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与雄

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与雄

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与雄内容摘要:曹操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反面人物,被无数的世人所误解与唾骂。

许邵因此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可谓名副其实,一语中的。

尽管如此,也不能不承认曹操治理国家的雄才,毕竟只有曹操这样的强势人物才能统一各个封建割据的地方政权,实现政治统一。

许邵因此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可谓名副其实,一语中的。

所以我们也不能简单用“好人”和“坏人”来评判他。

《三国演义》中确实地把曹操定义在一个奸雄的位置,偏重于“奸”的塑造,但也算是英雄。

小说把曹操的反面形象推到了极致。

但在曹操的身上集中了“奸”和“雄”的统一。

这种统一始终贯穿整部书。

也正是如此,曹操形象才会在每个人的心间,既让人恨,又让人喜爱,从而成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反面典型。

关键词:曹操英雄奸雄三国演义正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极富文学艺术价值的小说,在中国家喻户晓,在世界各国也广为传播。

《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的人物。

如: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张飞、关羽、周喻、鲁肃等等。

这些人物皆可以称得上当世的英雄。

在这众多英雄人物中,性格最为复杂的要算曹操了。

曹操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反面人物,被无数的世人所误解与唾骂。

作者罗贯中大力宣扬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为代表的忠义---忠于汉室的义,表现出强烈的汉家为、全书反对曹操政治道义的倾向,将曹操刻画成为一个残暴不仁、玩弄权术、奸诈狡猾的封建时代靠军事起家的诸侯。

尽管如此,也不能不承认曹操治理国家的雄才,毕竟只有曹操这样的强势人物才能统一各个封建割据的地方政权,实现政治统一。

所以我们也不能简单用“好人”和“坏人”来评判他。

《三国演义》中确实地把曹操定义在一个奸雄的位置,偏重于“奸”的塑造,但也算是英雄。

小说把曹操的反面形象推到了极致。

但在曹操的身上集中了“奸”和“雄”的统一。

这种统一始终贯穿整部书。

也正是如此,曹操形象才会在每个人的心间,既让人恨,又让人喜爱,从而成为一个千古不朽的反面典型。

一、曹操的基本特性的一面——当世英雄。

公元190年,既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东汉末年,中央政府当局管理混乱贪污腐化相当严重,逐渐失去了对大局的控制,国家四分五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得以纷纷起义以求生路,新生地主阶级不断的发展军事力量,以镇压起义军为由扩张各自势力,诸侯间互相战争不休,整个乱世万象。

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格局下,有着远大政治抱负的曹操挺身而出顺势而上,用他的超人智慧与过人胆略力挽狂澜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成就了一番永垂万世的功业。

明朝作家罗贯中笔下的曹操,主导方面仍不失为东汉末年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是统一北部中国的英雄。

他的英雄本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政治上1、师出有名,掌控大局当时,四方诸侯割据,各自拼命发展势力,国家政体基本瓦解,但是汉王室虽然影响力微弱但是仍然存在。

汉王室成了召集礼教思想统治下官员与民众最好的大旗,曹操非常聪明的举起了汉王室的旗帜,顺理成章的走上了政治捷径。

在那些诸侯还没有足够资本和名分称王称霸的时候,奉天子以令不臣就成了可知他们的最好方法。

曹操知晓师出有名的政治成本与风险是最低的。

在曹操与孙权、刘备进行赤壁之战的时候,张昭就曾经向孙权说过,现在曹操顺着长江往下走,是以天子的名义来打压我们,我们要和他对抗就是对抗天子,所以我们不能够和他打,还是以降为好。

这是政治上的主动权掌握在曹操手中,由此可见此人的谋略。

虽然后来孙权在诸葛亮、鲁肃和周瑜的劝说下,终于与刘备联合共同抗击曹操,并且最终打败了曹操。

如果不是鲁肃带诸葛亮、周瑜来劝说,鲁肃自己也竭尽全力地劝说孙权,孙权可能早就投降曹操了!在如此一个世事纷乱、社会秩序缺失的背景下,这一方法的运用无疑使曹操取得领先政治优势。

