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现代德育价值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现代德育价值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滋润心灵——《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现代德育价值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中国人爱过节。

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情趣。

这些节日承载着人们美好的希望和祝福,被历代文人墨客反复歌咏。

这些节日蕴涵着人们特殊的情感内涵和文化价值需求。

其中,有对父母与长者的敬爱之情,也有手足牵挂之情,邻里互助之情,朋友相援之情,以及对先人和故土家乡依恋的情感。

端午、清明、中秋、除夕等传统节日就充分体现了这些情感。

遗憾的是,现在的孩子们热衷于过时尚的洋节日,对民俗缺乏一定的了解,当然也不能充分享受到这些节日中所蕴涵的独特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内核。

虽然大家已经逐步意识到了传统节日文化中蕴涵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是就幼儿园范围内进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现代德育价值的研究尚属鲜见,新领域、新课题必将会带来新思维。

尽管至今所能参考的相关理论资料和研究成果还不多见,会给我们的研究造成一定困难,也会给我园全体教师提出不小的挑战,然而我们认为,这也会我们留下较大的研究空间。

二、概念的界定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节日是人类生活中的精华,它区隔出一个生活周期中的各个阶段,集中展现了各阶段含义,并在节日活动中保留了该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一面。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节日文化,实际上是利用节日开展的文化活动,是经传播某一种特定的文化内容为目的,并围绕这一文化主题展开活动的节日,是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具有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双重特征。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特指围绕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开展的各类活动。

现代德育:德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现代德育自然是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

在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德育具有以下主要特征:现代化要求现代德育培养人的现代观念,现代思维是现代德育不断完善的方法论基础。

我国现代社会是现代化的起点,要求现代德育面临价值多元的实际,正确导向。

三、理论基础近日,安徽教育出版社推出了《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一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等学者组成的“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课题组的结项成果。

此外2005年,中宣部等五部委就曾委托中国民俗学会等学术团体对利用民族传统节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问题进行过细致论证,并形成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

2006年年底,文化部再次委托中国民俗学会进行《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的课题论证。

四、研究的目标和内容(一)课题研究目标:本课题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精神为指导,并科学借鉴德育教育理论的基本思想,试图通过挖掘适宜幼儿园阶段德育教育资源,就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现代德育价值进行研究,尝试建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资源库的建立和有效运用。

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为核心的主题网络构建及实施策略的研究,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子课题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资源库的建立和有效运用。

研究要点: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充分挖掘传统节日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如:环境资源、人文风俗资源、节庆资源、科技资源、艺术资源、社区资源、家长资源等等,在运用节日文化进行现代德育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深入研究节日德育资源的开发,丰富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题内容和素材。

子课题二:以传统节日文化为核心的主题网络的构建及实施策略。

研究要点:通过园内活动、家园合作、面向社会、社区的活动等多种形式,探索研究“节日文化活动中现代德育”的课程模式,包括主题网络建构、领域渗透等具体实施策略。

五、课题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一)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传统节日文化德育教育实施、围绕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实践性探究,并进行阶段性反思,以求实践探索与理性思维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课题研究成果的内涵和价值。

(2)经验总结法:对研究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及时进行理性总结,使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既有实践应用价值又具推广借鉴意义。

(3)文献资料法:认真学习《纲要》精神,全面了解幼儿德育教育的相关理论及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从中获得启示,以指导我园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现代德育价值的研究实践。

(二)、研究对象:小班、中班、大班各一个班。

六、实施步骤:(一)准备阶段:(1)前期准备阶段:2009年11月~2009年12月课题核心人员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与学习,就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讨论,初步完成课题设计方案,完成课题申报工作;邀请专家进行必要的课题论证,细化方案的实际操作性;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本园幼儿家长的文化背景、家教方式等相关的资料搜集与分析工作;请热心家长、社区工作人员提供园区内优质教育资源信息,搜集园区内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开展园内教师的培训。

①课题核心组人员共同讨论、完成课题设计方案。

②邀请专家召开课题论证会。

③开展教师培训。

(二)实施阶段:2010年1月~2012年6月本阶段是一个边探索、边实践的过程,需要教师反复实践、循环论证课题的实际操作性,保证课题方向的科学性,并且不断修正和调整课题实施方案。

①创设适宜的节日文化环境,与幼儿家庭、社区建立良好的共融沟通关系。

②设计满足幼儿德育发展的传统节日文化课程。

③继续培训教师、家长。

④不断修正完善课题的实践内容、方法。

⑤获取相关资料,进行中期汇报。

(三)总结阶段:2012年7月~2012年12月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完成对过程性资料的整理、统计、分析工作;了解课题后期参与人员对本课题的想法(教师、家长、可利用资源中的人员);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形成一系列文本资料的整理、汇编;邀请专家参与课题的结题鉴定会,对课题寻找新的生长点。

