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桩质量检测报告
工程名称:某项目(试验桩)
现场试验:张三李四
报告编制:李四
审核:审核人
审定:审定人
报告编号:2017-XXX
工程地点:地球村
XXXX年XX月XX日
目录
某项目(试验桩)检测结果书 (2)
一、总概况 (3)
(一)、工程相关信息 (3)
(二)、工程场地地质条件 (3)
(三)、主要检测仪器设备 (4)
二、低应变检测 (4)
(一)、低应变桩身完整性检测技术原理 (4)
(二)、低应变检测结果评价 (4)
(三)、低应变检测结果 (5)
(四)、低应变检测波形图 (7)
三、单桩竖向抗压静载检测 (8)
(一)、检测试验桩的相关参数 (8)
(二)、试验原理、方法及使用仪器 (8)
(三)、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9)
(四)、静载检测结论 (10)
某项目(试验桩)检测结果书
一、总概况
(一)、工程相关信息
(二)、工程场地地质条件
场地地层从上至下分别为:
①杂填土:褐黄,松散,人工新近回填而成,主要以粘性土、风化岩块组成,含少量碎石、块石;表面含少量植物根茎;
②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干强度中等,中等韧性,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泽;
③全风化泥质粉砂岩:砖红色,节理裂隙极发育,上部岩芯样呈土状;吸水膨胀,手捏易碎;下部岩芯样局部风化成砂土样,含少量石英颗粒;
④强风化泥质粉砂岩:砖红色,裂隙极发育,原岩结构基本破坏;岩芯样呈
块状、碎块状,遇水易软化;泥质胶结;中厚层结构;
⑤中风化泥质粉砂岩:砖红色,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样呈柱状、短柱状,柱长10-50cm 不等;泥质胶结,粉粒结构;锤击易碎,吸水易软化;沿节理面可见少量铁锰质氧化渲染;
⑤-1中风化砂砾岩:棕红色,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样呈短柱状,柱长5-10cm 不等,砂砾结构,岩芯夹杂石英较多。
仅02区西南处揭露。
(三)、主要检测仪器设备
二、低应变检测
(一)、低应变桩身完整性检测技术原理
本次基桩桩身完整性检测采用锤击低应变法。
该方法依据一维波动理论,其波动方程为:
22220/(/)0u t C u x ∂∂-∂∂= (1)
式中0C 是弹性波纵波传播速度,也是标志桩身砼强度的参量,它是由材料常数P 和E 所决定的常值:
0/C E P = (2)
方程(1)为双曲线型偏微分方程,有两条相异的特征线,即通过自变量平面
(,)x f 任一点有两条相异的实特征线,方程通解为:
()()u f x ct g x ct =-++ (3)
式中f ,g 为任意函数,“+”号对应于上行波,“-”对应于下行波。
当桩头受到冲击力后,由此产生的应力波沿桩身向下传播,当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桩身中存在的断裂、裂缝、扩颈、缩颈、夹泥、离析等缺陷时,会产生反射与透射。
我们从实测中获得波形图,根据波形、波速、频谱的变化,通过特定的分析软件,可检测桩身的完整性、判定桩身缺陷的程度及位置等。
(二)、低应变检测结果评价
低应变检测桩身完整性判定表
Ⅳ类桩应进行工程处理。
(三)、低应变检测结果
1、本工程3根试验桩中,Ⅰ类桩3根,占试验桩总数的100%,满足设计要求。
2、低应变检测数据见下表。
低应变基桩检测数据汇总表
(四)、低应变检测波形图
低应变桩基完整性检测附图
工地:试验桩序号:1#试验桩桩径:800mm强度等级:C35波速:3910m/s日期:2016-5-13
15.7m
16.2m
13.2m
三、单桩竖向抗压静载检测
(一)、检测试验桩的相关参数
本次静载检测试验桩参数见下表,试验桩在场地位置见桩基平面布置图。
(二)、试验原理、方法及使用仪器
为了比较真实的模拟建筑物实际受荷情况,试验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分级对检测试验桩进行加载,加载采用压重平台反力装置,用混凝土预制块堆成平台。
由超高压油泵站带动3~4台5000kN/3000kN千斤顶加载,荷载量和桩顶沉降量由压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通过RS-JYB桩基静载荷测试分析系统测量和控制(试验装置参见下图)。
1、试验方法如下:
1)、加载分级:每级加载量为检测试验桩设计极限承载力的1/10,第一级按
两倍分级荷载加荷。
2)、沉降观测:每级加载按第5、15、30、45、60min各测一次沉降量,以
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
3)、沉降稳定标准:在每级荷载作用下,每一小时内的桩顶沉降量不超过
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从分级荷载施加后第30min开始,按1.5h连续三次每
30min的沉降观测值计算)。
4)、终止加载条件:当发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即可终止加压:a、在某级荷
