所以其经营决策常常是依赖最终产品市场的变化。

当最终产品有利可图时,大家一哄而上,中小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市场趋于饱和,同业竞争趋于激烈,利润进一步被挤占。

这又迫使部分中小企业靠低价格、拖欠款等手段换取市场,导致过度竞争,形成恶性循环。

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层次之所以没有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与全球化进程而及时进行调整与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和产业锁定效应的影响。

事实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与产业结构形成,主要是由它的初始条件决定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是发展路径选择与产业结构形成的主要初始约束条件。

浙江自然资源相对匮乏,轻工业基础较好,这种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比较适宜于发展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体的轻工业。

事实上在工业化、城市化与全球化前期,日用消费品是社会消费需求的重点,产业也因此处于轻工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经济与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与浙江经济发展的条件与能力相吻合,使浙江能够发挥比较优势,经济发展因而走在国内前列。

问题是经济发展路径与产业结构一旦形成,就会产生相应的路径依赖现象和产业锁定效应。

即一定的发展路径和产业结构是与相应的经济条件和生产能力相联系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必然要求压缩与淘汰相对过剩的产能和落后企业,然而资产专用性使之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面临着巨大的沉没成本,最终形成了中小企业的技术环境锁定在低端的路径上。

三、政策建议第一,政府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市场经济环境,变“无为”为“有为”。

改革开放后,浙江人民自筹资金,自主创业,政府很少干预,使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有了较为宽松的环境,是对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支持。

如今,改革开放30多年了,浙江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已处于转型的关键期,政府必须由过去的“无为”转变为“有为”。

浙江经济以传统产业为主,中小企业居多。

所以政府应大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人才与技术,将引进人才放到比招商引资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集聚人才,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和管理进步;通过人才集聚,为相关产业发展孕育良好环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