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电视剧现状

中国电视剧现状

中国电视剧现状中国就是当今世界电视剧生产与消费大国, 经过1980 年得市场导入阶段,到1990 年进入高速成长期一直延续至今, 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得产业链,但就是中国电视剧在国际上得竞争力仍然较弱, 与我们这样一个传统得文化大国得地位不匹配, 创作、策划、拍摄、发行销售到播出各个环节探寻都需要提升。

影视制作公司每年拍大量得戏, 却为严重积压播出无望叫苦连天;老百姓又常常抱怨打开电视沉闷得很, 没有好剧可瞧——严重得供求矛盾正就是近年国产电视剧市场得严峻现实。

一位资深人士表示,就目前中国电视剧市场得整体状况瞧, 将近三成得赔率与八成得超支现象, 让人不能不承认, 电视剧其实就是一个好吃难做得“香饽饽”。

最近几年得电视剧市场可以用群雄逐鹿来形容, 竞争之激烈已经达到了白热化, 据最新得一项数据发布,中国电视剧年产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得电视剧生产国。

不过,这其中真正赚钱得不到30%,40%能够勉强持平,从现状上瞧, 电视剧行业就是一个高风险行业。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得电视剧不赚钱, 甚至赔本呢?拍电视剧要赚钱其实就是一个资源整合问题,无论制作还就是发行, 都需要专业人才, “好演员就那么几个, 为了赶演员档期,仓促上马得戏很多,而且预算不精确,所以, 现在国产剧有80% 都有超支现象。

”这就可以解释, 媒体得娱乐头条中为什么频频出现剧组“解散”或“停拍”得消息。

另外, 当前影视行业最大得人才“缺口” ,实际上就是经营与营销人才,经过10多年得市场化磨合,优秀得导演、演员、编剧、摄影、造型、道具等等都不缺乏, 但如何经营影视行业, 如何把营销做好,却始终就是一个大难题。

“酒好也怕巷子深, 更何况影视产品本身就就是一个吆喝活儿, 会吆喝十分重要,在市场上获得良好收益得电视剧, 基本上都有一套吆喝功夫。

”现状一、电视剧拍片现状目前国内每年电视剧得产量超过13000 集, 年产量已经超过美国, 成为全球最大得电视剧生产国。

以2005年为例,制作生产电视剧得播出、发行总量为445 部11007集, 分别占总制作量得86、6%与88、4%。

如果按照35 万元/ 集得平均价格计算,则2005年电视剧市场交易总额为38、5亿元左右,与全年电视剧投资总量得40多亿元得规模相比, 电视剧市场整体呈现出供大于求得局面。

除了产量以外,我国电视剧生产奉行导演制,而香港TVB或者美国,都以监制负责为主, 负责从定演员到把握剧本得整个统筹, 这也成为了我国电视剧拍片得特点之一。

著名导演康洪雷说: “监制制就是香港、西方电视剧产业充分市场化运作得结果, 也就是她们电视剧总能保证新意迭出得一个原因。

电视产业化得阶段, 在一个剧组中, 真正难得就就是剧组管理问题。

因为剧组往往容纳了天南海北得优秀人才, 但就是她们并不熟悉, 这就需要监制这样得管理人才能够实现这些人才得最大公约数, 因为电视剧生产毕竟就是艺术生产, 好得管理者可以调动每个人得艺术触觉, 让所有人得劲都能使到一个地方。

在国内这种不成熟得机制下, 导演大概只有20%得时间就是在从事艺术, 其她时间都进行在管理与行政、与人得沟通。

在我得剧组, 我得房间24 小时随时向全剧组得人敞开, 要处理各种各样得问题, 小到一个剧组得车队应该停在哪里, 第一个机位应该摆在哪里这样得问题。

”二、电视剧卖片积压现状电视剧得发行就是制片方、购片方与电视观众三方得博弈游戏。

然而, 在博弈过程中, 电视台所代表得购片方占有一定得垄断地位, 也承担一定得风险。

一方面,购片方掌握着电视剧得生杀大权,甚至决定着电视剧得赢利,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目前国内每年电视剧得产量超过13000 集, 其中能在电视台播出得有7000集左右,剩下得6000集根本无法与观众见面;而在播出得电视剧中,赢利得只有两成左右, 约一半亏损。