2、重视人才,唯才是举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对人才求贤若渴,极力搜罗,加以重用。

这一点在《三国演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攻打徐州时,关羽被俘。

为了收买关羽人心,降伏关羽为其所用,曹操不仅厚待关羽,还送他绝世好马、送他巨额金钱、给他高官、贵族爵位职务。

在关羽得知刘备的行踪后,要背叛他时。

曹操并亲自为关羽送行,并且赠送足够的盘缠、上好衣物。

“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这些三国成语,成就了关羽的千古美名,同时也成就了曹操护才、爱才的美名。

刘备三顾茅庐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却很少有人知道曹操两次恭请荀彧的故事。

曹操求贤若渴,去请教一个老和尚,询问能够助他打天下的人才,老和尚给他一个锦囊,让他到许昌时有人指名道姓骂他时,打开就可以了。

曹操到了许昌,曹仁带着兵士到处掠夺,这个时候,许昌城门上出现一张布告帖子,是骂曹操的,落款是荀彧的名字。

曹操非常生气,但他忽然想起那个锦囊,就拆开来看。

是一个以荀彧为谜底的字谜,曹操转怒为喜,派大将曹仁去请荀彧。

可是荀彧避而不见。

曹操只得亲自去邀请他出山,礼数周全、好言说尽、口水说干、他才出来的故事。

由此可以曹操这种识才、爱才、重才之心,可见一斑。

3、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曹操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制和租调制,以恢复和发展生产。

由于连年战乱,民众流失当时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为了强兵足食,克敌制胜,认真总结西汉以来在西域实行军事屯垦的历史经验,在边境和军事重镇及土地肥沃、水利事业发达地区全面推广,使其成为一项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性措施。

同时,在建安9年(204年)颁布了新的租调制,其实就是一种新的赋税征收制度,来取代东汉后期繁重的未成年人、成年人的人头税。

曹操的租调制,较东汉时期的剥削量相对减少,农民负担有所减轻,对促进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4、胸襟广阔,大家风范《三国演义》小说中出现了众多英雄好汉,形象各异各有特色,然而谈到胸襟气度这方面,只有曹操一人敢称宰相心胸可容天下。

曹操实属性情中人,多年的军旅生涯无人相伴帐内,男儿本色也就此显现。

在第二次征战宛城(现河南南阳),面对兵力强大的曹操,张绣只好投降曹操。

可偏偏曹操醉酒后一时兴起,非要找个女人相伴,而听说张绣的婶婶(既张绣的叔叔张济之妻)相貌娇好身材婀娜,就动起了歪念头。

派兵把邹氏(张绣之婶婶)带回帐中,但邹氏一见是仪表堂堂、气度非凡的伟男曹操,心也愿意,真是佳人英雄天生绝配。

可降将张绣认为这有辱张家门风,密谋之后便反叛曹操,打死曹操大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大败曹操。

中年丧子之刻骨痛、军旅爱将陨落之痛,曹操何曾能忘!但是,曹操毕竟胸怀天下抱负远大,而张绣确实是那个时期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如果能收服张绣、善用张绣对他一统天下的事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因此在第三次征讨张绣时不计前嫌、搁置下个人恩恩怨怨,宽恕了他。

我们再来看看官渡之战胜利后,曹操发现了大量自己的部属与袁绍暗通的书信,曹操手下大将建议将其抓捕,但曹操让人将这些书信全部焚烧,不再加以追究。

足见其开阔的胸怀和豁达的气度。

(二)军事上1、赏功罚罪,严正不苟。

曹操治理军队十分规范,纪律严明,令行禁止。

在征讨张绣时曹操颁布了凡是践踏麦田要斩首的禁令。

他要保护农民,谁的马如果踩了麦田那可是杀头的罪,所以曹操的那些骑兵全部下马步行,一只手牵着马,另外一只手用武器,用戈啊什么的东西把麦子护住,小心翼翼地走。

曹操自己没有下马,结果马惊了,一家伙跳到麦田里面,曹操的马践踏了麦田。

曹操马上下马,把军法官叫来问,该当何罪?军法官说,杀头。

曹操说那就请你行刑吧。

唉,那怎么可以呢,反正古代有这个传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法不施于尊者,统帅怎么能够杀头呢。

