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依法治县工作会议领导讲话稿

依法治县工作会议领导讲话稿

依法治县工作会议领导讲话稿同志们:今天,我们召开全县依法治县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和全省依法治省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一五”时期依法治县工作,对今后五年法治陆河建设进行动员和部署。

县委对开好这次会议高度重视,19日下午,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法治陆河建设实施意见(2011—2015年)》和《XX 县2011年依法治县工作要点》;县委专门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依法治县工作,审议通过《法治陆河建设实施意见(2011—2015年)》。

刚才,锦才同志传达了全市依法治市工作会议精神,并且作了一个全面、系统的报告,少文同志对政府依法行政作出了部署,我完全赞同;南万镇、河田镇、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安村等四个单位的代表作了经验发言,这些典型经验很值得各地各部门认真借鉴。

此外,会议还正式印发了《法治陆河建设实施意见(2011—2015年)》,这是我县今后五年推进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努力把我县依法治县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下面,围绕全面推进法治陆河建设,我讲三点意见。

一、法治陆河建设的意识要更加强化法令行则民安政强,法令弛则纲乱政衰。

建设法治陆河,是时代的要求,是人民的要求,也是党和政府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的要求。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不断深化认识。

第一,法治陆河建设是大势所趋。

中央历来都高度重视依法治理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多次亲自主持召开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专题学习和研究部署法治建设工作。

省、市也先后多次召开依法治理领导小组以及专题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切实加强法治建设,省委十届八次全会还专门审议通过了《法治广东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5年)》,首次把法治建设工作提升到省委全会的高度来动员和部署。

可以说,无论是从陆河发展的长远大计看,还是从发展市场经济的现实需要看,法治陆河建设都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对此,希望大家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切实加强法制建设,下大力气抓好依法治县工作,进一步形成崇尚法律、阳光行政的良好氛围。

第二,法治陆河建设是发展所需。

公正廉明的法治环境是经济竞争的软实力,也是打造一流发展软环境的重中之重。

省委汪书记4月13日在依法治省工作会议上说: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投资经验表明,跨国公司更看重投资地区的法治环境。

良好的法治环境,带来有序的市场秩序和竞争环境,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投资的安全。

法治是经济社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哪里的法治环境好,市场机制完善,那里就会形成经济“洼地”。

抓法治建设,也是抓发展。

陆河作为欠发达地区,更要清醒认识法治的作用,如果职能部门有法不依,“吃、拿、卡、要”、办事推诿,给了好处乱办事、不给好处不办事,就没有人来投资置业发展,陆河就会成为希望的荒漠,毋谈发展;因此,必须创造良好法治环境,促进政府职能从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营造平安诚信的社会环境,保证投资者投资安全、生活安宁、社会安定,企业才能引得进、留得住,与地方共发展、获双赢,才能破改革之障、立发展之规、强稳定之基,赢得新一轮竞争优势。

第三,法治陆河建设是民心所向。

从微观上看,当前我县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劳动就业、医药卫生、社会保障、林地宅地等矛盾纠纷和问题千丝万缕、纵横交错,已经成为阻碍我县发展的“绊脚石”。

要协调好、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依靠法治,用法律规范各种社会行为、保障人民群众权利、打击和预防各种犯罪、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纠纷。

从宏观看,近年来,我县认真实施依法治县方略,各级各单位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管理规定,逐步实现了制度化管理,各级领导依法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增强;在法律的框架内,全社会广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氛围日益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务公开、财务公开、行政能力和行政效能越来越关注,群众遇事讲法、办事依法、化解矛盾用法的氛围逐步增强,法律已成为人民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现实需求。

二、法治陆河建设的重点要更加突出法治陆河建设,“法”字当头,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从实际出发,积极在全县上下营造“尊法学法、懂法守法、依法用法、普法护法”的良好氛围。

(一)突出以维护法律权威为基础,着力营造“尊法学法”良好氛围。

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尊崇法律、法律至上的理念,推进全社会学习法律,提升法律威严。

一是建立尊法的组织体系。

要完善党委的各项领导制度,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理顺和规范党与国家机关的关系,领导、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推动各项工作在法治化轨道上健康发展;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发挥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选举任免权的监督作用,依法监督行政、审判、检察机关,有所作为、有所立威;要充分发挥政治协商机制在重大决策、联系人民群众的作用,实施民主监督,依法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二是营造学法的浓郁氛围。

要发挥法官、检察官、律师、经济师等法律、经济专家的作用,逢事问法说法学法;要狠抓学法制度建设、法律师资队伍建设和司法所队伍建设,提供学法保障;要采取专门培训、以会代训等方式,加强各部门分管法制教育的领导、职能股室负责人、法律联络员以及各镇站所负责人、换届后的村支书、村主任、村小组长的法律知识培训,营造学法氛围。

