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舞蹈作品赏析》期末考核论文
浅析舞剧《朱鹮》的艺术特征
学院:音乐学院
专业:音乐学(舞蹈教育)
班级: 2014级4班
******
学号:************
关键词:朱鹮,艺术特征
摘要
朱鹮,象征幸福吉祥的美丽珍禽,被称为“吉祥之鸟”。
在很久以前的农耕时代,朱鹮与人类和谐共处,相伴相生。
在人类的记忆深处,朱鹮是一种多情的鸟类,它们矜持、典雅、洁净、高贵,同时也敏感、脆弱和多疑。
那时节,朱鹮与人类是多么亲近友善,多么情意绵绵。
不知自何时起,“吉祥之鸟”渐渐淡出了人类视线。
人类在向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奔跑中,不经意间忽略了朱鹮生存环境的恶化。
野生朱鹮繁衍所必须的蓝天净水和宁静自然的栖息生态,已经变得越来越狭小,越来越险恶了。
仅仅不到100年,野生朱鹮种群便已宣告濒临绝迹。
本文将深入舞剧《朱鹮》的故事去了解在我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前言
本文以央视网,星光大剧院,央广网等诸多媒体的阐述以及《大舞台》2016年第Z2期的概述入手,深入探讨舞剧《朱鹮》的艺术特征。
在呈现朱鹮纯美、典雅、洁净、高贵的背后,彰显启示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灵平等和共处的理念,启发对人类与其他生灵和自然环境休戚与共关系的思考--但愿,守望的不只是人类自己的家园,而是共同的美好家园。
一、舞剧《朱鹮》的创作背景
“朱鹮戏新藻,徘徊流涧曲” ,“因风弄玉水,映日上金堤” ,“翩
翩起舞兮朱鹭,来泠春塘栖绿树” ……象征幸福吉祥的世界珍稀鸟类朱鹮被
誉为“吉祥之鸟” 、“东方宝石” ,其特有的羽色和秀雅的体态以及起落
时的翩翩舞姿,为历代诗人所吟咏赞叹。
朱鹮又称朱鹭、红鹤、朱脸鹮鹭等,
20世纪60至70年代,各地均无再现。
直至1981年夏才在陕西洋县重新发现
仅残存的7只野生种群。
后经过划建朱鹮保护地和我国科研人员开展人工繁育,现在朱鹮数量已经达到了2000多只。
1985年,中日两国签订了《中日共
同保护朱鹮计划》,共同推动朱鹮的繁育和保护。
深入了解朱鹮种群曲折的繁育之路后,陈飞华深受触动,更是感慨人类
在拯救朱鹮过程中的跨越国别、跨越民族的携手合作。
这更加坚定了用舞蹈
艺术触发人类思考与其他生灵和自然环境休戚与共的决心。
“古代时的朱鹮
和人,和今天农村鸡鸭鹅与人的关系一样祥和。
然而,人类在向现代化与城
市化的快速奔跑中,不经意间忽略了朱鹮生存环境的恶化。
脆弱的朱鹮繁衍
所必需的蓝天净水和宁静自然的生态,已变得越来越狭小,越来越险恶了。
我们希望通过朱鹮曾经的失去,表达人类永久的珍惜,希望今天我们守望的
不只是人类自己的家园,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的美好家园! ”陈飞华说。
正是带着这样深沉的思考,陈飞华找来了一流的创作班底,让沉淀并孕
育了4年的《朱鹮》终于“起飞”了。
佟睿睿编导、郭思达作曲、罗怀臻编剧,青年舞蹈家、上海歌舞团首席演员、国家一级演员、《舞林争霸》人气
明星朱洁静、王佳俊领衔主演,舞剧《朱鹮》主创团队可谓阵容强大。
更重
要的是,他们在近四年时间里,创作研讨20余次,数易构思,并实地赶赴陕
西洋县、日本佐渡创作采风,深入了解朱鹮的生活习性,收集影音资料,丰
富创作积淀,确保《朱鹮》“飞”得更高。
朱鹮是东方的,她一定属于中国舞。
《朱鹮》以国际珍稀保护鸟朱鹮为题材,表现人类在近代社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与自然、与环境、与各种生灵相伴相生休戚与共的同命关系——从久远的农耕时代开始,朱鹮与人类和谐共处、相伴相生;步入近代,随着人类在向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奔跑中,不经意间忽略了朱鹮生存环境的恶化,野生朱鹮繁衍所必须的蓝天净水和宁静自然的栖息生态愈加险恶,朱鹮种群濒临绝迹;到了现代,中国陕西洋县最后7只野生朱鹮的发现,“吉祥之鸟”再次回归人类视线,在人们越来越自觉的精心保护和悉心呵护下,朱鹮出现了物种复苏的吉祥征兆。
舞剧《朱鹮》讲述的是古代一位朱鹮仙女爱上了村庄里的一个樵夫,由于天庭规定仙凡不能相恋最终只能分开,临别时留下一片羽毛作为信物。
