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疗学第一章概论物理治疗学:英文缩写是PT,是研究如何通过功能训练、手法治疗,并借助于电、光、声、磁、冷、热、水、力等物理因子来提高人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恢复、改善或重建躯体功能的一种专门的医学相关类学科。
物理治疗范畴:三大类①以功能训练为主要手段,又称为运动治疗或运动疗法。
②以各种物理因子如电、光、声、磁、冷、热、水等为主要手段,又称理疗。
③手法治疗运动疗法的治疗作用:①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的功能。
②增强心肺功能。
③促进代偿功能的形成和发展。
④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
⑤增强内分泌系统的代谢能力⑥调节精神和心理抗阻力运动:运动时必须克服外部的阻力才能完成,又称负重运动。
(常用于肌力已达到3级或以上的患者,分为抗等张阻力运动、抗等长阻力运动、等速运动。
)第二章关节活动技术按运动轴对关节的分类及举例1.单轴关节:①滑车关节(指间关节肱尺关节)②车轴关节(圆柱关节)(近远侧桡尺关节)2.双轴关节:①椭圆关节(桡腕关节)②鞍状关节(拇指腕掌关节)3.三轴关节或称多轴关节:①球窝关节(肩关节)②杵臼关节(髋关节)③平面关节(肩锁关节腕骨和跗骨间诸关节)影响关节活动范围的因素生理:①拮抗肌的肌张力。
②软组织相接触。
③关节的韧带张力。
④关节周围组织的弹性情况。
⑤骨组织的限制。
病理:①关节周围软组织疼痛。
②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黏连或痉挛。
③肌力降低。
④关节本身病变。
第三章体位转移技术1.独立转移的基本原则①水平转移时,相互转移的两个平面之间的高度尽可能相等,尤其是四肢瘫痪者转移时。
②相互转移的两个平面的物体应稳定。
轮椅转移时必须先制动,活动床转移时应先锁住床的脚轮,椅子转移时应将其置于最稳定的位置。
③相互转移的两个平面应尽可能靠近。
若两者之间有距离,可使用转移滑板。
④床垫和椅面应有一定的硬度。
越硬越好,以利患者转移。
⑤应当教会患者利用体重转移,如利用倾斜力、翻滚力、摆动惯性以增加起身的动量。
⑥转移时应注意安全。
患者应尽量避免被家具或轮椅大轮、脚踏板碰伤肢体或臀部。
如轮椅和床之间转移时,靠床一侧的轮椅扶手要卸下,轮椅脚踏板要向旁侧移开,否则会碰到患者踝部,导致皮肤擦伤。
⑦患者学习独立转移的时机要恰当。
太早容易失败会使患者失去信心,太晚则因依赖而失去兴趣。
⑧有多种转移方法可供选择时,以最安全、最容易的方法为首选。
2.辅助转移的基本原则(1)治疗师或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应互相信任。
在进行转移前,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应作自我介绍,并清楚解释转移的目的、方向、方法和程序,使患者处于最好的起始位置。
(2)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应熟知患者病情。
如应知道患者有什么缺陷,体形、体重、瘫痪程度和认知力如何,需要何种方式和多少力度的帮助。
如果患者具有一定的能力,则转移的速度必须按患者的能力而定。
(3)转移前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必须准备好必要的设施与空间,使转移得以安全、有效地进行。
若要由床移向椅子或由椅子移向轮椅,要先将椅子或轮椅放在适当的位置,以缩短距离及减少转换方向。
轮椅或活动床要锁住,拆去阻碍转移的扶手及脚踏板。
并让惠者尽量排空大小便,使其在转移过程中不会发生大小便失禁。
(4)治疗师或护理人员需要相当的技巧而不能单独依靠体力。
帮助时主要依靠下肢力量,因此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应双腿分开与肩同宽并一前一后,髖、膝关节可以微屈但腰背部及头颈必须伸直,旋转时不用腰力而用足的转动来实现,同时身体要循着转移方向移动,并保持患者身体左右对称。
同时,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必须清楚自己的体力和技能,没有把握时不要单独帮助患者转移。
(5)为了安全,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必须穿合适的鞋子或赤足,必要时可穿防滑平底鞋。
为防止打滑,不可只穿袜子进行转移。
衣着要方便活动,头发、饰物和戒指不能伤到患者。
(6)治疗师或护理人员的指令应简单、明确,以便患者能正确理解、接收和执行。
转移过程中治疗师或护理,人员与患者应当相互支持,协同用力。
治疗师或护理人员与患者有语言、文化差异时尤应注意。
(7)转移过程中,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应留意患者突然或不正常的动作,如脑卒中患者的不随意运动,以避免意外发生。
(8)随着患者功能的恢复,帮助应逐渐减少。
3.被动转移的基本原则(1)患者应当消除紧张、对抗的心理,从身心上放松自己,对帮助者要有信心,以配合转移。
(2)搬运时患者应当向前看,而不是向地板或向帮助者看。
(3)搬运过程中患者应当保持转移开始的姿势,不再改变。
(4)若搬运过程需要两个以上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则每一位都必须清楚地了解整个转移程序及方向。
开始转移时,由其中一位负责喊口号,如“一、二、三,起”,然后同时把患者扶起。
(5)利用机械搬运时,转移前应检查器械是否完好,准备并固定好,并保证空间通畅,没有障碍。
(6)无论是人工搬运还是机械搬运,转移时均不能增加患者的痛苦,不能影响或加重病情。
第四章肌肉牵伸技术肌肉牵伸技术适应症:①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软组织挛缩、粘连或瘢痕形成,继发引起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降低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影响。
②预防由于制动、内外固定和失用等造成的肌力减弱以及相应组织短缩的发生。
③另外,体育锻炼前后的有效牵伸,利于预防肌肉骨骼系统受损。
肌肉牵伸技术的分类:1.被动牵伸(①手法牵伸②机械牵伸③自我牵伸)2.主动牵伸(①收缩—放松法②收缩—放松—收缩法③拮抗肌收缩法)3.其他(①冷热疗法②手法按摩③夹板和支具)第五章关节松动技术手法操作的基本运动:1.生理运动:是指关节在生理范围内完成的活动。
如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等。