三是构建法律惠民机制。

要开展各种法律咨询活动,充分运用互联网等平台,发动人大代表和群众参与法律互动,广泛开展以案说法活动,公开法院审判过程,宣扬法律威严;要鼓励群众依法问政,通过新闻媒体和各种现代通信工具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法律知识,自觉以法律法规规范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依法询问、依法纠正个别部门的不依法行政、不依法办事行为;要扩大法律影响,制定法治规划,推进“法律进村”,扩大法律对全社会的影响力,使法律成为全社会的行为准则,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伸张正义,保障平安、谋求幸福。

(二)突出以建设法治政府为关键,着力营造“懂法守法”良好氛围。

要在政府系统广泛开展法律教育和依法行政教育,注重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建设,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监督地方国家机关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规范行政和执法主体。

要梳理部门职能,按照《行政许可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深化“三乐三从一坚定,四保四治八不乱”的总体思路,梳理、界定各政府组成部门和工作部门的职能,特别是对一些职能交叉的部门职能进行整理,确保法理清楚、主体明确;要提高干部法律水平,抓紧组织行政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和法律考试,确保行政干部懂法守法,提高依法行政意识,提升对法律认知的自觉性,廉洁从政;要营造守法氛围,对不能很好履行法定职能的政府部门和执法部门要公布曝光,严肃教育违规干部,提高全县各级行政主体的法律意识。

二是规范行政和执法行为。

要强化为民执政思想,减少群众办事遇冷脸、遭推诿的不愉快,按照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要求,将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一致的思想贯穿到各个行政部门和各个行政行为;要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强化政府和政法机关的责任意识,切实推动全县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工作状态,提高依法行政与司法公正能力。

加强对容易发生徇私枉法、权钱交易,玩忽职守、执法不作为、乱作为,地方保护、违法干预办案的岗位和环节的重点监督,加大政务公开、审务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的监督力度,把行政执法行为置于人大和社会监督之下,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提高制度建设水平,按“公开、规范、服务、信用、责任”原则推进制度建设,政府行使行政权力要取得法律的授权,符合法律的规定,公平、公正,理性、平等对待群众,按照行政活动必须遵守的步骤、方式、方法、顺序、时限等规则进行,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高效率的优质服务。

同时,信守承诺,全面、准确、真实地公布信息,不随意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对相对人实施信赖利益保护,严格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三是规范对行政违法行为的追究。

要推行首问首办制,发挥人大、政协调研视察发现问题、批评建议督促落实的作用,督促政府建立首问首办责任制,向社会公开行政许可的条件、时限、告知事项、办理程序,启用规范的工作用语和工作礼仪;要推行信访反馈制,及时向群众反馈政府办理信访事项的答复,对违法行政的责任人实行处罚并通过信访渠道反馈情况;要推行责任追究制,对违反规定乱行政、乱作为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实施严厉的责任追究,对被群众有效投诉或被人大、政协、纪委、监察检查发现违规的公务员实施严厉处罚直至辞退。

(三)突出以依法化解矛盾为目标,着力营造“依法用法”良好氛围。

要从完善依法调解制度,提高法律调解效能,完善行政复议制度,完善信访制度等方面引导群众维护自身利益、化解社会矛盾。

一是引导群众界定是非“有法必依”。

当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

要把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基本实践,最大程度、最大广度地向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引导群众以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诉讼、法律调解来解决矛盾纠纷。

在界定矛盾纠纷的是非对错时,注重立足于主动创造稳定,坚持依法办事不动摇、坚持公正司法不动摇,改变“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做法,绝不牺牲司法公正违法迁就,绝不破坏社会的合理秩序和违背公平正义标准向不法行为低头。

二是要求部门处置矛盾“执法必严”。

对政府执法行为实施严格管理,在健全完善各项法规政策的基础上,审查执法主体、执法程序、执法文书、行政处罚等环节的合法性,注重执法过程的公开,加强执法检查,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严格依法处理,维护司法公正;对“两院”司法实施严格监督,支持法院强势司法,依法审查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破解审判“执行难”问题,支持检察院加强公诉、加强职务犯罪和渎职犯罪预防,纠正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摒弃“让行政机关胜诉是支持、让行政机关败诉是添乱”的错误认识,维护政府诚信形象和司法公正形象。

三是引导社会化解矛盾“违法必究”。

实行县领导定期接访制度,有针对性地筛选涉及面广、影响较大的群众诉求进行约访或下访,建立深入基层调研走访化解矛盾机制,引导各部门建立以法律途径化解矛盾纠纷的法治机制。

对群众利益诉求建立挂销号制度,关注、询问、检查相关部门依法排查和处置社会矛盾纠纷工作,按法律规定调整各类矛盾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依靠司法程序解决矛盾纠纷,特别是对当前纵火烧山、私自买卖土地、乱埋乱葬、乱搭乱建等违法行为,必须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对违法者绝不姑息,制裁违法者,保护无辜者,支持改革者,把处置人民内部矛盾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和社会化的轨道,依情、依理、依法化解矛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