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抽样设计方案
一、调查目的、范围、对象及内容
1.1调查目的
①建立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状况的指标体系,形成各项心理指标的系列标准化测查工具。
②建立6-15岁各年龄段中国儿童青少年的各项心理发育特征常数,满足与儿童青少年教育、发展诊断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需求。
③建立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数据库,为相关学科提供基础性科学数据,促进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
④为政府和公众提供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报告及相关政策咨询报告。
1.2调查范围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除外)中所有6-15岁在校青少年儿童覆盖地区。
1.3调查对象
全国(港、澳、台地区除外)6-15岁的在校青少年儿童,基本对应的是小学和初中在校学生。
1.4调查内容
①调查儿童青少年的认知能力。
②调查儿童青少年的学业成就。
③调查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性。
调查方式是问卷测评,采用三套测评问卷,分别用于测试儿童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与社会性。
二、抽样方案设计的原则与特点
2.1设计原则
抽样设计按照科学、效率、便利的原则。
首先,作为一项全国性抽样调查,整体方案必须是严格的概率抽样,要求样本对全国及某些指定的城市或地区有代表性。
其次,抽样方案必须保证有较高的效率,即在相同样本量的条件下,方案设计应使调查精度尽可能高,也即目标量估计的抽样误差尽可能小。
第三,方案必须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不仅便于具体抽样的实施,也要求便于后期的数据处理。
2.2需要考虑的具体问题、特殊要求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①PSU不超过150个,越少越好,但也要兼顾调查的精度
②总样本量控制在15万上下,将全部样本一分为三,分别接受三套问卷测评。
③为便于对各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儿童心理发育状况的比较分析,要保证6-15岁的各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儿童人数基本相等。
④还将对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的发育状况,进行地区、城乡、性别、年龄等不同层面的对比分析。
2.3抽样方案的类型与抽样单元的确定
对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是一项全国性抽样,所以必须采用多阶抽样,而多阶抽样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选取抽样单元,由于第一阶抽样是整个抽样的第一步,所以它的抽样单元的选取决定抽样调查效果好坏。
由于对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特征的调查是一项很细致的工作,要求具体到全国各个地区,所以第一阶段抽样时不以省、直辖市、自治区为划分界线,而是选择区、县作为初级抽样单元。
选择区、县抽样的好处是样本量大,更具有代表性,从而获得更好的抽样效果。
本抽样方案采用分层五阶抽样。
各阶抽样单元确定为:
第一阶抽样:区(地级市以上城市的市辖区)、县(包括县级市等);
第二阶抽样:街道、镇、乡;
第三阶抽样:城里中小学、镇里中小学、乡里中小学;
第四阶抽样:班级;
第五阶抽样:个人。
为了获得更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使抽样效果更好,对第一阶抽样中的区、县根据一定的标准再进行细分。
另外,不同抽样阶段抽样方法也不同,每一层内前三阶抽样均采用按与学校数量成正比的不等概率系统抽样(PPS系统抽样),而第四阶采用全体调查,第五阶抽样采用简单随机抽样。
三、样本区、县的选取
3.1全国区、县的调查总体
至2013年04月,全国共有2852(不含港澳台)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共有860个市辖区,368个县级市,1453个县,117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
旗,1个特区,1个林区,将这2852个县级行政单位(860个区及1992个县)作为此次调查的调查总体。
3.2区、县分层
由相关资料可知,青少年儿童的家庭背景、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职业、学校的教育环境、社会文化因素等影响因子对青少年儿童心理发育特征的形成有着大小不一的冲击,因此,为了提高调查质量和增强抽样效果,需要根据这些影响因素对区、县再次进行分层。
而对于区、县,许多表示人口特征(除人口总数)及经济文化发展指标(除所在省的人文发展指数及县的人均GPT)的资料都无法得到,经过多方研究,我们对区县的分层按以下两种标识进行。
(1)地域
我国幅员广大,各地经济、社会、文化与气候的地域差异极大,而所有这些因素都与青少年儿童心理发育状况密切相关。