2.附属运动:是指关节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活动。
如滑动、滚动、分离(包括垂直分离和水平分离)或牵引等。
关节松动术的治疗作用:①缓解疼痛。
②改善关节活动范围。
③增加本体反馈。
手法分级标准手法分级是以关节活动的可动范围为标准,根据手法操作时活动(松动)关节所产生的范围的大小,将关节松动技术分为4级。
Ⅰ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的起始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
Ⅱ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但不接触关节活动的起始端和终末端。
Ⅲ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
Ⅳ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
常见的关节松动术手法与作用:一、肩部关节(一)运动学概要肩关节的生理运动包括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包括水平内收和外展),能转(包括内旋和外旋):附属运动包括分离、长轴牵引挤压、前后向滑动等。
(二)操作要领1.分离牵引作用: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处于休息位,肩外展约50°,前臂中立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站在患者躯干及外展上肢之间,外侧手托住上臂远端及肘部,内侧手四指放在腋窝下肱骨头内侧,拇指放在腋前。
内侧手向外侧持续推肱骨约10秒钟,然后放松,操作中要保持分离牵引力与关节孟的治疗平面相垂直。
2.长轴牵引作用: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稍外展。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站在患者躯干及外展上肢之间,外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内侧手放在腋窝,拇指在腋前。
外侧手向足的方向持续牵拉肱骨约10秒,使肱骨在关节盂内滑动,然后放松,操作中要保持牵引力与肱骨长轴平行。
3.上下滑动作用: 般松动,缓解疼痛。
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稍外展。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此手法是上述1和2手法的结合。
治疗师站在躯干一侧,双手分别握住肱骨近端的内外侧。
内侧手稍向外做分离牵引,同时,外侧手将肱骨上下推动。
4.外展向足侧滑动作用:增加肩外展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外展90°,屈肘约70°,前臂旋前放在治疗师前臂内侧。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坐在患者外展肩的外侧,外侧手握住肘关节内侧,内侧手虎口放在肱骨近端外侧,四指向下。
外侧手稍向外牵引,内侧手向足的方向推动肱骨。
当患者关节疼痛剧烈或明显僵硬,上肢不能外展,可让患者仰卧位,上肢放于体侧或外展至最大范围,肘关节屈伸均可;治疗师站在患肩床头,双手拇指放在肩峰下肱骨头上,其余四指自然分开放在两侧。
双手固定不动,向足的方向推动肱骨。
5.前后向滑动作用:增加肩前屈和内旋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处于休息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治疗师站在患侧肩关节的外侧,上方手的手掌放在肱骨头上,下方手放在肱骨远端内侧,稍稍将肱骨托起,上方手将肱骨的近段由前向后推动。
如果关节疼痛明显(如急性期),治疗师可以将双手拇指放在肱骨头上,由前向后推动肱骨头。
6.后前向滑动作用:增加肩后伸和外旋活动范围。
有三种操作方法。
(1)患者仰卧位,上肢放在体侧,屈肘,前臂旋前放在胸前。
治疗师站在患侧肩关节的外侧,双手拇指放在肱骨头后方,其余四指放在肩部及肱骨前方。
双手拇指同时将肱骨头向前推动(图5-6①);此手法也可以在患者侧卧位时操作。
(2)患者仰卧位,上肢稍外展,屈时,前臂旋前放在治疗师内侧上肢肘窝处。
治疗师站在患侧肩关节的外侧,外侧手握住肱骨近端外侧,内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内侧。
外侧手将肱骨由后向前推动(图5-6②)。
(3)患者俯卧位,患侧肩关节放在治疗床边缘,肩前方垫毛巾,上肢外展,上臂放在治疗师内侧大腿E.治疗师站在外展的上肢与躯干之间,内侧手放在服骨近端后面,外侧手放在肱骨远端前面。
外侧手固定,内侧手将眩骨向前推动(图5-6③)。
上述三种方法中,第一种方法主要用于治疗关节明显疼痛的患者;第三种方法主要用于治疗关节明显僵硬的患者;第二种方法介于两者之间。
7.外展摆动作用:当外展超过90°时,进一步增加外展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肩外展至活动受限处,屈肘90°,前臂旋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外展上肢与躯干之间,内侧手从肩背部后方穿过,固定肩胛骨,手指放在肩上,以防耸肩的代偿作用。
外侧手托住肘部,并使肩稍外旋和后伸。
外侧手将肱骨在外展终点范围内摆动。
8.侧方滑动见图5-7。
作用:增加肩水平内收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上肢前屈90,屈肘,前臂自然下垂。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躯干一侧,内侧手握住肱骨近端内侧,外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及肘部。
外侧手固定,内侧手向外侧推动肱骨。
如果关节僵硬明显,治疗师也可以用双手握住肱骨近端,颈肩部抵住肱骨远外侧。
松动时,双手向外,肩部向内同时推动肱骨。
9.水平内收摆动作用:增加肩水平内收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坐位,肩前届90*,届时,前臂旋前,手搭在对侧肩上。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站在患肩后方,同侧手托住患侧肘部,另一侧手握住搭在对侧肩部的手。
双手同时将患侧上肢做水平内收摆动。
10.后前向转动作用:增加肩内旋活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