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以及整体性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两大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愈来愈大。
(2)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
(3)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思维拓展地理环境整体性特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1)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会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2.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3(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3)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考点一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1.读“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物质交换的一般情况看,图中各代号表示的物质分别是: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⑥_________,⑦__________,⑧__________,⑨_________,⑩_________。
(2)⑥和⑦的交换是通过________作用进行的。
(3)通过“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示意图”,揭示了组成陆地环境的各要素之间具有的关系是什么?答案(1)N、P、K等营养元素和水分植物残体动物残体氧气水分氧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碳(2)光合(3)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考向立意】结合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示意图,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思维过程】结合题干和图示,明确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因素之间内在联系→结合图示中物质和能量流向确定具体物质→最终明确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误区警示】不会对地理事物关联图进行准确判读,致使不能把握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预测展望】结合地理事物关联图,考查地理环境各循环过程,进而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及其意义。
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土壤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1.成土母质与土壤2.气候与土壤(1)寒冷气候→微生物分解慢→有机质积累多。
(2)干燥的荒漠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风化壳逐渐加厚。
3.生物、人类活动与土壤4.地形与土壤(1)山区,导致土壤发生垂直分化。
(2)陡峭山坡,很难发育深厚土壤;平坦地区,发育深厚土壤。
(3)阳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但蒸发大,水分比阴坡差。
(4)迎风坡:水分比背风坡好。
1.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回答(1)~(2)题。
(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A.①B.②C.③D.④(2)不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A.⑤B.⑥C.⑦D.⑧答案(1)A(2)C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水文特征的因素有气候、地貌。
松花江与珠江水文特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流量大小、水量变化、有无结冰期或结冰期长短等方面,这些方面的差异由两地气候决定。
第(2)题,图示影响地貌的因素有水文—⑥、气候—⑤、土壤—⑧和生物。
⑦表示地貌对水文的影响。
考点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完成(1)~(2)题。
(1)图中各地理要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大气环流B.太阳辐射C.地理位置D.下垫面状况(2)近年来该地频繁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是下列哪种因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A.气候B.地形C.植被D.河流答案(1)C(2)C解析第(1)题,各区域的地形、气候、水文和生物等地理特征是由该区域所在的地理位置所决定,是各地理要素形成的根本原因。
第(2)题,植被破坏使水土流失加剧,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这说明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因素的变化,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
【考向立意】结合实例,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思维过程】阅读题干→准确把握其信息,特别是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结合选择项判断结论。
【误区警示】对题干信息获取不准,对选项成因把握不清。
【预测展望】结合自然事象变化,在揭示其发展规律的同时,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整体性的含义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地貌)、土壤、水、大气、生物等要素组成,各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如下图所示:2.整体性的表现(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案例: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整体性(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案例:破坏森林与绿化造林所引发的不同环境效应(如下图示)(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案例:河流中上游植被破坏对下游地区的影响2.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
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判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①土壤水增多②库区蒸发量增大③蒸腾加强④植被覆盖率增加A.①③②④B.②④①③C.①④②③D.①④③②(2)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特征B.区域性特征C.差异性特征D.不稳定性特征答案(1)C(2)A解析第(1)题,修建水库一方面导致土壤水增多,给植被生长提供更多的水分,从而使植被覆盖率增加,进一步导致蒸腾作用加强,水库周围降水增多;另一方面导致库区蒸发量增大,水库周围降水增多。
第(2)题,图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常见的物质循环示意图有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和生物循环示意图等。
物质循环示意图能充分反映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分析时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把握物质循环的本质。
物质循环类型多样,从本质上进行分析是区别于其他循环类型的前提。
例如,地壳物质循环是由岩浆生成各类岩石,然后再回到岩浆的过程;第二,要把握物质循环过程中物质运动变化的方向,关注物质循环的“过程”;第三,要注意物质循环过程中运动和变化的循环性,抓住循环的重要环节。
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若A是绿色植物,则图示含义是()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分解作用D.化合作用(2)图示内容可以反映的森林功能是()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C.减弱噪声,美化环境D.过滤空气,净化大气(3)图示过程的意义在于()①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②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③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空间位置④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1)A(2)D(3)D解析第(1)题,若A为绿色植物,图中含义为光合作用,吸收CO2,放出O2。
第(2)题,图中反映了森林过滤空气、净化大气的作用。
第(3)题,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它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空间位置,把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一、选择题读“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回答1~2题。
1.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2.此图可以说明()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地理环境中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③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答案 1.B 2.C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了碳循环及其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与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密切相关。
第2题,由图可知,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下图示意“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过程”。
据此完成3~5题。
3.若图中的字母和数字序号①~⑥共同构成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则表示沉积岩的是()A.a B.b C.c D.d4.若图中的字母和数字序号①~⑤共同构成了生物循环过程,则表示自然地理环境生产功能的环节是() A.①B.②C.③D.④5.若图中的字母和数字序号①~④共同构成了海陆间的水循环过程,且字母b表示海洋上空,则塑造地表形态最明显的环节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 3.B 4.D 5.D解析第3题,结合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知a、b、c、d分别表示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和岩浆。
第4题,结合生物循环过程,知④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过程,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
第5题,结合题意知④为地表径流,对地表有明显的塑造作用。
下图所示均为“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
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C.丙——土壤贫瘠,水源充足D.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7.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根系发达——常年太阳辐射强B.乙地叶成针状——常年降水丰富C.丙地四季常青——常年温度较高D.丁地生长较快——常年高温多雨答案 6.D7.C解析第6题,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流水侵蚀作用强烈;乙地处我国东北地区,以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为其主要地形特征;丙地主要地理特征为高温多雨;甲地处我国西北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光照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