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联合组织及其织物
地组织用紧密而简单的组织(平纹); 纵向条纹使用经面组织(3/1破斜纹); 横向条纹使用纬面组织(1/3破斜纹); 纵横交界处,保持条纹连续。
– 上机:
穿综:间断穿法; 穿筘:花筘,以增加纵条纹的经密。
联合组织(11)
二.绉组织
1.
•
织物外观特征:
织物表面有微小颗粒,分散均匀,呈绉效应。
构作举例:
三根成束透孔组织:
– – – 平纹+经(纬)重平联合; Rj=Rw=6(3/3重平); 穿综:成束经纱穿一筘(3入筘)。
•
– – –
四根成束透孔组织:
变化平纹+经(纬)重平联合; Rj=Rw=8(4/4重平); 4入筘;
联合组织(20)
5.
• • • •
构作方法总结:
确定其组织循环纱线数。(2n) 在意匠纸上画出组织图的范围。 在组织图的左下角填绘基础组 织。 按照底片翻转的关系画出其余 的组织点。
联合组织(16)
3.
•
形成蜂巢外观的原因:
在一个组织循环内,存在松紧组织:
– – 平纹组织处:交织点多,织物较薄; 浮长线处:无交织点,织物较厚;
•
– –
平纹组织处,织物表面是凸起还是凹下分两种 情况:
上下经浮长,左右纬浮长-凸; 上下纬浮长,左右经浮长-凹。
4.
•
简单蜂巢组织的上机:
穿综:山形穿法;
联合组织(22)
3. 作图方法:
• 选择基础组织和固结组织:
– 基础组织一般选用4/4纬重平、6/6纬重平等; – 固结组织一般采用平纹、1/2或2/1或2/2斜纹等;
• •
确定两种组织的纬纱排列比(1:1、2:2); 计算Rj、Rw:
– Rj=基础组织Rjj; – Rw=基础组织Rjw×(固结组织Rgw与排列比的最小 公倍数);
一.条格组织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并列配置:纵条纹、横 条纹、方格(小方格)、格子(大条格)。
1. 纵条纹组织
•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左右并列时,各个 不同的组织各自形成纵条纹,称为纵条纹组 织。 织物特征:外观平整,纵条纹界限清晰。
•
联合组织(3)
• 设计要点:
– 两条纹交界处,界限要明显,即分界处 的相邻两根纱线尽量配置成“底片翻转 法”的关系; – 确定每一纵条纹的经纱数时,注意交界 处相邻两根经纱交织点的配置关系。可 在不同组织交界处添加异色、异特的另 一种组织的纱线,以达到强化纵条纹效 应清晰的目的; – 一般单轴织造,因此各组织的交错次数 不能相差太大,以避免经缩的差异过大。 (除双轴织造外的改善方法?)
联合组织(28)
2. 名词介绍:
• • •
• •
色经排列顺序:各种颜色经纱的排列顺序(左- 右)。 色经循环:色经排列顺序重复一次所需的经纱数。 色纬排列顺序:各种颜色纬纱的排列顺序(下- 上)。 色纬循环:色纬排列顺序重复一次所需的纬纱数。 配色模纹图:织物组织和色纱循环配合所形成的 织物外观图。
联合组织(15)
三.蜂巢组织
1.
•
织物外观特征:
表面形成规则的边高中低的四方形凹凸花纹,状如 蜂巢。(斜纹框架+经组织点密集+纬组织点密集) 织物手感松软、丰厚,缩水率较大。它常用于衣料、 披巾、茶巾等。
2.
• • • •
简单蜂巢组织的构作:
选择简单的斜纹组织(1/4, 1/5或1/6)构作菱形斜纹, 作为基础组织; Rj=2Kj-2;Rw=2Kw-2; 在Rj、Rw的范围内作两条对角线(构作菱形斜纹的 方法); 在相对的两个三角形区域内(上下或左右)填绘经 组织点,且与原来的菱形斜线之间空一个组织点。
联合组织(17)
5.
•
• •
变化蜂巢组织:
把菱形斜线所形成的对角线的折线,错开一格 为基础构作蜂巢组织(图2-58 b); 把菱形斜线所形成的对角线顶点拉开一格构作 蜂巢组织(图2-58 a) ; 用两排菱形对角线作基础组织构作蜂巢组织 (图2-58 c) 。
6.
•
设计注意点:
•
经浮长不大于7个组织点,纬浮长不大于9个组 织点; 各根经纱的Fj(经向平均浮长)不要差异太大。
4. 根据组织图和色纱循环绘制配色模纹:
•
若用芯线,应采用两个织轴。
联合组织(25)
六.平纹地小提花组织
1.
•
–
在平纹地组织上配置各种小花纹形成。 小花纹由经、纬浮长组成,或加入特殊外观的 蜂巢。 构作方法:
在平纹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组织点;
增-经起花;减-纬起花;
联合组织(26)
2. 设计要点:
• • • • • • 用综不能超过16页; 连续经组织点3-5,连续纬组织点5-7; 平均浮长不宜差异过大; 每次提综数应尽量均匀; 织物规格保持平纹规格; 尽可能采用平筘。
联合组织(1)
第四章、联合组织及其织物 Combined Weaves
定义: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原组织或变化 组织),按各种不同的方法联合而成的新组织。 分类(外观效应):
条格组织; 绉组织; 透孔组织; 蜂巢组织; 凸条组织; 网目组织; 平纹地小提花组织。
联合组织(2)
确定组织循环的大小:取决于格子大小。 将组织分为四个部分,先按基础组织在左下 角添绘组织点,按“底片翻转法”完成其余 三部分。 B A
A B
联合组织(9)
• 格子组织(大格子组织)
– 由纵条纹组织及横条纹组织联合构成的方格花纹。
联合组织(10)
– 设计要点:
两组织交界要清楚 组织的选择和配合:
6.
