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逃课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逃课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5.4 致谢
本次论文之所以能够顺利的进行,特别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周明 星教授,以及我们的系的研究生刘晓、史世平、候佳,系本科生连 智平等同学。
我的这篇毕业论文的完成,首先应当归功于指导老师周明星教授。 本研究是在我的导师周明星教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 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 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周老师都始 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令我不但完成了论文,也学到 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特致以深深的感谢。同时 也特别要感谢我们系研究生刘晓、史世平、候佳和我系本科生连智 平等同学在问卷设计以及数据统计分析上给予的极大帮助。
运用varimax进行旋转后得到的结果
2.2性别、专业和年级的差异性比较
◆ 性别和专业差异性比较
首先我们在数据处理上将性别分为男女生两组,再将专业 分为文科和理工科。然后分别关于四个因素作独立样本的T 检验,看是否存在差异。
性别 专业
表2独立样本T检验
教学与课程因素 个人娱乐与消极情绪因素 个人发展因素 个人客观因素
组内 6317.511
346

总和 6400.10பைடு நூலகம் 348
41.296 18.259
2.262
0.106
个人娱
组间
147.003
2
乐与消 组内 6344.211 347
极情绪
因素
总和 6491.214 349
73.502 18.283
4.020 0.019﹡
组间
30.593
2
个人发 组内 2618.862 347 展因素
组别(I) 组别(J)
Lower lound
Upper Bound
1
2 -0.0652
0.5650 0.908
—1.1766
1.0461
3 1.3383﹡ 0.5835 0.022﹡ 0.1907
2.4859
2
1 0.0652
0.5650 0.908
-1.0461
1.1766
3 1.4035﹡ 0.5423 0.010﹡ 0.3370
第三章 讨论
◆ 我院学生相当重视教师的教学,以及学校课程安排是否合 理 ◆ 在性别和专业中,我院学生逃课具有普遍性 ◆ 高年级学生更注重自己的娱乐消遣和自身的情绪波动 ◆ 所逃课程主要与教学与课程有关
第四章 建议对策
4.1做好新生入学教育,激发学习热情 4.2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克服从众心理 4.3采用新的教师评价方式,激励教师改变旧的授课模式 4.4各系学生到中小学义务当3周实习老师,体验教师生活 4.5改变消极的思维定势,纠正归因偏向 4.6大学生应劳逸结合,分配好时间 4.7增加实用性课程,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p=0.498 p=0.419
p=0.071 p=0.704
p=0.088 p=0.206
p=0.374 p=0.638
2.2性别、专业和年级的差异性比较
◆ 年级差异比较
我们再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查看不同年级关于四个因素是否
有差异。
因素
方差来 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 方和
F值
P值
组间
82.592
2
教学与 课程因
第二,所有相关主题的文章均为思辨式的讨论,虽 然有一些文章做了一些数据分析,但是这些数据都以百 分比的形式出现,即属于描述性统计分析。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梳理先前研究学者的研究成果 确定研究目标 进行个别访谈
设计开放式问卷 形成最终问卷 数据统计分析
呈现结果和观点 形成论文
1.5 研究理论基础
2.1 大学生逃课原因之因子分析
Eigenvalue
Scree Plot 1 0.8 0.6
0.4 0.2
0 12345678 Component Number
从图1中点间连线坡度的陡缓 程度,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因 子的重要程度。比较陡的直线 说明直线端点对应因子的特征 值差值较大,即该因子比较重 要,从图中可以看出,前四个 因子是主要因子,而其他因子 相对来说要次要一些。因此我 们抽取这四个主要因素然后再 运用Varimax旋转方法来探索 这4个潜在变量的实际内容。
总和 2649.454 349
15.296 7.547
2.027
0.133
个人客 观因素
组间
1.827
2
0.914
0.441
0.644
◆ 年级差异比较
最后我们运用多重分析查看到底是哪些年级间存在差异。
Mean
95%
Difference Std.Error
Sig.
