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的审美观
1.审美观定义
审美观:主体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
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感、经验、观点和理想等。
文学审美观:中国传统的美是由作品、作者及客观环境构成的。
2.中国人主要思维方式
⑴整体性受儒家、道家以及佛教影响,讲究天人合一,万物一体。
因而中
国人思维方式为中庸,兼顾,联系,和谐和统一。
⑵模糊性混沌状态,尤其是中国古代。
与西方不同,西方认为非美即丑,
非丑即美。
⑶直觉性注重经验,整体思考。
讲究感觉、灵感、内省和内心体验。
⑷求同性思想一元化,统一化。
3.中国文学的美学智慧
主要受儒家,道家和佛教影响
⑴中国文学的一大特点——抒情。
创造意境或者意象,其中意境分为物镜
和情境。
a.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主要以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并兼容了道家道
通为一,及佛教人与万物为一体的思想。
因此,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密不可分。
举例,北雁南飞,代表送别,好友分离;“举头望明月”,意味思乡,思念某人。
b.虚实相生以道家有无相生的思想为基础,并兼容了儒家言近旨远尤其佛
教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等思想。
举例,唐代诗人张继。
当然,中国文学作品还是注重真实。
文学作品反应作者的品格和志趣,“文如其人”。
举例,王维,鲁迅。
c.韵味无穷显然以禅宗不立文字作为基础,并兼容了儒家、道家言不尽意
的思想。
举例,晚唐诗人,李商隐,《锦瑟》。
⑵君子人格重视仁义礼智,这些道德标准也影响到文学的评鉴。
举例,诗
圣杜甫,心系朝廷,百姓疾苦;南宋诗人陆游,年迈还担心如何收复中原。
反例,元代诗人杨维桢,诗词写得不错,影响力较大,但论者对其评价却
抑多扬少,或许是因为他个人行为放浪。
4.唐诗的审美观
唐诗以实用为目的,以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为原则,追求自然的审美情趣和含蓄蕴籍的风格,这就是它所表现出来的审美价值倾向。
⑴揭露政治的黑暗和批判统治阶级腐败现象的诗歌。
这类诗有《丽人行》、
《车行》等数篇。
⑵忧国伤时之作。
安史之乱时期,杜甫感念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流离漂泊,
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
如名篇《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
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
⑶以诗言志,也是中国的传统,往往诗人作诗的目的并不在于玩赏词句,而
是借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言明志向。
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
炬成灰泪始干”, 还有白居易的《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