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最后还是选择了航母由于航母在战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虽然有波折,但世界各大国最终还是“殊途同归”都选择了航母。
日本将造2.4万吨级航母。
日本新型“22DDH计划”直升机航母与现役的“日向”级直升机航母对比图。
诸多大国为什么选择航母即使从1910年11月美国飞行员尤金·伊利驾驶“柯蒂斯”双翼机,在“伯明翰”号轻型巡洋舰的木制甲板上滑跑升空算起,航空母舰问世也不过百年。
然而,这个相对于其他舰种仍属“年轻”的海上巨型大舰,却走过了一番颇为坎坷的发展之路。
选择航母,又放弃航母,再选择它,不少国家的航母政策历经反复。
但是,由于航母在战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使得各世界大国最终“殊途同归”。
“福特”号航母工程锻件。
空军制胜?战列舰制胜?还是航母制胜?美国航母发展之路颇有代表性美国航母发展的起起落落、反反复复,最能反映出航母的兴衰荣辱。
当年美国飞行员尤金·伊利在“伯明翰”号巡洋舰和“宾夕法尼亚”号巡洋舰上的一起一降,本该引起美国海军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当时战列舰“巨舰大炮”的思想依然占据统治地位,这次起降飞行,更多地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
当美国海军的飞机再次在航空母舰上起降,时间又过去了12年。
更令人遗憾的是,当年力主试验,并主管美国海军航空兵事务的钱伯斯上校在1913年退役了;而创造奇迹的飞行员尤金·伊利不久也在一次飞行特技表演中,因飞机失控而机毁人亡。
对于这位作出卓越贡献的飞行员,当时美国海军只给了区区50美元的抚恤金,直到20年后才追授他一枚飞行十字勋章。
此举,足见早期的美国海军对于航母的轻视与无知。
在一战前后的那段时间里,美国国内充斥着“空军制胜论”的思想。
陆军航空勤务部队副司令威廉·米切尔甚至公然宣称:未来的战争将由轰炸机决定胜负!1921年7月,米切尔亲自驾驶一架战斗机,指挥8架双翼轰炸机进行攻击军舰的模拟试验。
试验结果非常残酷:1艘俘获的德国战列舰和两艘退役的驱逐舰,在航空炸弹的轮番攻击下,沉入海底。
尽管这次轰炸攻击不是实战,但它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海上大型战舰如果没有有效的空中掩护,将十分脆弱。
然而,空军和海军仍互不服气、争执不下,由此埋下了空军轰炸机制胜和海军大舰(包括航母)制胜对立的种子。
实际上,当时的美国海军内部对于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作用,究竟哪个更重要?哪个才是海战真正主力?也存在激烈争论。
多数高级将领坚信:战列舰的厚甲巨炮,仍是海战最终制胜的“法宝”,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关键,航空母舰只是配属兵力。
但也有不少思维前瞻、勇于创新的将领,比如演习黑方舰队中的空战部队司令里夫斯海军少将敏锐地认识到:像“萨拉托加”号配备有飞行大队的大型航母,不应该只作为战列舰的附庸,而应发挥自身优势独立对敌作战。
里夫斯海军少将还提出了一系列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战术,但他却遭到多数人的指责。
面对种种非难,里夫斯毫不妥协,精辟地分析了未来航空母舰的作用和战法,并据理批驳反对者。
由于他的态度和言辞过于激烈,得罪了美国海军中那些把战列舰奉为至宝的高官,里夫斯受到了严厉的批判,职务由一名少将司令降为海军器材检查员。
所幸的是,不久海军便撤消了对他的批判。
两年后,他当上了美国海军司令。
此后一段时间,美国海军对于航空母舰的作用与地位认识有了很大提高。
1941年12月7日,日本航空母舰编队出动大批舰载机袭击珍珠港取得成功,这给美国海军敲响了警钟:航母航空兵已经成为决定海战胜负的关键兵力。
在此后的珊瑚海、中途岛、莱特湾等大规模海战中,美国海军也不断尝到有效运用航母编队的甜头,并最终彻底摒弃了以战列舰为核心的决战理论。
