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知能检测10一、选择题1.生态农业比一般农业( )A.投入多,产出多,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B.投入少,产出多,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C.投入一样,产出相当,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D.投入和产出都较少,污染相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解析】在生态农业中,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因此投入少,污染少,同时产出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答案】B2.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 。
关于该农业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维持,人的作用非常关键B.该生态系统利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C.该生态系统采用分布式结构,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D.该生态系统充分利用了废弃物中的能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解析】该生态系统采用分布式结构,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答案】C 3.世博会伦敦馆又名“零碳馆”。
它除了利用太阳能、风能之外,还将剩饭菜中的生物质能用于发电。
另外,水源也是位于房顶的花盆接收并过滤的雨水,供生活用水。
“零碳馆”的设计与哪种生态工程更相似( )A.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工程B.节水和废水处理与应用的生态工程C.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生态工程D.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系统组合利用的生态工程解析】“零碳馆”强调零排放,因此应属于能源方面的生态工程。
答案】D4.设计生态工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 网) “加环”,下图就是一种“加环”示意图。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B.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C.用蛆蛹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运用了能量循环再生的原理D.该生态工程的运转离不开人的管理【解析】A 项提高了副产品的经济价值,减少了环境污染;B项使残渣中的能量流向生物,提高了能量利用率,减少了环境污染;C 项用蛆蛹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其中的能量不能直接被植物利用,且能量也不能循环再生,有机肥中的有机物在田里会被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而被植物利用,这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D项这种农田生态系统,离不开人的管理,人的作用占主导。
【答案】C5.某生物小组考查一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从播种到稻秆还田的全过程。
在稻田分蘖期间,农民拔草、治虫;然后排水进行搁田(亦称“烤田” ) ;稻谷收获之后,有不少农民在田里焚烧稻秆。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农民拔草、治虫目的是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B.搁田时排出的水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C.搁田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D.焚烧稻秆可促进物质循环,实现能量高效利用【解析】焚烧稻秆虽然可以促进物质循环,但是浪费了大量能量,从而使能量的利用效率大大降低。
拔草、治虫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搁田时排出的水中含有大量氮、磷等无机盐,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但土壤暴露在空气中,有利于水稻根系的呼吸,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
【答案】D6.下列叙述违背生态工程中生态学原理的是( )A.充分考虑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B.尽可能减少种间竞争所产生的损耗C.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D.以单一种群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解析】设计生态工程的目的是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能力,防治环境污染,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以单一种群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往往会造成病虫害增加,环境恶化。
【答案】D 7.下列哪一项措施最可能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不相符( )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小于消费者的能量C.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素多于补充的氮素D.农田施用的无机氮多于生物固定的氮素【解析】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是人们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一个基本要求,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生存及其稳定性。
农田施用化肥,人工鱼塘喂养鱼饲料属正常现象。
农田输出的氮素多于补充的氮素会影响农田的土壤肥力,导致土壤缺氮,影响再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答案】C8.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 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B.使用化学药物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解析】首先明确生态工程与生态经济的特点及生态农业的内涵,然后再根据各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答案】C 9.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我国当前的主要工作目标,农业的发展已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虽然产量大大提高,但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我国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推广生态农业。
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农业中食物链和营养级越多越好B.生态农业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现代农业高C.生态农业设计的指导原则是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D.生态农业属于人工生态系统【解析】生态农业的设计要使其生态、社会、经济效益都达到最佳,生态系统要有合理的结构,而营养级越多能量损耗越大,生态农业设计的指导原则是充分利用分解者分解有机物,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但并不一定增加营养级的数量。
【答案】A10.关于合理优化种植业和畜牧业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因地制宜,针对各地实际情况采取优化方案B.合理优化既要注重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生态效益C.退耕还林是因地制宜、合理优化种植业和畜牧业的一项重要政策D.合理优化的目的在于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能量传递效率【解析】合理化的目的在于提高能量的多级利用,能量的传递效率无法改变。
【答案】D二、非选择题11.下图是对有机废弃物进行处理的一种方案,请回答问题:(1) 施用有机肥料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原因是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肥料所产生的________ 使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得到提高。
(2) 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 、③ 优于④ 的原因是(3) 少量有机废弃物排入河流,不会使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能力。
(4) 焚烧塑料垃圾所产生的二英会诱发 ______________ 基因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解析】(1) 有机肥料施入土壤后,经土壤微生物的利用会转化成腐殖质,腐殖质进一步分解,不但可释放出氮、磷、钾等矿质元素,供作物不断地吸收利用,而且有机质分解后还能不断地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分,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2) 从资源化的角度分析,途径②、③优于④是由于分层次多级利用有机废弃物的物质,能充分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从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③优于④是由于减少了环境污染。
(3) 当生态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时,它能在最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干扰,保持自身的稳定性。
但是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本身就会受到损害。
(4) 正常细胞变为癌细胞是由于二英会诱发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答案】(1)CO2 和无机盐(2) 通过分层多级利用有机废弃物的物质,既充分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又减少环境污 染(3) 自我调节 ( 或自我净化 )(4) 原癌基因和抑癌12.生态农业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是两种生态农业模式:模式 1 鸡—猪—鱼立体养殖模式:一亩鱼池配6头~ 8头猪, 100 只~120 只鸡。
鱼 池中各种鱼的比例大致为:花白鲢占 20%,草鱼占 40%,鲤鱼、鳙鱼占 40%。
每亩投放鱼苗 4 500 尾。
每天从鸡舍中收集新鲜的鸡粪晒干, 经初步发酵后混入一定量饲料喂猪, 猪粪喂鱼。
模式 2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将日光、温室、 沼气池、蔬菜种植和温室养猪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模式。
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1) 在模式 1 中,必须注意某种鱼的投入数量,不宜超过该鱼在生态系统中的 鱼塘中不同鱼类生活在不同水层,体现了生物群落在垂直结构上具有(2) 如图表示是某池塘中鲢鱼平均尾重变化情况。
(3) 模式 2 中,光能输入生态系统的途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沼气池中的产甲烷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 于 ( 成分 ) 。
(4) 建 立以沼 气为中 心的“ 四位一 体”生 态工程主要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 是【解析】 (1) 当种群数量达到或超过某一生态系统的环境容纳量时,该生态系统中生 物间竞争加剧, 甚至导致死亡, 从而引起种群数量下降, 因此投放的鱼数量不应超过环境容 纳量; 不同的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 体现了群落中的生物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 该 立体养殖模式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协调与平衡原理。
(2) 由图可知,该生物体的生长呈 S 型曲线,当投放 8 个月左右时,鲢鱼的平均尾重达 到最大值并基本保持不变,此时是最佳捕捞时间。
(3) 模式 2的生产者只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光能,因此光能进入模式 2 的途径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完成的。
(4) 该生态工程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循环利用,实现了经济的良性发展,因此建立以沼气 为中心的“四位的现象; 该立体养殖模式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原理。
后的 个月左右。
最佳捕捞时间是在投放由曲线可知,一体”生态工程主要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答案】(1) 环境容纳量分层协调与平衡(2)S 8 (3) 生产者( 绿色植物) 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固定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分解者(4)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