载作用下,桩的沉降量为前一级沉降量5倍;b、在某级荷载作用下,桩的沉降
量为前一级沉降量2倍,且经24小时尚未稳定;c、试桩沉降已超过规范允许沉
降量;d、试验最大加载量已达到建设、设计单位要求的最大加载量。
2、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可按下列方法综合分析确定:
-曲线,取其发生明1)、根据沉降随荷载变化的特征确定:对于陡降型Q s
显陡降的起始点对应的荷载值。
2)、根据沉降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确定:取s-lgt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向下弯曲
的前一级荷载值。
-曲线可根据沉降量确定,宜取s=40mm 对应的荷载3)、对于缓变型Q s
值。
4)、当按上述四款判定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未达到极限时,桩的竖向抗压极
限承载力应取最大试验荷载值。
3、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统计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参加统计的试桩结果,当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取其平均
值为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
2)、当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应分析极差过大的原因,结合工程具体情
况综合确定,必要时可增加试桩数量。
3)、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应按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的一半取值。
(三)、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3根检测试验桩的荷载、沉降量汇总表见附表,并依据所测数据和沉降量汇总表绘制Q s
-曲线附后:
s t
-、lg
1、1#试验桩:随检测荷载的加大,检测桩在每级荷载作用下的沉降量较均匀增大,荷载加至9000kN时,桩顶沉降稳定时累计沉降量为21.40mm,Q s
-曲线呈缓变型,lg
s t
-曲线尾部未出现明显向下弯曲直线段,卸载后桩最大回弹量为2.83mm,回弹率为13.2%,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可以确定该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为9000kN。
2、2#试验桩:随检测荷载的加大,检测桩在每级荷载作用下的沉降量较均匀增大,荷载加至9000kN时,桩顶沉降稳定时累计沉降量为12.38mm,Q s
-曲线呈缓变型,lg
-曲线尾部未出现明显向下弯曲直线段,卸载后桩最大回弹量
s t
为2.82mm,回弹率为22.8%,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可以确定该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为9000kN。
3、3#试验桩:随检测荷载的加大,检测桩在每级荷载作用下的沉降量较均匀增大,荷载加至9000kN时,桩顶沉降稳定时累计沉降量为10.27mm,Q s
-曲线呈缓变型,lg
-曲线尾部未出现明显向下弯曲直线段,卸载后桩最大回弹量
s t
为4.01mm,回弹率为39.0%,依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可以确定该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为9000kN。
(四)、静载检测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1#试验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为9000kN。
2、2#试验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为9000kN。
3、3#试验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为9000kN。
4、3根试验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统计值为9000kN,特征值为4500kN。
单桩竖向静载试验汇总表
工程名称:某项目(试验桩)试验桩号:1#试验桩
现场试验:李四张三资料整理:李四
单桩竖向静载试验汇总表
工程名称:某项目(试验桩)试验桩号:2#试验桩
现场试验:李四张三资料整理:李四
单桩竖向静载试验汇总表
工程名称:某项目(试验桩)试验桩号:3#试验桩
现场试验:李四张三资料整理:李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