• • • •
设计与上机要点:
浮长线一般不超过5根; 经纬纱密度不宜过大; 一般采用4页综的间断穿法; 同束经纱穿入同一筘齿内,每 组经纱间可空一个筘。
联合组织(21)五Fra bibliotek 凸条组织(固结组织):重平+简单组织
1.
• • •
织物外观特征:
正面:由平纹、斜纹或其它基础组织构成纵向、横向或斜向凸 条; 反面:经、纬浮长线; 应用凸条组织构成的织物花型立体感强,手感良好。
2.
•
织物起绉的方法:
•
• • • 利用物理、化学方法对织物进行后处理,使织物表 面形成纵横向或不同花型的绉效应; 利用织造时不同的经纱张力织缩率不同,使织物表 面形成纵向泡泡外观; 利用捻向不同的强捻纱相间排列,再经过后整理, 织表面形成凹凸的起绉感; 利用高收缩涤纶长丝与普通纱相间隔排列,织物可 形成纵向、横向或格形泡绉效果; 利用织物组织——绉组织使织物表面形成绉效应。
联合组织(5)
•
上机设计:
– 穿综照图穿法或间断穿法; – 穿筘要利于条纹界限分明,分界处两侧经纱 不宜穿入同一筘齿内;采用花筘或平筘。
平筘:各条纹经纱密度一致,则各条纹的每筘穿 入数一致,称为平筘穿法。 花筘:各条纹经纱密度有稀有密,则每筘穿入数 有多有少,称为花筘穿法。
• •
应用:棉、毛、丝织物都有广泛应用。 横条纹组织:较少单独应用,作图原则及 方法均与纵条纹相似,只是以不同组织横 向配置。
联合组织(13)
•
绉组织的构作方法:
– 增点法(重合法):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用不同 的方法进行重合。 – 调整法:调整同一组织中纱线的排列次序。 – 嵌入法:以一种组织纱线移绘到另一种组织的纱线间。
分经向、纬向、格形; 经向移绘,当纱线1:1排列时:Rj=两种基础组织循环经纱数 的最小公倍数×2;Rw=两种基础组织循环纬纱数的最小公 倍数。
– 配色模纹的大小等于色纱循环和组织循环的最小公倍 数。
联合组织(29)
3. 配色模纹的表示方 法:
• 分成四个区域:
– 左上方的Ⅰ区表示组 织图; – 左下方的Ⅱ区表示各 色纬纱的排列顺序; – 右上方的Ⅲ区表示各 色经纱的排列顺序; – 右下方的Ⅳ区表示所 形成的织物外观,即 配色模纹图。
联合组织(30)
– 构作方法(绘图):
选择基础组织:大多为简单的、经纬面组织分明的 斜纹或缎纹。 确定起始点位置,以保证对角位置的相同组织的组 织点连续:
联合组织(8)
方法:经向(或纬向)切割,寻找左右(或上下) 对称的切割线,以切割线的下一条纱线为起始纱 线作图。
切割线对称的解释:切割线左右(上下)两根纱线的 单独组织点与上下(左右)距离相等。 举例说明:斜纹:1/3右斜;缎纹:5/2纬缎;
• • •
在凸条之间加入两根平纹交织的经纱; 在凸条中间加入较粗的芯线; 足够的紧度;
联合组织(24)
5. 上机要求:
• • 纵凸条需要反织(底片法),以节省动力; 穿综:
– 分区穿法:平纹穿在前区,芯线穿在后区,其它穿在 中间(P72图2-60(3))。
•
穿筘:
– 两凸条分穿在不同的筘齿内; – 两凸条间的平纹最好分穿在两个不同的筘齿内。
2.
• • • • • •
构成:
由浮线较长的重平组织和另一种简单组织联合而成; 简单组织起固结浮长线的作用,故称“固结组织”; 两种组织按一定的比例交替安排在一个组织中; 重平组织的浮长线不宜少于4个组织点,否则凸条不明显; 固结纬重平的纬浮长线,则得到纵凸条纹; 固结经重平的经浮长线,则得到横凸条纹(不常见);
联合组织(12)
3. 利用织物组织起绉
• • 产生绉组织的原因:
– 经、纬浮线长短不一; – 纵横方向交错排列,经纬组织点参差不齐。
设计要求:
– 采用同面组织或接近同面组织; – 同类组织点不要太集中; – 经纬浮长线不宜过长:经浮长线控制在3个经组织点以 内,纬浮长线控制在4个纬组织点内; – 不宜呈现纵横或斜向条纹; – 各根经纱和纬纱的交织次数应尽量一致(经缩一致), 相差不要太大,以保证单轴织造; – 综框数不超过16页,一般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