同时,美国海军还摸索出了以航空母舰为主,采用战列舰予以配合的战役战术。
这个从实战中总结出的经典思想,深刻影响了二战中后期,乃至战后美国航母的超速发展与运用。
二战后不久,美国航空母舰发展受到一次不小的挫折,此事件后来还被戏称为“海军将领造反”。
1949年5月,狂热支持发展空军轰炸机的美国国防部长约翰逊断然决定:停止建造开工仅5天的“合众国”号大型航母,以期用省下来的经费集中购买B-36重型轰炸机。
此举立即遭到一些美国海军将领的公开批评,不少人甚至愤然辞职,但最后的结局仍是海军航空母舰停工。
但很快,美国最高当局就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及时予以补救,1952年7月,美国动工兴建了“福莱斯特”级航母的首制舰“福莱斯特”号,连同此舰,该级航母先后建造了4艘。
“福莱斯特”级舰使用了多项新试验成功的关键技术,并成为后续航母设计与建造的典范,还为其他国家航母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接着,美国海军又吸取“福莱斯特”级航母的建造经验,研制、建造了4艘性能更出色、吨位更大的常规动力航母。
此后,美国海军依然没有歇步,接连服役了1艘“企业”号和10艘“尼米兹”级核动力大型航母。
目前,美国在役共有11艘大型航母,从数量、性能上,把其他国家的航母远远甩在后头。
但是,美国海军并不满足现状,正在全力发展性能更优、满载排水量均超过10万吨的“福特”级核动力航母。
苏联"基辅"级航母。
换一任领导就换一种思路,同一领导的想法还老变,苏联的航母发展之路极其曲折比起美国,苏联的航空母舰发展之路更为艰难曲折。
苏联政府及军方高层对于是否建造航母,长期争论不休,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个别决策者对航母的认识摇摆不定。
十月革命后不久,苏联海军曾计划将未完工的“伊兹马伊尔”号战列舰,改装成能搭载40~50架舰载机的航空母舰。
后来,苏联政府正式决定于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建造一艘航母,但很快这一项目就被取消。
1938年之后,当时的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提出:要在几年内建造4艘航空母舰,并在1942年~1943年间建造出第一艘,甚至设计图纸都已基本绘制完成。
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卫国战争,使得这一计划再次付之东流。
二战时期,苏联曾俘获德军一艘未完成的航母“格拉夫·齐柏林”号,后来却下令将它作为靶舰。
二战后,斯大林关于发展航母的思想继续变化着。
他先提出到1956年,苏联海军要建成12艘航空母舰。
根据斯大林的提议,苏联海军制定了一个计划:在1945年~1955年的10年内,建造4艘大型航空母舰和4艘轻型航空母舰。
然而,斯大林很快又否定了这项计划,并指出:苏联海军重点实施近海防御战略,其主要任务是抵御西方从海上进攻苏联本土,支援陆军作战,破坏敌人海上交通线。
因此要重点发展水面舰艇和潜艇,而不是航空母舰。
但没过多久,斯大林又同意建造两艘小型航空母舰。
于是,时任苏联海军总司令的库兹涅佐夫急不可耐地对外宣布:航空母舰很快将动工兴建。
可惜,斯大林突然去世,而上台的是信奉导弹至上论的赫鲁晓夫,建造航母计划再次被打入“冷宫”。
赫鲁晓夫认为:航空母舰如同“海上活棺材”,完全是“海上移动靶子”,在核时代海军将无所作为,从而下令退役和销毁大批已建和正在建造的大型水面战舰。
结果,坚持发展航母的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被免职,大笔用于建造航母的经费被挪至发展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远程轰炸机上。
直到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之后,苏联高层才深刻认识到,航母对于保护远洋海上航线,以及探测和打击处于远海的美国战略核潜艇的能力。
