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及启示李晓阳,王 钊3(西南农业大学,重庆北碚 400716)摘 要:通过对国际货币制度变迁及其动因的综合分析,阐述了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
关键词:国际货币制度;汇率制度;制度变迁中图分类号:F8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79(2005)03-0022-05EVOLUTI O N OF THE I N TERNATI O NAL MONET ARY SYSTE MAND ITS I M P L I CATI O N T O CH I N AL I Xiao-yang,WANG Zhao(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bei,Chongqing400716,China)Abstract:This paper p resents a comp 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 on of the internati onal monetary syste m and the driving force f or it and expatiates its influence on China.Key words:internati onal monetary syste m;exchange rate syste m;evoluti on of the syste m 国际货币制度具备3大功能:规定用于国际间结算和支付手段的国际货币或储备资产及其来源、形式、数量和运用范围,以满足世界生产、国际贸易和资本转移的需要;规定一国货币同其它货币之间汇率的确定与维持方式,以保持各国货币间的兑换方式与比价关系的合理性;规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以纠正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确保世界经济稳定与平衡发展。
国际货币制度包括3个基本目标: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稳定性、资本的自由流动(含本国货币可兑换问题)。
在当今中国加入W T O后研究国际货币制度对中国未来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构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 货币自身的发展主要有两条源流:一条是货币形式的演变;一条是货币职能的发展。
从货币的形式上看,迄今为止,大致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几个阶段。
从总的趋势看,货币形式随着商品生产流通的发生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演变时期。
这一演变大致分为3个阶段:漫长的实物货币形式占主导的时期;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转化、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形式转化;现在和不远未来电子货币将占主导地位时期。
而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基本上有货币本位及汇率制度两条线索。
其中,货币本位制度基本上是沿着金本位制度、金汇兑本位制度直至信用本位制度的线索发展下来的,而汇率制度似乎并没有这种继起关系。
1.1 货币本位制度分类 货币制度既可以分为3类:金本位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又可以可分为两类,即金属本位与信用货币本位,其中金属本位又分为金本位、银本位、复本位。
1.1.1 金本位制度 从英国1813年首先确立金本位一直到1930年左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经历过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又可分为金铸币本位、金块本位和金汇兑本位3种形式:1.1.2 银本位制 银本位从运行原理上看,类似于金本位,只是采用的是银而不是金。
事实上银本位并不十分流行,主要是在一些经济不很发达的国家,如中国。
其最大缺点是价格不稳定,原因在于银矿的分布广,开采成本低。
随着技术革新,产量变动很大,形成了对货币流通的冲击。
1.1.3 复本位制 复本位制是指一国同时规定两种金属金和银同为本位币金属的货币制度。
在复本位制下,金和银都可以自由买卖,自由铸造和自由输出入。
但从各国实行复本第3卷第3期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3,No.3 2005年9月 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 on) Sep t.20053收稿日期:2005-05-09作者简介:李晓阳(1969—),女,四川郫县人,西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制度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
3为通讯作者,男,西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位制的情况看,复本位制下金币和银币并不能同时流通,而是在某一时期实行金本位制,另一时期实行银本位制。
1.1.4 信用本位制 信用本位制度的广泛实行是上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和货币危机的结果之一。
其主要特征是:(1)在流通中执行货币职能的是纸币和银行存款。
(2)各国货币规定的含金量仅是名义的,不能按此单位兑换黄金。
(3)黄金不再是一国货币发行的准备。
在信用本位制度下,一国的货币供应量不取决于该国的金属贮存量,而是取决于一国政府对经济发展或其他因素的判断而制订的货币政策。
在这种制度下,货币创造过程轻而易举,成本费用微不足道,并且受政府不同程度的控制。
1.2 汇率制度 在金本位制度和金汇兑本位制度时期,有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之分;在纯粹的信用本位制度时期,同样也有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之分。
在汇率制度的研究方面,对于加强灵活性而又保持稳定性的方案很多。
有学者建议主要工业国家之间的货币建立一个汇率软目标区,每种主要货币按一特定公式计算出“基础均衡实际汇率”并随主要经济基础指标的变动采取爬行钉住的原则进行阶段性调整,各国货币市场汇率可以在其“基础均衡实际汇率”的上下10%的软目标区内波动。