曹操说那没有办法,那就割下一把头发吧,自己拔出剑来把头发割了一片扔在地上,表示受过罚了。

可见曹操治军之严。

在淯水兵败后,夏侯敦的手下兵勇趁乱掳掠,受到于禁严历制裁。

被制裁者十分不满,反而诬告于禁带兵造反。

然而于禁依然如故竭尽全力整顿军马粮草迎战张绣。

战后,曹操重赏了于禁,任命于禁将军为益寿亭侯,同时处罚夏侯敦治军不严之过。

这可算是做到了赏罚公平。

2、足智多谋,指挥若定曹操的机智,在《三国演义》中也是屈指可数的。

曹操在官渡之战时,在去救援白马的路上,忽然探子来报,前面有刘备、文丑的军队。

曹操问,多少人?探子说,5000轻骑兵。

当时曹操人数很少,只有1000来人,于是他命令自己的将士下马,将辎重、器械全放在路上,他的部将十分不解。

结果刘备和文丑的军队一来到,一看地上有这么多好东西,都争着抢,这时候曹操说,上马!把刘备、文丑的军队打得大败,刘备逃走,文丑被杀。

曹操攻打西凉马超时,曹操连连大败。

此时,韩遂领军来助马超破曹。

曹操手下众将一看形势不妙,而曹操确说这是打败马超的最好时机。

曹操使用离间计使得马超与韩遂相互猜忌。

韩遂降曹,大败马超。

不体现了他过人的智慧。

曹操的指挥才能,在《三国演义》无不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官渡之战时,袁绍起兵七十万攻打曹操,曹操当时只有七万人马迎战。

力量对比如此悬殊,超乎想象;曹操信念坚定,与其周旋。

最终在这个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案例中一举歼灭袁绍,统一北方。

在以后大小战斗中,曹操总是指挥若定,胜不骄,败不馁,屡出奇计,或转败为胜,或化险为夷。

3、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曹操是一个事必躬亲的人。

具体表现:在董卓进京独揽朝纲后,给整个朝廷带来了巨大灾难,文武百官处境狼狈。

然就在满朝公卿相聚一堂,谈虎色变你闹我苦之际,曹操却击掌大笑,问能哭死董卓?决意冒杀身灭族之险谋刺董卓。

虽然刺杀失败但却机灵的逃走。

而火烧乌巢这件事情就更加凸显了他的亲历亲为。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其区区七万人对峙袁绍的七十万大军,仍然意志坚定。

而曹操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在淳于琼带兵驻守乌巢后,虽然知道突袭凶多吉少、变数很大,但是曹操仍然决定亲自率5000精骑乘夜抄小路奔袭乌巢。

正是在曹操置身其中、亲自督战的精神感召下,他的兵士哥哥勇猛无敌,放火烧粮,把淳于琼一万多兵力杀得落花流水,把一万多车的粮草烧了个一干二净,至此,成为官渡之战的转折点,奠定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二、曹操的“奸”一提起“奸雄”,妇孺皆知在《三国演义》中讲的是曹操。

在小说第一回曹操一出场就表现出其“奸”的一面。

许邵因此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可谓名副其实,一语中的。

曹操是诡诈残暴的大奸臣。

他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终归是封建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地主阶级,封建统治阶级中的英雄人物,他也不可避免的有着特定历史烙印,罗贯中也活灵活现的描绘出来了,写出了他奸的一面。

1、虚假伪善,奸诈狡猾年轻时候的曹操和袁绍耍得非常好,都喜欢装扮成游侠的形象到处巡游。

据说有一次,曹操与袁绍二人在别人结婚时去抢新娘子。

为了转移视线,曹操在门口大喊:“有贼了,快来抓贼!”,然后一把背起新娘子就往外溜,背不动了就丢给袁绍,哄他来背。

结果害得袁绍掉落到里,曹操不但不救,反而对来人说小偷就在这里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