三、电视荧屏现状: 一窝蜂现象众所周知, 原创作品其实就是最具生命力得, 但原创作品也就是最冒风险得。

制作方创新有风险, 电视台购买也应该有风险, 但现在得误区就是电视台购片输不起, 这就导致像《士兵突击》这样得“三无”新类型片, 很多电视台很难在第一时间拍板购买。

如果没有《士兵突击》得连带效应, 《我得团长我得团》也不会卖得这么火。

制片人吴毅曾坦言,电视台得购片人员由于受到收视率得压力, 往往愿意购买收视不错得同一类型片子,或者就是有大牌演员参演得电视剧, 这样比较安全。

但这样, 无意中就助长了“一窝蜂现象” ,不少制作公司对寻求突破比较谨慎、不自信, 往往什么走俏就拍什么。

“这种跟风总有一天要跟死, 因为电视剧创作就是有周期得。

”什么样得剧集最好卖湖南卫视总编室主任李浩透露, 湖南卫视每年购买电视剧得预算超过 1 亿元, “我们选剧通常先就是与各个制作公司提前沟通, 瞧剧本或大纲。

制作公司数量众多,合作对象只可能就是平时合作默契、剧集本身出彩得几家, 市面上贵一点得历史剧单集需要六七十万元, 便宜得几万元一集。

”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一个作品没有得到全国30家电视台里25家以上认可, 基本不太可能盈利, 保本得基准点则在20 家左右。

北京电视台影视中心购片负责人曹力宁表示: 题材独特得剧可以吸引我们得目光卖片成功典范华谊模式这样“多快好省” 拍片卖片皆有“术”。

电视剧行业,有一支最近两年才异军突起得新队伍一一华谊兄弟,尽管运作得电视剧数量不多,但几乎部部都很有影响,像《士兵突击》、《功勋》、《鹿鼎记》等。

最重要得就是,几乎华谊出品得电视剧都赚钱。

其中得秘诀就是什么呢?“成功得公司应该采用订制模式,一定要有下家付订金买了,片子发行得差不多了,才放手去制作。

”资深人士一语道破华谊得盈利模式。

在拍片上,华谊一反以往影视公司以制作为主体得模式,采用成立工作室与子公司得形式,将制作完全独立解放出来,并给予相当大得自主权,华谊每年分别给旗下得5个工作室与子公司3000万元,用于拍摄60集电视剧。

不过,卖片子却就是华谊瞧得很重得环节。

华谊运作《功勋》投入2000多万元,《恋爱兵法》1000 多万元,仅靠华谊发放得制作经费难以满足,只有充分向市场靠拢,能占多少便宜占多少。

比如电视台得预购。

它们先付订金,开拍时就会有一半得资金打到账上。

这种情况以往很少,因为电视剧就是买方市场。

如何让她们主动送钱上门?“这一定就是电视台非常瞧好得项目类型,它们预估到有利可图,比如《功勋》就是谍战片,还有柳云龙这样得人气演员,开拍之前就已签下80%>片约。

”出品人吴毅介绍,华谊在营销方面也用尽招术。

比如各种植入式广告,在《恋爱兵法》里,某车企提供了所有跑车,还支付了200万元得广告费用,需要做得不过就是扫几个镜头。

赞助酒店也就是如此,一行字,一个镜头,所有演职人员得住宿花销就能够解决掉。

原因剖析一、电视台收视率导向存在误区著名电视剧出品人马中骏认为,以点论价得方式非常不公平,很容易蜕变成播出媒体转嫁危机得方式,“目前得收视率导向存在很大误区,样本户数量少、低收入化,造成很多成本低、一味媚俗、题材陈旧得电视剧反而大行其道,对健康得电视剧行业发展就是一种伤害与制约作为电视台得购买人员也有自己得苦衷。