有学者建议采用主要货币互相钉住各自汇率的方式,各国货币当局执行不抵冲的干预外汇市场的政策,改变有关国家国内货币供给而保持世界货币供应总量和增长率不变。
有学者建议对国际金融交易征收托宾税,以抑制金融投机。
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托宾认为,对外汇交易征收一定比例的税,可以大大减少投机收益,缓和金融市场动荡,且有利于政府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充分就业和公平分配。
托宾1978年提出这个建议时并未引起注意,因为当时外汇交易额不大,且与主流观点不一致。
现在情况不同了,金融市场游资达150万亿美元之巨,每天交易额达数万亿美元,消除金融动荡已经成了金融界和理论界普通关注的问题。
全球托宾税预期收入的问题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当初托宾建议把此税的全部收入用作向第三世界贷款的资金。
现在即使把全球交易量压缩在一个比较稳定的范围内,按5%的税率征收,就会使每个纳税年度世界各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3000~4000亿美元,只要以其中10%~20%作为对第三世界的长期贷款储备资金,也会大大减少对储备货币总量的需求。
有关汇率制度的变迁,是国际经济众多因素演化的结果。
现在总的势头是鼓励资本自由流动,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鼓励I M F成员国货币自由兑换,全球金融一体化。
随着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一体化进程中日益重要的作用(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贸易额上世纪80年代占其G NP的33%,在今后10年超过50%),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进程也在加速。
据统计,1990-1994年,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私人资本增加了4倍,占流向发展中国家全部净长期资金的3/4,而且这些资金流动过去是以银行贷款为主,而现在却方式多样。
在世界直接投资流入中,发展中国家所占份额20世纪80年代为23%,1992-1994年超过40%。
私人资本流入发展中国家增加,部分原因在于这些国家政策和前景的改善。
另外,资本流入流出国家结构的变化,诸如放松市场管制、资产多样化、跨国公司经营的国际化等,也对国际资本市场的一体化更起了重要作用。
金融一体化有利于汇率安排的合作与稳定。
2 国际货币制度变迁的动因2.1 制度变迁动因 国际货币制度变迁作为制度变迁的一种,尽管有其独特性,但是国际货币制度变迁的动力因素仍然具有制度变迁的共性,因而在研究国际货币制度变迁之前,我们需要探究一下制度变迁的共同动因。
根据现有的理论文献可以将制度变迁的动因概括为五类:经济增长推动论、利益格局变化论、技术变迁决定论、技术变迁自我循环论、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互动论。
2.1.1 经济增长推动论 这种假说认为,制度变迁是由于经济增长所造成的,经济增长是推动制度变迁的动力源泉。
舒尔茨和拉坦持这种观点。
舒尔茨(Schultz,1968)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一文中,认为广义的制度是指管束人们的一种行为规则,限制到经济学领域内,制度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服务的供给者,是经济领域里的一个内生变量,因对经济增长动态的反应而发生制度变迁。
尽管如此,舒尔茨也承认并非所有的制度变迁都可以这样来分析,如一些不依赖于经济增长的制度变迁就不是这样。
拉坦(Ruttan,1978)也认为,“制度变迁不仅会影响资源的使用,而且它本身也是一种资源使用性的活动。
制度变迁可能是由对与经济增长相联系的更为有效的制度绩效的需求所引致的”。
2.1.2 利益格局变化论 这种假说认为,制度是经济主体或行动团体之间的一种利益安排,制度变迁是指由于制度环境的变化导致经济主体或行动团体之间利益格局发生变化,通过相互博弈所达成的新的制度安排。
戴维斯与诺斯(Davis and North,1979)持这种观点,他们在《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一文中,认为在现有的制度结构下,由于规模经济、外部性、风险和交易费用等制度环境发生变化,导致经济主体或行动团体之间利益格局或收入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行动团体)预期的净收益超过预期的成本,一项制度安排就会被创新”,即利益格局变化导致制度变迁。
2.1.3 技术变迁决定论 这种假说将技术视作为推动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的动态原因,主张技术变迁决定制度变迁。
持这种观点的有马克思(Marx)及其后的马克思主义者、老制度主义者凡勃伦(Veblen)及其追随者。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生产方式的变化(即技术变迁)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即制度变迁),尽管后者在一定条件下对前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反作用,但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都相信前者是提供社会制度变迁的更为基本的动态力量。
老制度主义者凡勃伦(Veblen)及其追随者阿里斯(Ayres)提出了老制度经济学研究的第一个主要纲领:考察了新技术对制度安排的影响,考32第3卷第3期 李晓阳等: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及启示察了既定社会惯例和既得利益者阻碍这种变迁的方式。
因此,他们也认为,技术是推动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的动态因素,技术变迁导致制度变迁。
2.1.4 制度变迁自我循环累积论 这种学说认为,制度变迁本身是经济发展的动态原因,具有自我循环累积机制,也就是主张制度决定论而否定技术决定论。
诺思与托马斯(North and Thomas,1973)持这种观点,他们反复强调了制度变迁比技术变迁更为优先且更为根本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