1964年,赫鲁晓夫的继任者勃列日涅夫上台,他提出有别于赫鲁晓夫的战略:既要准备打核战争又要准备打常规战争,并决定,在优先发展核武器的同时,把发展海军放在突出位置。
自此,苏联海军才开始“名正言顺”地走上建造航母之路。
1967年,苏军第一代直升机母舰首制舰“莫斯科”号在黑海舰队列装。
1970年,第二代航空母舰“基辅”级航母开工建造。
1983年,第三代航母第一艘“第比利斯”号开始铺设龙骨。
到1991年年底,苏联海军先后共建造过9艘航空母舰。
然而,苏联的解体,使得多数航母命运凄惨:或提前退役,或转卖他乡,或拆毁贱卖。
而继承苏联主要海军力量的俄罗斯海军后来仅保留了一艘采用常规动力的“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航母,并将其配属在北方舰队。
冷战后的俄罗斯经济实力急剧下滑,军费大量被削减,因此俄海军不得不从全球收缩。
此后,俄海军不仅未能再建新航母,甚至其仅存的一艘排水量6万吨左右的“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航母,也经常卧港休息。
不过,这些年俄罗斯经济有所复苏,军费也有所增加,加之普京和梅德韦杰夫格外重视海军,使得俄海军建造航母的热情再度高涨。
俄罗斯海军司令弗拉基米尔·维索茨基曾多次信誓旦旦表示:下一步,俄海军将设计和建造6艘满载排水量5万~6万吨的核动力航母,并在该级航母上装设蒸汽弹射器。
采用跃飞甲板方案的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效果图。
英国发展航母力不从心的窘态尽显大英帝国海军曾获得世界第一海军的桂冠,其航空母舰数量也曾全球第二。
不过,二战之后,英国航母风光不再,虽有重振之心,却常感心有余而力不足。
1940年11月11日,英国“光辉”号航母及“剑鱼”式舰载机对意大利塔兰托港内舰船进行袭击,意海军1艘战列舰被击沉、两艘战列舰遭重创、多艘巡洋舰和驱逐舰被击伤,而英军仅损失两架舰载机。
英国航母及舰载机首创的夜袭战法,后来被日本航母及舰载机充分借鉴与采纳。
1941年,英国航母及其舰载机频频显示威力,在围歼德国最大战列舰“俾斯麦”号的战斗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战后,英国海军日渐式微,其航母数量和吨位每况愈下,但英国依然对航母及舰载机技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光学助降装置的发明与运用,斜角飞行甲板的提出与使用,蒸汽弹射器的发明与使用,升降装置的优化设计与安装,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的搭载与运用……这些都凸显了英国人对世界航母及舰载机的独特贡献。
但是,如此众多的世界第一,并没有给英国海军留下多少耀眼的“光环”。
二战结束时,英国海军虽然还拥有52艘航母,在船台上也停放着待建的15艘航母,但很快便因国力衰弱,经费拮据,而被迫出售或拆毁了大量航母,就连许多即将完工的航母也停工下马。
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英国航母发展的低迷期。
l966年2月,英国国防大臣宣布了一项惊人决定:英国海军要将全部航母退役。
果真如此,英国海军就将沦为与航母无缘的地区性海军。
所幸的是,三个重要原因挽救了英国航母:第一,苏联咄咄逼人的海上进攻态势,尤其是苏联海军各类核潜艇数量激增,以及对北约所产生的水下战略威慑加大,使得英国急需建造与发展一种能搭载批量反潜直升机的母舰,以大幅提高其搜寻和打击苏联水下战略核潜艇的能力,于是英国政府批准建造直升机反潜巡洋舰。
第二,几乎同时,技术基础雄厚的英国宇航公司为皇家空军研制了一款“鹞”式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而皇家海军认为此款战斗机稍加修改,即可搭载于直升机母舰,使其作战能力倍增。
第三,苏联海军此时也开始在“基辅”号航空母舰上尝试使用雅克-38“铁匠”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