①整理课题过程性资料、完成统计分析工作。

②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总结论文等。

③举行课题成果鉴定会,请有关教育专家现场鉴定。

七、研究成果:通过“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现代德育价值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我们不仅摸索到了通过中国传统节日开展幼儿德育活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使幼儿了解了中国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扩大了幼儿的视野,丰富了幼儿的德育经验,对幼儿的智力、情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都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我们教师从观念──行为,从行为──观念的转化和提高。

(一)形成了具有本园特色的“传统节日文化中德育课程”内容1、“传统节日文化中现代德育价值研究”中传统节日的精选节日是生活中非常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它们每一个都有着各自特殊的含义。

中华传统节日更是如此,它们是我们祖先在世世代代的劳动生产、生活过程中应运而生,逐渐积淀,世代沿袭下来的智慧的结晶。

为了让孩子做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我们应从中华传统节日做起,引导幼儿融入到节日的文化意境中。

我们选择了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几个典型节日作为切入点。

例如: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2、“传统节日文化中现代德育价值研究”中德育价值的挖掘节日文化博大精深,在选择和确定具体的教育内容时,我们以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为主线,从本园、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幼儿的兴趣、能力与教师经验、园内外教育资源状况等,来挖掘节日文化中的德育价值。

(1)传承——让幼儿在节日中接受文化洗礼节日与民族文化精神密不可分,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很重视自己民族的节日。

联合国在制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时,就把“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列为一项需要得到重要保护的内容。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不同的起源,这些传统节日无论是如何产生的,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粹,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我们在纵情欢庆时,也就无形中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洗礼。

例如春节,是中国的农历新年,也是全世界华人最主要的民间节日。

春节时,人们贴春联、穿新衣、吃团圆饭、相互拜年。

有的还举行游行庆祝,舞狮子、玩龙灯,十分热闹。

我们让幼儿了解民间习俗,倾听“年”的故事,同时,通过“放生”的传说,让幼儿联想到怎样关爱照顾小动物,体验人类与其他生物共存的意义,学习珍爱生命。

(2)改造——留意幼儿节日旧经验的调整正因为这些传统节日来源不同,有的节日有的源起于祖先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有的则是为了纪念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或伟大人物,然而有的来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对于历史遗留下的一些风俗传统,我们也不是全盘照搬。

有一些不合时宜,甚至是带有封建迷信的活动,我们将它剔除或进行改造调整。

例如清明节,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种带有纪念色彩的节日,往往和祭祀先人相联系。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健康成长的需求,我们结合吴地文化习俗组织孩子制作青团子,外出踏青,同时带领孩子祭扫革命烈士陵园,使孩子们明白应该珍惜今天的生活,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

(3)拓展——让幼儿在节庆中生成“精彩”传统节日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过去曾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节日,因为今天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这些有意思的节日逐渐就消失了。

同样由于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改变,现在的传统节日也增加了新的内容。

“中秋节”是个团圆的日子,鼓励幼儿带来各式月饼,体验与人分享的快乐。

也享受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同时通过观察月亮的变化,了解人类和月球的联系,促进幼儿对宇航员登月球的向往,激励幼儿爱科学。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老人们的节日。

我们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请到幼儿园来,和孩子们共同制作重阳糕,边欣赏孩子们表演的节目,边品尝着甜甜的糕点,其乐融融。

孩子在其中也懂得了自己的成长是和长辈们的关爱分不开,从心底做到关心、帮助老人。

(二)细化了“传统节日文化中德育课程”的实施途径。

(1)优化教育环境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是一种“隐形课程”,关注幼儿成长和学习的环境,积极开发和利用环境因素对幼儿成长、发展起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我们通过反复学习、研讨与实践,努力营造节日文化的氛围并与主题环境相结合,让幼儿主动参与到节日文化的活动中,亲身体验德育价值的所在,从而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创设宽松、接纳、积极发展的心理环境心理环境是指园所内物质设施、文化环境、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因素构成的特有的心理氛围。

我们努力创设有意于幼儿亲近的心理环境,强调不同年龄段幼儿对环境的特殊心理需求,使其真正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并与幼儿产生互动作用,从而对其情感、意志、行为发生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创设科学、丰富、多样的物质环境幼儿的多种能力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因此可以说,物质环境是幼儿挖掘节日文化中德育时必备良剂。

我们努力在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中渗透德育的相关教育目标和内容,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2)注重活动体验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感知动作、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对抽象事物的认识需要以感知动作、具体事物形象为支柱的。

所以,在挖掘孩子在节日文化中的德育价值过程中,我们充分协调、整合节日文化教育资源,扩展教育空间,重视孩子在主题、一日生活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亲子活动等多种活动中的体验;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的培养目标出发,让幼儿在自发、自主的活动中感受节日文化的内涵,主动融入到节日的文化意境中,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