千年后(近代)由于人类拓展空间破坏了朱鹮的生存环境导致她们即将灭绝。
转世为记者的樵夫因羽毛再次想起了仙女,但是一己之力无法拯救他心爱的仙女和其他人。
时光流转记者晚年来到了博物馆,看到了学校的老师带着学生前来参观已成标本的朱鹮。
记者想把羽毛还给朱鹮,恍惚间仙女再度出现与他一起共舞了一番。
二、舞剧《朱鹮》音乐与舞蹈的艺术特征分析
(一)音乐的沉重之美
该剧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郭思达的作曲部分。
他把西方的交响乐和中国的民乐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音乐中既有东方古典的美感又有沉重肃穆的历史感。
整个舞剧我最喜欢的也是音乐,中国的尺八琵琶竹笛二胡等乐器配合着剧情递进穿插在配乐中格外好听,加上交响乐特有的恢弘的感觉,把气氛烘托的恰到好处使整个舞剧赏心悦目。
我平时看电影也是比较注重音乐的,听到好听的音乐会老泪纵横。
这次音乐加上好看的布景以及荡气回肠的故事和演员精彩的演绎可谓相得益彰。
(二)舞蹈述说的故事
虽然整个舞剧里没有一句台词,但是通过舞者们的肢体语言表达还是能理解整个故事的剧情。
无论是像牛郎织女在河边相遇的套路还是男主无法拯救女主的
伤心欲绝,以及由于生态环境破坏朱鹮无处安身逐渐灭绝等情节都一览无余的展现在观众的眼前使人身临其境一般。
结局里老年男主在博物馆再次与女主共舞,暗示了希望朱鹮这个物种能在大自然再次复苏繁衍生息看到她们美丽的身影的美好愿望。
整部剧演员们优雅曼妙的舞姿非常美轮美奂,音乐让人听得如痴如醉,剧情中朱鹮的孤独无助男主的悲痛欲绝让人动容。
而音乐那种古典的美感不输日韩欧美的音乐,就像李善姬的《姻缘》那种彷佛有画面感的如泣如诉让人听后能感同身受不禁热泪盈眶。
这种以爱情传说形式的环保题材舞剧用来教育人们共同提高保护动物的观念比普通的说教我觉得更让人印象深刻。
三、舞剧《朱鹮》舞蹈结构的艺术特征
《朱鹮》究竟美在何处?
舞剧《朱鹮》主题上关注环保、关注生态,形象上塑造典雅、高贵,动作语言上传递亲和、友善,结构上淡化故事、冲突等。
在于平看来,一方面,《朱鹮》在结构上淡化了故事、冲突,是引来业界不同看法的关键处,但这恰恰是作品美的奥妙,使其可以更多地关注舞蹈本体,所以给人唯美、震撼之感。
另一方面,《朱鹮》的主题、形象以及传递的生态关怀有善的内涵,还有人与自然靠近的真的期盼,从而让几乎所有看过《朱鹮》的观众都有种难以言传的山长水远、风轻云淡之感。
于平认为作品依然有提升空间:“如果把这部作品创作比作画一条龙,当下的感人之处是点睛,但龙脉还可以再琢磨细化,比如可以借鉴经典芭蕾舞剧的结构方式,把目前的两幕戏各自分为两场,让叙事更清晰、流畅。
”
赵汝蘅用“讲究”来评价《朱鹮》之美。
“芭蕾一辈子追求的就是讲究,在我第一次看《朱鹮》时已经觉得它是非常讲究的了。
它的讲究不仅仅在于舞台上的动作设计,而是一气呵成。
打开大幕,色调、舞蹈、灯光等是个统一体。
而现在有些作品不统一,各玩各的,拿到台上感觉特别隔,所以讲究是这部舞剧的精华。
”但按照精品的标准,赵汝蘅直言会更挑剔。
“《朱鹮》尽管美,尽管讲究,为何还不那么感动人?作为舞台剧,它还是有欠缺的地方。
”赵汝蘅指出,该剧在结构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芭蕾舞剧浪漫主义时期代表作《仙女》《吉赛尔》的故事很简单,但是说得非常清楚。
好的结构,可以让观众看完后感到激动、感动。
结语
"为了曾经的失去,呼唤永久的珍惜"
人体是最为极致的艺术,一人一舞一足一条,脚尖的一抹红,头顶的一片天,精灵般演绎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别让后代在博物馆里看到更多生灵的标本。
舞剧《朱鹮》前半场是灵动的、雀跃的、悠然的,后半场是惊恐的、不安的、哀伤的,但是不管什么背景和氛围,在我眼里,她们哪里是演员,分明一只只活灵活现的生灵在大自然里律动~第一次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舞蹈演员的肢体魅力,还是蛮感动的。
印象最深的是有位群演的脖颈部功底,那敏捷、俏皮、有力的一次次摆动,真把朱鹮这物种演到出神入化了!虽然我大概没见过真正的朱鹮,可是它们在我心里再美也不过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