我们首先将所有县按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理位置分成3大层13个子层,(各省括号内的数字为它们的人文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简称HDI),在全国的排位,参见附表)。
地域分层如表1:
表1 全国区、县的地域分层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划分的层,还考虑了其他一些因素,各省按联合国制定的标准计算的人文发展指数仅是考虑因素之一。
例如,按人文发展指数,广西(第19位)实际上可划在第二大层(中部地区),但考虑到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将广西划入西部地区,我们的划分与它一致,这样便于资料的汇总发布。
又如海南,根据人文发展指数(第13位)放在第一大层稍为勉强,但是根据它的地理位置以及它以旅游为主业,与广东、福建划在一子层内是合理的。
(2)区、县类别
同一大层的各市辖区与所隶属的城市的规模、在城市中的地理位置(市区或郊区)和居民成分构成(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有较大差异,各县也因经济文化发达程度有较大差异。
我们将各大层中所有的区、县,(如下称抽样总体)分成以下5类,每类组成1个小层:一类区,二类区,县级市,一类县,二类县。
全国抽样总体中所有区县共分成11×5=55个小层。
其中区的划分标准为区中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比例高于标准的为一类区,比例低于标准的为二类区;县的划分标准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的为一类县,低的为二类县。
区县划分类别的标准在三大层中各不相同,具体标准如下:
区类别的划分标准:
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非农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大于或等于80%为一类区,小于80%为二类区;西部地区:非农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大于或等于70%为一类区,小于70%为二类区。
县类别的划分标准:
东部地区:人均GDP在5000元以上为一类县;5000元以下为二类县。
中部地区:人均GDP在4000元以上为一类县;4000元以下为二类县。
西部地区:人均GDP在3000元以上为一类县;3000元以下为二类县。
四、各阶段抽样方法及样本量
4.1区、县的抽样方法及样本量
按以上划分标准,全国抽样总体各小层的区、县数如表2所示。
表2 抽样总体中各小层的区县数
抽样总体中各层(指小层,下同)内对区、县的抽样采用按与学校数量成比例的PPS系统抽样,样本量一般为2;少数人口较多的小层样本量定为3。
样本量的具体分配见表3。
样本区、县总量为121个。
表3 各小层的区县样本量的分配
4.2抽样总体样本区内、县内抽样方法
4.2.1样本区内的抽样
每个一类样本区内采用街道(镇)、城镇中小学、班级及学生个人的四阶抽样;每个二类样本区采用街道(镇、乡)、城镇(乡)中小学、班级及学生个人的四阶抽样,具体方法如下:
4.2.1.1对街道(镇、乡)的抽样
样本区内对街道(镇、乡)抽样采用按与学校数成比例的PPS系统抽样,每个样本区抽3个街道(乡、镇),其中一类区不抽乡。
4.2.1.2对中小学的抽样
样本街道、镇(乡)内对中小学的抽样采用按与学校数成比例的PPS系统抽样,每个样本街道、镇、乡各抽2所中小学(中学小学各一所,其中一类区不抽乡里中小学)。
4.2.1.3对班级的抽样
由于根据要求,需要对6-15岁各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儿童进行比较分析,所以对班级进行抽样时,需抽取所有班级样本,即进行全体调查。
4.2.1.4对学生个人的抽样
对于抽中学校所有的班级,在每个班完全随机的选择若干学生作为具体调查对象。
根据要求,要进行性别层面的比较分析,所以每个班抽取的男生和女生数量应保持一致。
以班级的学生名单为辅助资料,随机的抽取5男5女,让他们填写调查问卷。
4.3.1样本县(县级市)内的抽样
每个样本县采用镇(乡)、城乡中小学、班级及学生个人的四阶抽样,具体方法如下:
4.3.1.1对乡、镇的抽样
确定县城所在的镇(城关镇)为必调查镇,对其余乡(镇)采用按与学校数成比例的PPS系统抽样,再抽2个乡(镇),每个样本县共调查3个乡(镇)。
4.3.1.2对中小学的抽样
在每个城关镇中用按与学校数成比例的PPS抽样抽取2所样本中小学(中学小学各一所)。
对其它两个样本乡、镇内,也用同样的方法抽2所中小学(中学小学各一所)。
4.3.1.3对班级的抽样
由于根据要求,需要对6-15岁各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儿童进行比较分析,所以不需对班级进行抽样,需抽取所有班级样本,即进行全体调查。
4.3.1.4对学生个人的抽样
与对区内学生抽样一样,对于抽中学校所有的班级,在每个班完全随机的选择若干学生作为具体调查对象。
根据要求,要进行性别层面的比较分析,所以每个班抽取的男生和女生数量应保持一致。
以班级的学生名单为辅助资料,随机的抽取5男5女,让他们填写调查问卷。
注意:
拒绝接受调查情况的处理:
(1)耐心解释、说服,使之接受调查;
(2)若仍然无效,则可以放弃调查该学生,随机选取另外一位同班同性别学生进行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