Confidenc
(I-J)
e Interval
2.4700
3
1 -1.3383﹡ 0.5835 0.022﹡ -2.4859 -0.1907
2 -1.4035﹡ 0.54227 0.010﹡ -2.4700 -0.3370
2.3 逃课节数与次数比较
◆最近一周逃课的节数,选择最多的是零节,其次是2节和4节
◆逃课最多的课程是选修课,其次是英语和数学;逃课最多的 节数为2节,其次是4节和3节;逃课最多的原因是教师教学方 面的,包括教学水平不够高,枯燥或难懂等。逃课最少的节数 0,其次是2节和1节,说明不逃课的学生还是占了大多数的。 ◆逃课最少的课程是专业必修课,其次是英语课和数学课。逃 课最少的原因是课程重要、有用和难学,其次是老师讲的好等, 说明逃课少的原因是课程与教学的原因,这与本研究客观题得 出的结论相同。
1.2 研究的意义
★ 理论意义:提升对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 健全教育理论体系。
★ 现实意义:减少或避免“逃课”现象的发生,使 学
学生将精力集中在课堂上; 使高校教学与管理安定有效地进行, 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朝着健康,稳定的 方向发展。
1.3 研究现状
★ 国外:家庭、学校、经济、学生 ★ 国内:教学质量、教育体制、课程设置、学生自身 ★ 存在不足:第一,对逃课现象的原因分析虽面面俱 到,但缺乏重点讨论,在解决对策上都从学校或教师角 度出发,从未从学生角度给出一定的建议;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职教系本科毕业论文答辩
到底谁的错?
--大学生逃课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陈述人: 张英 导 师: 周明星 日 期: 2007年6月16日
知识要点结构图
大学生逃课原 因的调查与分

研究概述 逃课调查结果
讨论
建议对策
总结
第一章 研究概述
1.1 研究背景 ★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高等教育已成为经济发展 和社会进步的巨大财富和宝贵资源,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 赋予了艰巨的任务,高等教育面对机遇和挑战。 ★ 高校经历了连年“扩招”之后,更多的学生圆了大学梦, 大学生群体日益壮大,大学校园里出现了“逃课”一族。 教学与管理中不断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 ★ 课堂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学生逃课不仅妨碍 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对学生吸取知识极为不利。
待于进一步完善。
5.3 参考文献
[1]叶继林,陈方前.对大学生逃课的几点思考[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 [2]田正学,王小兵.大学生逃课现象研究[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2) [3]洪建设,郑楚如.大学生逃课在现行教育体制层面上的几点思考[J].青年探索,2001(1) [4]陈杨.叛逆与“回归”──关于一个大二学生逃课的叙事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6(3) [5]郑金州.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严正辉.大学生“厌学”现象透析[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6) [9]王益民.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成因与对策[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1,9(3) [10]黄彬.大学生逃课的社会成因及矫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25(5) [11]周琦.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1(3) [12]黄萍.高校学生逃课现象剖析及解决对策[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0(1) [13]毛宗良.浅析我国高校就业的市场营销策略[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4) [14]黄志军,潭婷.热点反思:大学里的逃课现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10-25. [15]王震,卿永锋.大学生逃课理直气壮──不是不上进[N].长沙晚报,2004-01-05 [16]陈刚.大学生“逃课”的心理动力分析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5(8) [17]DeKalb,Jay.Student Truancy.ERIC Digest.1999.Number 125. [18]Steven J.Davies.Truancy Program Targets Problems Before They Start.1995.(ww w.kci.org/chanute.htm)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 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 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 父母,谢谢你们!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的创新点 ◆ 研究方法:通过逃课原因问卷设计、加强统计分析方法,如
运用因素分析、T检验以及方差分析等,更深入地对大学生逃课 现象进行分析,而现有文献都属于描述性统计分析。
◆ 解决对策:从学生角度给出一定的建议和解决方法。
5.2 研究中的不足 ◆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的学生展开调查分析,所 调查的范围还不够广泛,所以样本代表性还不是很强 。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在解决对策上,可能还存在不足之处,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