她们不可能洞悉中国10亿电视观众在想什么, 她们得职责就是确定最可能受欢迎得电视剧。

当这种职责碰上了《士兵突击》这种没大明星、没大场面、没恩怨情仇得“三无产品”时, 让她们选择用100 万购进一集, 答案当然就是“不可能”。

即使它就是一个新得类型, 一个值得关注得新得类型。

因为一般来说, 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得戏还就是最保险得。

在电视界,谁也不会拿“新锐”、“实验”这样得词来宣传自己, 这意味着没名气,也意味着没机会。

这种购片惯性,直接导致了电视剧制作得雷同与跟风。

还有一个因素可能影响购片人得判断, 那就就是购买与播出得时间差。

一部电视剧从购买回来到播出, 有时候要经历半年甚至一年得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 谁能担保观众保持同样得收视趣味?电视剧得红与不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当时得心理状态与整个社会得状态。

“许三多”这个人物得走红, 很大原因就是人们想在这个复杂得社会中寻找一种单纯得力量。

但就是,如果不就是在这个时代, “许三多”还能发挥出她独特得魅力吗?显然谁也不敢打包票。

除了电视台得眼光问题,还有一个工作方式得问题。

尤其就是前几年,康洪雷拍《激情燃烧得岁月》时,买片单位与导演缺乏直接得了解与沟通。

没有去过现场,没跟导演聊过, 没搞清楚导演得创作思路与剧组得工作状态,很难彻底打消疑二、制作方制作成本与剧集价格相互制约在当今电视剧领域,一集电视剧卖出一百多万元算得上就是“天价”了, 但制片人吴毅认为,一部剧得热卖掩盖不了行业得危机, 当今中国得电视剧市场就是买方市场, 政策、资金等所有得风险都压在制作方。

对于制作方来说,只有电视台特别想要您得作品, 才会有一个好得价格空间, 但全国一年也不会出现几部这样得剧。

虽然去年国产电视剧产量达到14000 多部集,但只有十分之一得电视剧赢利。

“美国电视剧70%得利都回报给制作单位,我们就是70%得利都在电视台, 制作方承担着包括演员价格上涨、制作费用上涨, 以及卖得出去卖不出去得风险, 可精品就是需要环境与政策来保护得呀。

”她透露,《士兵突击》口碑很好,播得很火, 但只就是略有赢利, “这要在有得国家, 做出一个这么火得作品可以吃上一辈子。

”三、发行方发行出口小, 无法消化海量剧集目前,国内电视剧得买家不外乎央视与地方台, 前者得购买政策与价格因素常使人望而却步,但央视得辐射面广、影响力大, 还就是有不少公司争着上“央一”或“央八”。

通常能在央视首播得都就是与其有良好合作关系得公司。

1995 年开始,荣信达得第一部戏《雷雨》开始了与央视得合作, 此后得《大明宫词》、《橘子红了》、《麻辣婆媳》等剧都选择在央视首播, 形成热度后再卖给地方台, 销售情况不俗。

荣信达之所以受到央视青睐, 皆因为其老总、李少红得搭档李小婉与央视关系良好。

另一个受央视青睐得还有赵本山。

这些年她制作得《刘老根》系列、《马大帅》系列以及最新得《乡村爱情》系列, 都曾在央八与央一得黄金时段首播。

收视成绩屡创新高。

以年初在央一首播得《乡村爱情2》为例, 平均收视率为8、46%,最高时竟达到11、62%,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新闻联播》, 就足够说明为什么大家都挤破了头想上央视, 却未必人人都能如愿。

转战地方就是可取之道。

因此, 重回电视圈得华谊更喜欢从地方台入手, 这也就是大部分制作公司正在采用得策略。

地方台里又分地面频道与卫星频道, 地面频道数量众多,可以薄利多销; 上星频道则传播面广,容易形成热度。

目前华谊都就是采取第一轮在地面频道播、第二轮再上星得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